龔廷賢

《萬病回春》~ 卷之五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 (10)

1. 鼻病

脈:右寸洪數,鼻衄鼻齄;左寸浮緩,鼻涕風邪。

鼻塞聲重流涕者,肺感風寒也。

通竅湯,治感冒風寒,鼻塞聲重流清涕。

防風,羌活,藁本,升麻,乾葛,川芎,蒼朮,白芷(各一錢),麻黃,川椒,細辛,甘草(各三分。)

上銼一劑,姜三片、蔥白三根,水煎熱服。肺有邪火,加黃芩一錢。

鼻不聞香臭者,肺經有風熱也。

麗澤通氣散,治鼻不聞香臭。

黃耆,蒼朮,羌活,獨活,防風,升麻,葛根,甘草,川椒(去閉目子不用),麻黃(不去節,冬月加),白芷(各三分)

上銼一劑,生薑三片、棗二枚、蔥白三根,水煎,食遠溫服。忌生冷、風涼處坐臥。

鼻淵者,膽移熱於腦也。

荊芥連翹湯

荊芥,柴胡,川芎,當歸,生地黃,芍藥,白芷,防風,薄荷,山梔,黃芩,桔梗,連翹(各等分),甘草(減半)

上銼散,水煎,食遠服。

鼻赤者,熱血入肺,成酒齄鼻也。

清血四物湯

當歸(酒洗),川芎,白芍(酒炒),生地(酒洗),黃芩(酒炒),紅花(酒洗),茯苓(去皮),陳皮(各等分),甘草(生,減半)

上銼一劑,生薑一片,水煎,調五靈脂末同服。如氣弱加酒浸黃耆。

金花丸,治上焦一切火症鼻紅。

黃連,黃芩,黃柏,梔子,大黃(酒煨),桔梗(各等分)

上為細末,水丸梧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臨臥時白湯送下。

鼻頭紫黑者,屬風寒血冷則凝滯而不散也。

當歸活血湯,治鼻準頭紫黑,血冷凝滯。

當歸,川芎,荊芥,薄荷,芍藥,紅花,甘草,牡丹皮,桔梗,防風,山梔,黃芩,連翹,白芷(各等分。)

上銼一劑,姜一片、細茶一撮,水煎,食後溫服。

補遺方

治鼻不聞香臭

細辛,白芷,防風,羌活,當歸,川芎,半夏,桔梗,陳皮,茯苓(各一錢),薄荷(三錢)

上銼一劑,水煎,食後服。

一男子,面白鼻流清涕,不聞香臭三年矣。余以為肺氣虛,用補中益氣加麥門、山梔而愈。

白話文:

鼻病

脈象顯示:右手寸脈洪大而快速,代表鼻出血和鼻塞;左手寸脈浮弱而緩慢,表示鼻涕是因風寒感冒引起。

鼻塞聲音沉重,流清鼻涕,是肺部感受風寒所致。

通竅湯,治療感冒風寒引起的鼻塞、聲音沉重和流清鼻涕。

藥方組成:防風、羌活、藁本、升麻、乾葛、川芎、蒼朮、白芷(各一錢),麻黃、川椒、細辛、甘草(各三分)。

用法: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一劑量,加薑三片、蔥白三根,水煎熱服。若肺部有邪火,再加黃芩一錢。

鼻子聞不到香味或臭味,是肺經有風熱之症。

麗澤通氣散,治療鼻子聞不到香味或臭味。

藥方組成:黃耆、蒼朮、羌活、獨活、防風、升麻、葛根、甘草、川椒(去除閉目子不用)、麻黃(不去節,冬天加用)、白芷(各三分)。

用法: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一劑量,加生薑三片、大棗二枚、蔥白三根,水煎,飯後溫服。忌食生冷食物,避免在風涼的地方坐臥。

鼻淵,是膽經的熱邪上升至腦部所致。

荊芥連翹湯

藥方組成:荊芥、柴胡、川芎、當歸、生地黃、芍藥、白芷、防風、薄荷、山梔、黃芩、桔梗、連翹(各等分),甘草(減半)。

用法: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水煎,飯後服用。

鼻孔發紅,是熱邪入肺,導致酒糟鼻。

清血四物湯

藥方組成:當歸(酒洗)、川芎、白芍(酒炒)、生地(酒洗)、黃芩(酒炒)、紅花(酒洗)、茯苓(去皮)、陳皮(各等分),甘草(生,減半)。

用法: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一劑量,加生薑一片,水煎,再加入五靈脂末一起服用。如果氣虛,可加入酒浸泡過的黃耆。

金花丸,治療上焦一切火症引起的鼻紅。

藥方組成: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、大黃(酒煨)、桔梗(各等分)。

用法: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水丸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睡前用溫開水送服。

鼻頭發紫發黑,是風寒導致血液凝滯不通。

當歸活血湯,治療鼻頭紫黑,血液凝滯。

藥方組成:當歸、川芎、荊芥、薄荷、芍藥、紅花、甘草、牡丹皮、桔梗、防風、山梔、黃芩、連翹、白芷(各等分)。

用法: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一劑量,加薑一片、細茶少許,水煎,飯後溫服。

額外藥方

治療鼻子聞不到香味或臭味:

藥方組成:細辛、白芷、防風、羌活、當歸、川芎、半夏、桔梗、陳皮、茯苓(各一錢),薄荷(三錢)。

用法: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一劑量,水煎,飯後服用。

案例:一位男子,面色蒼白,流清鼻涕,三年聞不到香味或臭味。我認為是肺氣虛弱,於是使用補中益氣湯,並加入麥冬和山梔子,最終治癒。

2. 口舌

脈:口舌生瘡,脈洪疾速。若見脈虛,中氣不足。

經言:舌乃心之苗,此以竅言也。以部分言之,五臟皆有所屬。以症言之,五臟皆以所主。如口舌腫痛,或狀如無皮,或發熱作渴,為中氣虛熱;或眼如煙觸、體倦少食,或午後益甚,為陰血虛熱;若咽痛舌瘡、口乾足熱;日晡益甚,為腎經虛火;若四肢逆冷、惡寒飲食,或痰甚眼赤,為命門火衰,若發熱作渴、飲冷便閉,為腸胃實火;若發熱惡寒、口乾喜湯、食少體倦,為脾經虛熱、若舌本作強、腮頰腫痛,為脾經濕熱;若痰甚作渴、口舌腫痛,為上焦有熱;若思慮過度、口舌生瘡、咽喉不利,為脾經血傷火動;若恚怒過度、寒熱口苦而舌腫痛,為肝經血傷火動。病因多端,當臨時制宜。

凡舌腫脹甚,宜先刺舌尖或舌上或邊旁,出血泄毒,以救其急。唯舌下濂泉穴,此屬腎經,雖宜出血,亦當禁針慎之。

口舌生瘡、咽喉腫痛、燥渴便閉,此三焦實熱也。用涼膈散加減,頻頻噙咽,不可頻服,恐上熱未除,中寒復生,變症莫測也。(方見火證。)

一、口舌生瘡,發熱惡寒,勞則體倦,不思飲食,此中焦虛熱也。用補中益氣湯加麥門、五味。(方見補益)。

一、口舌生瘡,口乾飲湯不食,乃胃氣虛而不能化生津液也。用七味白朮散(方見小兒吐瀉。)

一、口舌生瘡,飲食不思、大便不實,中氣虛也,人參理中湯;若手足逆冷腹痛,中氣虛寒也,加附子。(方見中寒。)

一、口舌生瘡糜爛,或晡熱內熱,脈數無力,此血虛而有火也。用四物湯加白朮、茯苓、麥門、五味、牡丹、黃柏、知母。(方見補益。)

一、口舌生瘡、食少便滑、面黃肢冷,火衰土虛也,用八味丸。(方見補益。)

一、口舌生瘡,日晡發熱、作渴、唾痰、小便頻數,腎水虧損、下焦陰火也,加減八味丸;若熱來復去,晝見夜伏、夜見晝伏,不時而動,或無定處,或從腳下起,乃無根之火也,亦宜此丸;更以附子末,唾津調搽湧泉穴。若概用寒涼,損傷生氣,為疾匪輕。

口臭牙齦赤爛、腿肢痿軟,或口咸,此腎經虛熱,用六味丸(方見補益。)

口瘡者,三焦火盛也。口舌腫大,或痛裂生瘡者,治相同也。

涼膈散加減,治三焦火盛,口舌生瘡。

連翹,黃芩,山梔,桔梗,黃連,薄荷,當歸,生地黃,枳殼(去穰),芍藥,甘草(各等分)

上銼一劑,水煎食遠服。

一方,治口舌瘡,亦治赤眼。用黃連為末二三錢,好酒煎一二沸,候冷噙漱或嚥下,即愈。

赴宴散,治三焦實熱,口舌生瘡糜爛,痛不可忍者。

黃連,黃柏,黃芩,梔子,細辛,乾薑(各等分)

上為細末,先用米泔水漱口,後搽藥於患處,或吐或咽不拘。

白話文:

口舌

如果發現患者的脈象呈現洪大且快速,同時口舌生瘡,這表示體內有熱。但如果脈象虛弱,則表示中氣不足。

古籍說「舌乃心之苗」,這是從舌頭與心臟的關係來說的。從身體部位來看,舌頭與五臟都有關聯。從症狀來看,五臟的病變也都會在舌頭上有所表現。例如:口舌腫痛,或者看起來像沒有皮一樣,並伴隨發熱口渴,這通常是中氣虛弱導致的虛熱;如果眼睛像被煙熏過一樣、身體疲倦、食慾不振,或者下午症狀加重,這是陰血不足導致的虛熱;如果咽喉疼痛、舌頭生瘡、口乾、腳心發熱,且傍晚時分症狀加重,這是腎經虛火所致;如果四肢冰冷、畏寒、不喜歡吃東西,或者痰多、眼睛發紅,這是命門火衰所致;如果發熱口渴、喜歡喝冷飲、大便不通,這是腸胃實火;如果發熱怕冷、口乾想喝熱湯、食慾差、身體疲倦,這是脾經虛熱;如果舌頭僵硬、腮幫子腫痛,這是脾經濕熱;如果痰多口渴、口舌腫痛,這是上焦有熱;如果思慮過度、口舌生瘡、咽喉不適,這是脾經氣血受損、虛火上炎;如果過度憤怒、出現忽冷忽熱、口苦、舌頭腫痛,這是肝經氣血受損、虛火上炎。導致口舌問題的原因有很多種,應該根據當時的情況靈活應對。

如果舌頭腫脹得很厲害,應該先用針刺舌尖、舌面或舌邊,放血排毒,以緩解燃眉之急。只有舌下的廉泉穴,屬於腎經,雖然也適合放血,但要謹慎用針,小心為上。

口舌生瘡、咽喉腫痛、口乾口渴、大便不通,這是三焦實熱的表現。可以使用涼膈散加減藥物,頻繁地含在口中慢慢吞下,但不要頻繁服用,以免上焦的熱還沒清除,又導致中焦虛寒,使病情更加複雜難測。(具體方劑見治療火證的內容)

情況一: 口舌生瘡,伴隨發熱怕冷、勞累後身體疲倦、不思飲食,這是中焦虛熱。可以用補中益氣湯,加上麥門冬、五味子。(具體方劑見補益類藥方)

情況二: 口舌生瘡,口乾想喝水但不想吃飯,這是胃氣虛弱,不能產生足夠的津液。可以用七味白朮散。(具體方劑見小兒吐瀉類藥方)

情況三: 口舌生瘡,食慾不振、大便稀溏,這是中氣虛弱。可以用人參理中湯;如果手腳冰冷、腹痛,這是中氣虛寒,需要加入附子。(具體方劑見治療中寒的藥方)

情況四: 口舌生瘡糜爛,或者下午發熱、內熱,脈象快而無力,這是血虛有火。可以用四物湯,加上白朮、茯苓、麥門冬、五味子、牡丹皮、黃柏、知母。(具體方劑見補益類藥方)

情況五: 口舌生瘡,食慾不佳、大便稀滑、面色萎黃、四肢冰冷,這是火衰土虛。可以用八味丸。(具體方劑見補益類藥方)

情況六: 口舌生瘡,下午發熱、口渴、吐痰、小便頻繁,這是腎水虧損、下焦陰火。可以用加減八味丸;如果熱時而發作、時而消退,白天發作夜晚消退、夜晚發作白天消退,發作時間不定,或者沒有固定位置、或者從腳底開始,這是無根之火,也適合用此藥;還可以將附子末用唾液調和塗抹在湧泉穴。如果一味使用寒涼藥物,會損傷身體的陽氣,病情會變得更加嚴重。

口臭、牙齦紅腫潰爛、腿腳痿軟無力,或者口中發鹹,這是腎經虛熱。可以使用六味丸。(具體方劑見補益類藥方)

口瘡的病因是三焦火熱旺盛。口舌腫大、或者疼痛開裂生瘡,治療方法相同。

涼膈散加減,用於治療三焦火熱旺盛引起的口舌生瘡。

藥材包括:連翹、黃芩、山梔子、桔梗、黃連、薄荷、當歸、生地黃、枳殼(去瓤)、芍藥、甘草,每種藥材等量。

將以上藥材切碎,用水煎服,在飯後服用。

另一個方子: 治療口舌生瘡,也可以治療眼睛發紅。用黃連研成粉末二三錢,用好酒煎煮一兩次,等到冷卻後含在口中漱口或者吞服,很快就會痊癒。

赴宴散,用於治療三焦實熱,導致口舌生瘡糜爛,疼痛難忍的情況。

藥材包括:黃連、黃柏、黃芩、梔子、細辛、乾薑,每種藥材等量。

將以上藥材研成細末,先用米泔水漱口,然後將藥粉塗抹在患處,可以吐出也可以吞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