《萬病回春》~ 卷之五 (35)
卷之五 (35)
1. 背痛
脈:經云:洪而大脈促上緊者,肩背痛;沉而滑者,痰痛(方見後豁痰湯。)
背痛者,痰氣之所聚也。
參合湯,治背心一點痛。
陳皮,半夏(薑汁炒),茯苓(去皮),烏藥,枳殼(麩炒),殭蠶(炒),川芎,白芷,麻黃,桔梗(去蘆),乾薑(減半),紫蘇,香附,蒼朮(米泔浸),羌活(各等分),甘草(減半)
上銼劑,生薑煎服。
肩背痛,不能回顧者,太陽氣鬱而不行也。
通氣防風湯,治肩背痛,用風藥以散之。
藁本(一錢),防風,羌活(二錢),獨活(二錢),川芎(一錢),蔓荊子(六分),甘草(六分)
上銼一劑,水煎服。如身重腰沉、經中有寒濕,加酒浸防己一錢,輕者炮附子、重者炮川烏各五分。
豁痰湯,治肩背疼痛。
半夏(制),梔子(炒,各一錢),陳皮,海桐皮,枳殼(各八分),桔梗,赤芍,蒼朮(制),香附(各七分),茯苓(去皮,六分),川芎,薑黃(各五分),甘草(二分)
上銼,生薑煎,食遠熱服。如痛甚,頭劑加朴硝二錢。
白話文:
背痛
脈象洪大而有力,脈搏跳動快且緊,則為肩背疼痛;脈象沉而滑,則為痰濁引起的疼痛(治療方劑見後豁痰湯)。
背痛是痰氣聚集所致。
參合湯,治療背部一點疼痛。
藥方組成:陳皮、半夏(用薑汁炒)、茯苓(去皮)、烏藥、枳殼(麩炒)、僵蠶(炒)、川芎、白芷、麻黃、桔梗(去蘆)、乾薑(用量減半)、紫蘇、香附、蒼朮(用米泔水浸泡)、羌活(各等份)、甘草(用量減半)。
用法:將藥材磨碎成藥粉,用生薑煎煮服用。
肩背疼痛,無法回頭,是太陽經氣鬱結不通暢所致。
通氣防風湯,治療肩背疼痛,使用祛風藥物來散寒解表。
藥方組成:藁本(一錢)、防風、羌活(二錢)、獨活(二錢)、川芎(一錢)、蔓荊子(六分)、甘草(六分)。
用法:將藥材磨碎成藥粉,水煎服。如果伴有身體沉重、腰部沉重、經絡寒濕,可以加入酒浸防己一錢;疼痛較輕者,加炮附子五分;疼痛較重者,加炮川烏五分。
豁痰湯,治療肩背疼痛。
藥方組成:半夏(炮製)、梔子(炒,各一錢)、陳皮、海桐皮、枳殼(各八分)、桔梗、赤芍、蒼朮(炮製)、香附(各七分)、茯苓(去皮,六分)、川芎、薑黃(各五分)、甘草(二分)。
用法:將藥材磨碎成藥粉,用生薑煎煮,飯後趁熱服用。如果疼痛劇烈,第一劑藥方可加朴硝二錢。
2. 痛風
脈:痛風沉弦,肝腎被濕;少陰弱浮,風血掣急;或澀而小,酒後風襲;風寒濕氣,合而為痹,浮澀而緊,三脈乃備。
痛風者,遍身骨節走注疼痛也。謂之白虎歷節風,都是血氣、風濕、痰火,皆令作痛。或勞力,寒水相搏;或酒色醉臥,當風取涼;或臥卑濕之地;或雨、汗濕衣蒸體而成。痛風在上者,多屬風;在下者,多屬濕。治用活血疏風、消痰去濕,羌活湯加減。凡治痛風,用蒼朮、羌活、酒芩三味散風行濕之妙藥耳。
遍身骨節疼痛者,皆是血氣、風濕、痰火也。
羌活湯,治痛風症。
羌活,蒼朮(米泔浸),黃芩(酒炒),當歸,芍藥(炒),茯苓(去皮),半夏(薑汁炒),香附(各一錢半),木香(另研),陳皮(各七分),甘草(三分)
上銼一劑,姜三片,水煎服。風痛加防風;濕痛加蒼朮;熱痰痛倍酒芩、栝蔞、枳實、竹瀝;血虛痛加生地黃;上痛加白芷、威靈仙;下痛加黃柏、牛膝;痛甚加乳香;發熱加柴胡;小水短澀加木通,手臂痛加薄桂。凡骨節疼痛,如寒熱發腫塊者,是濕痰流注經絡,與痛風同治法。
若醫遲不散,則成膿矣,外用敷藥。一切痛風,肢節痛者,痛屬火,腫屬濕,不可食肉。肉屬陽火,能助火,食則下有遺溺,內有痞塊,雖油炒熱物魚面,切以戒之。所以膏粱之人,多食煎炒、炙爆、酒肉熱物蒸臟腑,所以,患痛風、惡毒、癰疽者最多。肥人多是濕痰,瘦人多是痰火。
遍身壯熱、骨節疼痛者,是風寒也。
解表升麻湯,治遍身壯熱、骨節疼痛。
柴胡,升麻,藁本,羌活,防風,麻黃,蒼朮,陳皮,甘草,當歸
上銼一劑,薑蔥水煎,熱服,出微汗。
遍身疼痛屬虛寒者,宜溫散也。
加味五積散,治四肢骨節痛,因虛寒者宜之。
當歸,川芎,白芍(酒炒),陳皮,半夏(姜炒),蒼朮(米泔浸),茯苓(去皮),厚朴(薑汁炒),羌活,獨活,枳殼(麩炒),桔梗,白芷(各八分),乾薑,肉桂,麻黃,甘草(各五分),穿山甲(隨所痛取甲,燒灰一錢)
上銼一劑,生薑三片、棗一枚、麝香少許,水煎溫服。
乳香定痛丸,治諸風,遍身骨節疼痛,或腿膝痛及筋骨風。
蒼朮(米泔浸,二兩),川烏(泡去皮),當歸,川芎(各一兩),乳香,沒藥(各三錢),丁香(五分)
上為細末,棗肉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五六十丸,黃酒送下。
遍身疼痛屬濕痰者,宜除濕化痰也。
清濕化痰湯,治周身、四肢骨節走注疼痛,牽引胸背,亦作寒熱喘咳煩悶,或作腫塊,痛難轉側,或四肢麻痹不仁,或背心一點如冰冷,脈滑,乃是濕痰流注經絡關節不利故也。
南星(薑製),半夏(薑製),陳皮,茯苓(去皮),蒼朮(米泔浸),羌活,片芩(酒炒),白芷,白芥子(各一錢),甘草(三分),木香(五分,另研)
白話文:
痛風
痛風的脈象是沉弦,表示肝腎功能受濕氣影響;如果脈象少陰弱浮,表示是風血在急速竄動;如果脈象澀而細小,多半是飲酒後受風邪侵襲。風、寒、濕三種邪氣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痹症,脈象表現為浮澀而緊,三種脈象都有。
痛風指的是全身關節遊走性疼痛,也稱為「白虎歷節風」,其病因多是血氣、風濕、痰火等因素導致疼痛。有時是因為勞累,寒水侵襲;有時是因為酒後醉臥,吹風受涼;有時是因為睡在潮濕的地方;有時是因為淋雨、出汗後濕衣悶在身上而造成的。痛風發生在上半身的,多屬於風邪;發生在下半身的,多屬於濕邪。治療方法要活血、疏風、化痰、祛濕,可以使用羌活湯加減藥物。基本上治療痛風,蒼朮、羌活、酒芩這三味藥是散風祛濕的妙藥。
全身骨節疼痛,通常都是血氣、風濕、痰火造成的。
羌活湯,用來治療痛風症。
藥材包括:羌活、蒼朮(用米泔水浸泡過)、黃芩(用酒炒過)、當歸、芍藥(炒過)、茯苓(去皮)、半夏(用薑汁炒過)、香附(各一錢半),木香(另外研磨)、陳皮(各七分),甘草(三分)。
以上藥材切碎,加生薑三片,用水煎服。風痛可以加防風;濕痛可以加蒼朮;熱痰引起的疼痛,可以加倍使用酒芩,並加入栝蔞、枳實、竹瀝;血虛引起的疼痛,可以加生地黃;上半身的疼痛,可以加白芷、威靈仙;下半身的疼痛,可以加黃柏、牛膝;疼痛劇烈可以加乳香;發熱可以加柴胡;小便短少澀滯可以加木通;手臂疼痛可以加薄桂。凡是關節疼痛,如果伴隨寒熱、腫塊,那是濕痰流注於經絡,與痛風的治療方法相同。
如果沒有及時治療,可能會化膿,此時需要外敷藥物。所有痛風,四肢關節疼痛,疼痛屬於火熱,腫脹屬於濕氣,不應該吃肉。肉屬於陽性,會助長火熱,吃了會導致下部小便不暢,內部出現痞塊。即便是用油炒、炙烤、酒肉等熱性食物蒸煮內臟,都會導致痛風、惡性腫毒、癰疽等疾病。肥胖的人多是濕痰,瘦弱的人多是痰火。
全身發熱、關節疼痛,多是風寒引起的。
解表升麻湯,用來治療全身發熱、關節疼痛。
藥材包括:柴胡、升麻、藁本、羌活、防風、麻黃、蒼朮、陳皮、甘草、當歸。
以上藥材切碎,加生薑、蔥用水煎服,趁熱服用,使身體微微出汗。
全身疼痛屬於虛寒的,應該用溫散的方法治療。
加味五積散,用來治療四肢關節疼痛,適合因虛寒引起的患者。
藥材包括:當歸、川芎、白芍(用酒炒過)、陳皮、半夏(用薑炒過)、蒼朮(用米泔水浸泡過)、茯苓(去皮)、厚朴(用薑汁炒過)、羌活、獨活、枳殼(用麩炒過)、桔梗、白芷(各八分),乾薑、肉桂、麻黃、甘草(各五分),穿山甲(根據疼痛部位選取甲片,燒成灰一錢)。
以上藥材切碎,加生薑三片、棗一枚、麝香少許,用水煎服,溫服。
乳香定痛丸,用來治療各種風症,全身關節疼痛,或腿膝疼痛及筋骨疼痛。
藥材包括:蒼朮(用米泔水浸泡過,二兩)、川烏(泡過,去皮)、當歸、川芎(各一兩),乳香、沒藥(各三錢),丁香(五分)。
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棗肉做成丸子,像梧桐子大小。每次服用五六十丸,用黃酒送服。
全身疼痛屬於濕痰的,應該用祛濕化痰的方法治療。
清濕化痰湯,用來治療全身、四肢關節遊走性疼痛,牽引至胸背,也會出現寒熱、喘咳、煩悶,或者出現腫塊,疼痛難以翻身,或者四肢麻木不仁,或者背心一點像冰一樣的冰冷,脈象滑,這是因為濕痰流注於經絡,導致關節不利。
藥材包括:南星(用薑製過)、半夏(用薑製過)、陳皮、茯苓(去皮)、蒼朮(用米泔水浸泡過)、羌活、片芩(用酒炒過)、白芷、白芥子(各一錢),甘草(三分),木香(五分,另外研磨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