龔廷賢

《萬病回春》~ 卷之五 (2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 (22)

1. 咽喉

膽礬(五分,半生半枯),熊膽,木香(各三分)

上為細末,用番木鱉磨井水調和,以雞翎蘸掃患處。如勢急口噤,以箸啟之用藥,掃下即消。

喉痹方,並治口瘡、牙疳、喉痹、牙關緊急,如神效。

火硝(五錢),片腦(一分半),硼砂(一錢半),蒲黃(一錢),孩兒茶(一錢二分半)。

上共為細末,用筆管撥開蘆管吹入,大吐其痰,不數次立愈。

治乳鵝喉痹,孔弘周傳。

蠶蛾(末三錢),兒茶(一錢),生白礬(三分),辰砂(一錢)

上為細末,吹入喉口即愈。

破棺丹,治咽喉腫痛,水穀不下。

青鹽,白礬,硇砂(各等分)

上為末,吹患處,有痰吐出立效。

陳藏器每治臟寒、吞吐不利,用附子去皮臍、炮裂,以蜜塗,炙,蜜入內,含之勿咽。

虛火宜:

加味四物湯,治虛火上升喉痛,並生喉瘡、喉痹熱毒,最能降火甚效。

當歸,川芎,黃柏(鹽水浸),知母(去毛),天花粉(各一錢),熟地,白芍(各一錢二分),桔梗,甘草(各三錢)

上銼一劑,水煎,入竹瀝一鍾同服。

噙化丸,治咽喉腫痛,或聲不清,或聲啞咽喉乾燥,或生瘡者並治。

南薄荷葉,楝參(五錢),懷生地(一兩),生甘草(二兩),白桔梗(三錢),山豆根(八錢),片腦(三分)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龍眼大。每一丸,分三次,臨臥將丸噙入口中,津液漸漸化下。

痄腮者,腫痛,風熱也。

驅風解毒散,治痄腮腫痛者。

防風,荊芥,羌活,連翹,牛蒡子,甘草(各等分)

上銼一劑,水煎食後服。

又方,治痄腮腫痛者用此敷上。用赤小豆研為細末,釅醋調敷腫處即消。

又方,用礦石灰不拘數,炒七次,地上窨七次,釅醋調敷腫處立愈。

謳歌失音者,火動也。

響聲破笛丸

連翹(二兩半),桔梗(二兩半),川芎(一兩半),砂仁(一兩),訶子(一兩,炒),百藥(二兩),薄荷(四兩),大黃(一兩),甘草(二兩半)

上為細末,雞子清為丸,如彈子大。每服一丸,臨臥時噙化,徐徐嚥下。

聲音不出者,腎虛也。

滋腎湯,夫心為聲音之主,肺為聲音之門,腎為聲音之根。風寒暑濕、氣血痰熱邪氣有干於心肺,病在上脘,隨症解之,邪氣散則天籟鳴矣。唯夫腎虛,不能納諸氣以歸元,故氣奔而上升。咳嗽痰壅,或喘或脹,髓虛多唾,足冷骨痿,胸腹百骸俱為之牽制。其嗽愈重,其氣愈乏,其保身君子必當於受病之處圖之可也。按錢氏方,小兒吐瀉,利其小便過多,以致脾虛不食。錢用益黃散作效。數日以後,忽爾不語,錢知其脾氣已復,腎氣尚虛。投以地黃丸益腎,相繼數劑,見於能言。子益信聲音之根出於腎也,不誣矣。

白話文:

咽喉

第一方:治療咽喉腫痛等症。將膽礬(五分,半生半枯)、熊膽、木香(各三分)研磨成細末,用番木鱉磨成的井水調和,用雞毛蘸取塗抹患處。如果病情嚴重,嘴巴張不開,可用筷子撐開後再用藥,塗抹後很快就會消腫。此方亦可治療口瘡、牙疳、喉痹、牙關緊閉,療效極佳。

第二方:治療乳蛾性喉痹。將火硝(五錢)、冰片(一分半)、硼砂(一錢半)、蒲黃(一錢)、孩兒茶(一錢二分半)研磨成細末,用筆管撥開蘆葦管吹入患處,就能大量咳出痰液,幾次即可痊癒。此方為孔弘周所傳。

第三方:名為「破棺丹」,治療咽喉腫痛,無法吞咽飲食。將青鹽、白礬、硇砂(各等分)研磨成細末,吹入患處,痰液排出後即可見效。

第四方:陳藏器治療臟腑寒冷、吞咽困難的方子。取附子去皮和臍,炮製至裂開,塗上蜂蜜炙烤,使蜂蜜滲入其中,含在口中,不要吞咽。

第五方(虛火型):加味四物湯,治療虛火上升引起的咽喉疼痛,以及喉瘡、喉痹熱毒,能有效清熱降火。將當歸、川芎、黃柏(鹽水浸泡)、知母(去毛)、天花粉(各一錢)、熟地、白芍(各一錢二分)、桔梗、甘草(各三錢)煎煮服用,加入一碗竹瀝同服。

第六方:噙化丸,治療咽喉腫痛、聲音不清或嘶啞、咽喉乾燥或生瘡等症。將南薄荷葉、楝實(五錢)、生地黃(一兩)、生甘草(二兩)、白桔梗(三錢)、山豆根(八錢)、冰片(三分)研磨成細末,用蜂蜜煉製成丸藥,如龍眼大小。每次服用一丸,分三次服用,睡前含在口中,待其慢慢溶化。

第七方:痄腮(腮腺炎),腫痛,屬風熱之症。驅風解毒散,治療痄腮腫痛。將防風、荊芥、羌活、連翹、牛蒡子、甘草(各等分)煎煮服用,飯後飲用。

第八方:治療痄腮腫痛的另一個外敷方:將赤小豆研磨成細末,用濃醋調和,敷在腫脹處即可消腫。

第九方:治療痄腮腫痛的另一個外敷方:將礦石灰(份量不限)炒七次,在地上埋七次,用濃醋調和,敷在腫脹處即可痊癒。

第十方:謳歌失音,屬火熱之症。「響聲破笛丸」:將連翹(二兩半)、桔梗(二兩半)、川芎(一兩半)、砂仁(一兩)、訶子(一兩,炒)、百藥煎(二兩)、薄荷(四兩)、大黃(一兩)、甘草(二兩半)研磨成細末,用雞蛋清和成丸藥,如彈子大小。每次服用一丸,睡前含服,慢慢咽下。

第十一方:聲音不出,屬腎虛之症。「滋腎湯」:心主聲音,肺為聲音之門,腎為聲音之根。風寒暑濕、氣血痰熱邪氣侵犯心肺,病在上脘,應根據具體症狀治療,邪氣消除,聲音自然恢復。但若腎虛,則無法將氣收斂歸元,導致氣上逆。表現為咳嗽痰多、喘息或胸悶、精髓虧虛、唾液增多、足冷肢軟、胸腹及全身不適。咳嗽越重,氣力越弱,養生者應從病根著手治療。根據錢氏方,小兒嘔吐腹瀉,小便過多導致脾虛不食,錢氏用益黃散治療有效。數日後,突然失語,錢氏知道脾胃已恢復,但腎氣仍虛,於是服用地黃丸滋補腎氣,服用幾劑後,就能說話了。由此可見,聲音的根本來自於腎臟,絕非虛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