龔廷賢

《萬病回春》~ 卷之二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8)

1. 內傷

脈:內傷勞役,豁大不禁;若損胃氣,隱而難尋;內傷飲食,滑疾浮沉;內傷飲食,數大澀侵;右關緩緊,寒濕相尋,右關數緩,濕熱兼臨;數又微代,傷食感淫。

白話文:

脈象:

  • 內傷勞役:脈搏寬大,按壓不緊。
  • 損傷胃氣:脈搏隱約難尋。
  • 內傷飲食:脈搏滑利、速度快、起伏大。
  • 內傷飲食過多:脈搏多數又大,按壓有澀感。
  • 右關脈緩慢緊實:表示有寒濕。
  • 右關脈緩慢虛弱:表示有濕熱。
  • 脈搏多而微弱:表明有傷寒或感邪淫。

外傷內傷證辨:

東垣曰:人迎脈大於氣口,為外傷;氣口脈大於人迎,為內傷。外傷則寒熱齊作而無間;內傷則寒熱間作而不齊。外傷惡寒,雖近烈火不除;內傷惡寒,得就溫暖則解。外傷惡風,乃不禁一切風,內傷惡風,唯惡乎些小賊風。外傷症顯在鼻,故鼻氣不利而壅盛有力;內傷則不然,內傷症顯在口,故口不知味而腹中不和。

白話文:

東垣說:人迎脈比氣口脈大,表示受到外傷;氣口脈比人迎脈大,表示受到內傷。外傷會導致寒熱同時出現且不會間斷;內傷則會導致寒熱交替出現而不規則。外傷時會怕冷,即使靠近烈火也無法消除;內傷時會怕冷,能得到溫暖後就會解除。外傷會怕風,對任何風都會受不了;內傷會怕風,只會怕那些微小的風。外傷的症狀明顯表現在鼻子上,所以鼻子的氣息不通暢且用力;內傷則不同,內傷的症狀表現在口上,所以嘴巴嚐不出味道且肚子裡不舒服。

外傷則不然,外傷則邪氣有餘,故發言壯厲,且先輕而後重;內傷則元氣不足,出言懶怯,且先重而後輕。外傷手背熱、手心不熱;內傷手心熱、手背不熱。內傷頭痛時作時止;外傷頭痛常常有之,直須傳裡方罷。內傷則怠惰嗜臥、四肢不收;外傷則得病之日即著床枕,非扶不能,筋攣骨痛。

白話文:

對於外傷來說,情況卻不同。外傷是邪氣入侵身體過多所致,因此患者說話時聲音洪亮有力,症狀由輕逐漸變重。而內傷則是元氣不足引起,因此患者說話時聲音低弱無力,症狀由重逐漸變輕。

外傷時,手背發熱而手心不熱;而內傷時,手心發熱而手背不熱。

內傷時,頭痛時而發作時而停止;外傷時,頭痛總是持續存在,直到治療後才會緩解。

內傷時,患者容易疲乏嗜睡、肢體無力;外傷時,患者從發病那天開始就會臥牀休息,沒有別人攙扶就無法起身活動,並伴有筋攣和骨痛。

外傷不能食,然口則知味而不惡食;內傷則惡食而口不知味。外傷三日以後,谷消水去,邪氣傳裡必渴;內傷則邪氣在血脈中有餘,故不渴。內傷不足者,飲食勞倦是也,溫之、補之、調之、養之,皆為補也;外傷有餘者,風寒暑濕是也,瀉之、吐之、汗之、利之,皆為瀉也。

白話文:

外傷的患者不能吃東西,但嘴巴還能嘗出味道,也不會厭惡食物;而內傷的患者會厭惡食物,而且嘴巴感覺不出來味道。外傷在三天後,食物會被消化,水分會排出,邪氣會轉移到身體內部,所以會口渴;而內傷的患者,邪氣還殘存在血脈中,所以不口渴。內傷是身體虛弱造成的,如飲食不當、勞累過度,需要溫補調養的方式來治療;而外傷是由風寒暑濕等外因造成的,需要瀉吐汗利等方式來驅邪。

內傷勞役者,元氣虛損也。

補中益氣湯,治形神勞役,或飲食失節、勞役虛損、身熱而煩、脈洪大而虛、頭痛、或惡寒而渴、自汗無力、氣高而喘。

白話文:

補中益氣湯,用於治療因過度勞心勞力、飲食不節制、疲勞勞損而導致的虛弱不適。症狀包括:

  • 身體發熱煩躁
  • 脈搏強而無力
  • 頭痛
  • 畏寒口渴
  • 自汗無力
  • 呼吸急促氣短

黃耆(蜜炙,一錢五分),楝參(去蘆,一錢),白朮(去蘆油),陳皮甘草當歸(酒洗,各一錢),柴胡升麻(各五分),少加黃柏酒炒,以救腎水,能瀉陰中之伏火也。紅花三分,入心養血。

白話文:

嫩黃芪(用蜂蜜烤過,15公克),楝參(去外殼,10公克),白朮(去外殼和油),陳皮,甘草,當歸(用酒洗過,各10公克),柴胡,升麻(各5公克),稍微加入黃柏炒過,以補救腎水,可以去除體內潛伏的虛火。紅花3公克,用於補養心血。

上銼一劑,生薑三片、大棗一枚,水煎空心服。如汗多出去升麻、柴胡,加酸棗仁炒一錢,夜間不睡亦如之;如頭疼加蔓荊子五分、川芎一錢;如善嚏者,乃腠理不密,外邪所搏加白芷、川芎;如腦痛或頭頂疼加藁本一錢、細辛五分;如口乾或渴加葛根六分;如有痰加貝母、前胡各一錢,如泄瀉加白芍煨、澤瀉茯苓各一錢;如心胸覺痞悶去黃耆、升麻、柴胡,加枳實六分、姜炒黃連五分;如嗽加桑白皮一錢、五味子十五粒;如額疼加白芷一錢、葛根、升麻各五分;如用心太過,神思不寧,或怔忡驚悸加茯神一錢、遠志七分、酸棗仁炒一錢、石菖蒲七分、柏子仁一錢,如飲食少或傷飲食加神麯、麥芽山楂、枳實各一錢;如心、脾二經舌乾口燥加黃連五分、山桅仁六分;如胃中濕痰加半夏一錢;如虛火上炎加玄參黃柏、蜜水炒知母各一錢;如夢遺加牡蠣龍骨各一錢;如下部無力加牛膝、杜仲各一錢;如腳弱加木瓜一錢、漢防己五分;如有痰或兼脾胃不和加半夏、麥芽各一錢;如陰虛內熱有痰或上焦有火加貝母、天花粉各一錢;如有熱。

白話文:

服用方法: 先將上述材料搗碎成一劑,放入三片生薑和大棗一枚。加入水煮沸,趁空腹時服用。

根據症狀加味:

  • 如果出汗過多,則加入升麻、柴胡,再加入炒過的酸棗仁一錢(3克)。若夜間失眠,也如此加味。
  • 如果頭痛,則加入蔓荊子五分(1.5克)、川芎一錢(3克)。
  • 如果經常打噴嚏,表示腠理不緻密,外邪侵襲,則加入白芷、川芎。
  • 如果腦痛或頭頂疼痛,則加入藁本一錢(3克)、細辛五分(1.5克)。
  • 如果口乾或口渴,則加入葛根六分(1.8克)。
  • 如果有痰,則加入貝母、前胡各一錢(3克)。
  • 如果泄瀉,則加入煨過的芍藥、澤瀉、茯苓各一錢(3克)。
  • 如果心胸感到痞悶不適,則去掉黃耆、升麻、柴胡,加入枳實六分(1.8克)、薑炒過的黃連五分(1.5克)。
  • 如果咳嗽,則加入桑白皮一錢(3克)、五味子十五粒。
  • 如果額頭疼痛,則加入白芷一錢(3克)、葛根、升麻各五分(1.5克)。
  • 如果思慮過度,精神不寧,或心悸驚恐,則加入茯神一錢(3克)、遠志七分(2.1克)、炒過的酸棗仁一錢(3克)、石菖蒲七分(2.1克)、柏子仁一錢(3克)。
  • 如果飲食減少或飲食不當,則加入神麴、麥芽、山楂、枳實各一錢(3克)。
  • 如果心、脾兩經舌乾口燥,則加入黃連五分(1.5克)、山梔子仁六分(1.8克)。
  • 如果胃中有濕痰,則加入半夏一錢(3克)。
  • 如果虛火上炎,則加入玄參、黃柏、蜜水炒過的知母各一錢(3克)。
  • 如果夢遺,則加入牡蠣、龍骨各一錢(3克)。
  • 如果下半身無力,則加入牛膝、杜仲各一錢(3克)。
  • 如果腳部無力,則加入木瓜一錢(3克)、漢防己五分(1.5克)。
  • 如果有痰或脾胃不調,則加入半夏、麥芽各一錢(3克)。
  • 如果陰虛內熱有痰或上焦有火,則加入貝母、天花粉各一錢(3克)。
  • 如果發熱。

加枯芩八分、黃連六分;如血熱壅盛或眼赤加龍膽草八分;如感風寒、或頭痛身熱加防風、川芎、白芷各一錢、羌活七分;汗多加黃耆一錢,眼痛加干菊花熟地黃;若身熱加生地黃;如大病後,元氣未復而胸滿氣短加橘皮、枳實、白芍。

白話文:

再加入枯芩八分、黃連六分。如果血熱壅盛或眼睛發紅,加入龍膽草八分。如果受了風寒、或頭痛身熱,加入防風、川芎、白芷各一錢、羌活七分。汗多再加黃耆一錢,眼睛痛再加杭菊花、熟地黃。如果身熱再加生地黃。如果大病過後,元氣未復而胸悶氣短,則再加橘皮、枳實、白芍。

升陽順氣湯,治因飲食勞役所傷,腹脅滿悶氣短,遇春則口淡無味,遇夏雖熱猶寒,飢常如飽,不喜食冷。

白話文:

升陽順氣湯,用於治療因飲食和勞作所造成的腹脅脹滿、悶氣、氣喘等症狀。春天發病時,症狀表現為口淡無味;夏天雖然天氣炎熱,但是仍感覺寒冷;常有不飢餓感,即使飢腸轆轆也感覺好像吃飽了,而且不喜歡吃冷的食物。

黃耆(蜜炙,一兩),人參(一錢),當歸身(一錢),半夏(二錢,薑製),陳皮(一錢),神麯(炒,一錢),草豆蔻(二錢),升麻,柴胡(各一錢),黃柏(酒炒,五分),甘草(炙,五分)

白話文:

黃耆(用蜂蜜烤製,一兩) 人參(一錢) 當歸身(一錢) 半夏(兩錢,用薑汁製過) 陳皮(一錢) 神麯(炒過,一錢) 草豆蔻(兩錢) 升麻,柴胡(各一錢) 黃柏(用酒炒過,五分) 甘草(烤製,五分)

上銼,每劑一兩,生薑三片,水煎服。

按論云:脾胃不足之症,須用升麻、柴胡苦平,味之薄者,陰中之陽,引脾胃中清氣行於陽道及諸經生髮陰陽之氣,以滋春氣之和也;又引黃耆、人參、甘草甘溫之氣味上行,充實腠理,使陽氣得衛外而為固也。凡治脾胃之藥,多以升陽補氣名之者也。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》中提到:如果脾胃虛弱,應該使用升麻、柴胡這類苦平、味道清淡的藥物,這些藥物屬於陰中之陽,可以引導脾胃中的清氣運行於陽經和全身經絡,生髮陰陽之氣,以調和春季的氣機。另外,再配合黃耆、人參、甘草這類甘溫藥物,這些藥物可以溫補氣血,充實肌肉組織,使陽氣得到保護和固攝。因此,治療脾胃疾病的藥物大多以升陽補氣來命名。

升陽益胃湯,治肺及脾胃虛則怠惰嗜臥、四肢不收,時值秋燥令行,濕熱少退,體重節痛、口燥舌乾、飲食無味、大便不調、小便頻數、不欲食、食不消、兼見肺病,淅淅惡寒,慘慘不樂,面色惡而不和,乃陽氣不伸故也。當升陽益氣,此藥主之。

白話文:

升陽益胃湯

適用於肺和脾胃虛弱導致的人體怠惰嗜睡、四肢無力。在秋燥之時,溼熱稍退,會出現身體疼痛、口乾舌燥、飲食無味、大便不調、小便頻繁、食慾不振、食物不消的情況。同時伴有肺病症狀,如陣陣惡寒、精神萎靡、臉色難看。這是由於陽氣不振所致。需要昇陽益氣,此藥方正是爲此而設計。

黃耆(一錢),人參(五分),白朮(二分),半夏(五分),橘紅(二分半),甘草(炙,五分),白芍(二分),黃連(二分),茯苓(二分,小便利而不渴者不用),獨活(三分),柴胡(二分),防風(三分),羌活(二分),澤瀉(二分,不淋閉者不用)

白話文:

黃耆 1 錢 人參 5 分 白朮 2 分 半夏 5 分 橘紅 2.5 分 炙甘草 5 分 白芍 2 分 黃連 2 分 茯苓 2 分(小便通暢且不口渴者不用) 獨活 3 分 柴胡 2 分 防風 3 分 羌活 2 分 澤瀉 2 分(沒有水腫或閉尿者不用)

上銼作一服,生薑五片、大棗二枚,水煎,早飯後溫服。服藥後而小便罷,而病加增劇,是不宜利小便,當去茯苓、澤瀉。如方喜食,一二日不可飽食,恐胃再傷。以藥力尚少,脾胃之氣不可轉運升發也。須滋胃之食,或美食助其藥力,益升陽之氣而滋其胃氣。慎不可淡食,以損藥力而助邪氣之降沉也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一劑藥粉,加入五片生薑、兩枚大棗,加入水煎煮。在早飯後溫熱服用。服用藥物後,如果小便次數增多,病情加重,表示不宜利小便,應移除茯苓、澤瀉。如果病患喜歡進食,不要在一兩天內吃得太飽,以免再次損傷胃部。因為藥力還不夠強,脾胃之氣還無法運轉昇華。需要滋養胃部的食物,或用美食幫助藥力,同時提升陽氣和滋潤胃氣。要注意避免進食清淡的食物,以免損害藥力,並助長邪氣下降沉積。

可以少役形體,使胃與藥得轉運升發。慎毋大勞役,使氣復傷。若脾胃得安靜尤佳,若胃氣稍強,少食佳果以助藥力。經云「五果為助」是也。

白話文:

少做體力勞動,讓胃和藥物能夠運轉吸收。小心不要過度勞累,以免再次損傷元氣。脾胃如果能得到安靜調養最好,如果胃氣略微強健,可以少吃一些水果來幫助藥效。經書上說「五種水果有助於健康」,指的是這個道理。

補氣湯,凡遇勞倦辛苦、用力過多,即服此二三劑,免生內傷發熱之病。

白話文:

補氣湯:凡是遇到勞累疲倦、用力過度的情況,立即服用此湯兩三劑,可以避免產生內傷發熱的疾病。

黃耆(蜜炙,一錢半),人參,白朮,陳皮(各一錢),麥門冬(去心,一錢),五味子(十個),甘草(七分)

白話文:

黃耆(用蜂蜜炙過,1.5錢),人參,白朮,陳皮(各1錢),麥門冬(去掉核,1錢),五味子(10顆),甘草(0.7錢)

上銼一劑,生薑三片、棗一枚,水煎,食前服。勞倦甚,加熟附子五分。

補血湯,凡遇勞心思慮,損傷精神,頭眩目昏、心虛氣短、驚悸煩熱並治。

白話文:

補血湯

適用於勞心傷神、精神受損所致的頭暈目眩、心悸氣短、心煩熱等情況。

當歸(一錢),川芎(五分),白芍(炒,一錢),生地黃(五分),人參(一錢二分),白茯神(去木,五錢),酸棗仁(炒一錢),陳皮(五分),麥門冬(去心,一錢),五味子(十五個),梔子(炒,五分),甘草(炙,五分)

白話文:

  • 當歸:1錢
  • 川芎:0.5錢
  • 白芍(炒):1錢
  • 生地黃:0.5錢
  • 人參:1.2錢
  • 白茯神(去木):5錢
  • 酸棗仁(炒):1錢
  • 陳皮:0.5錢
  • 麥門冬(去心):1錢
  • 五味子:15個
  • 梔子(炒):0.5錢
  • 甘草(炙):0.5錢

上銼一劑,水煎溫服。

參耆湯,治脾胃虛弱、元氣不足、四肢沉重、食後昏沉。

黃耆(蜜炙,二錢),人參(五分),甘草(炙,一錢),當歸(三分),柴胡(三分),升麻(三分),蒼朮(米泔浸,一錢),青皮(去瓤,五分),神麯(炒,七分),黃柏(酒炒,三分。)

白話文:

黃芪(用蜂蜜炙過,二錢),人參(五分),甘草(用火炙過,一錢),當歸(三分),柴胡(三分),升麻(三分),蒼朮(用米湯浸過,一錢),青皮(去掉內瓤,五分),神曲(炒過,七分),黃柏(用酒炒過,三分)。

上銼一劑,水煎,食遠服。

參朮調元膏,扶元氣、健脾胃、進飲食、潤肌膚、生精脈、補虛羸、固真氣、救危急、活生命,真仙丹也。

雪白朮一斤,淨去蘆油,楝參四兩,俱銼成片,入砂鍋內,將淨水十大碗,熬汁二碗,濾去渣,又熬,取汁二碗,去渣,將前汁共一處濾淨,文武火熬至二碗,加蜜半斤、再煎至滴水成珠為度,埋土三日取出。每日服三四次,白米湯下。如勞瘵陰虛火動者,去人參。

白話文:

白朮一斤,洗淨去掉蘆葦油,薴參四兩,都切成片,放入砂鍋中,加入乾淨的水十碗,熬成兩碗汁,濾掉渣滓,再熬,取汁兩碗,去掉渣滓,將前兩次熬好的汁過濾乾淨,用文武火熬製到剩兩碗,加入蜂蜜半斤,再熬製到滴水成珠即可,埋在土裡三天取出。每天服用三四次,用白米粥送服。如果患有勞損、虛弱、陰虛火旺的症狀,就去除人參。

大米(一升),糯米(二升),山藥(炒),蓮肉(去心),芡實(各四兩),為細末,入白砂糖一斤半,攪令勻,入籠蒸熟,任意食之,其功如前。但內傷並虛勞泄瀉者,宜當飯食之。

白話文:

大米(1升),糯米(2升),炒過的山藥,去心蓮子,芡實(各4兩),研磨成細粉,加入1.5斤白砂糖,攪拌均勻,放入蒸籠蒸熟,可以任意食用,功效與之前提到的相同。但是對於內傷、身體虛弱、腹瀉的人,建議當飯食用。

參苓白朮丸,治病後元氣虛弱,此藥補助脾胃,進美飲食,壯健身體,充實四肢,清火化痰,解鬱養元氣。

白話文:

參苓白朮丸

用於治療生病後元氣虛弱的情況。此藥方可以滋補脾胃,增進食慾,強健體魄,使四肢飽滿。同時,它還能清火化痰,疏解鬱悶,養護元氣。

人參(去蘆,一兩),白朮(去蘆油,土炒,二兩半),白茯苓(去皮,一兩),山藥(炒,一兩),蓮肉(去心皮,一兩),陳皮(一兩),桔梗(去蘆,二兩),薏苡仁(炒,一兩),半夏(湯泡七次,薑汁炒,一兩),神麯(炒,一兩),香附(一兩),黃連(薑汁炒,一兩),砂仁(五錢),白扁豆(薑汁炒,一兩),甘草(炙,一兩),當歸(酒洗,一兩),黃耆(蜜炙,一兩),遠志(甘草水泡,去根,一兩)

白話文:

人參(去鬚根,30克),白朮(去蘆頭油脂,用土炒,75克),白茯苓(去皮,30克),山藥(炒,30克),蓮子(去芯皮,30克),陳皮(30克),桔梗(去蘆頭,60克),薏苡仁(炒,30克),半夏(用湯浸泡 7 次,用薑汁炒,30克),神麴(炒,30克),香附(30克),黃連(用薑汁炒,30克),砂仁(15克),白扁豆(用薑汁炒,30克),甘草(炙,30克),當歸(用酒洗,30克),黃耆(用蜂蜜炙,30克),遠志(用甘草水泡,去根,30克)

上為末,薑棗煎湯,打神麯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百丸,食後白湯送下,忌生冷之物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成粉末,用薑棗煎煮湯藥,再用神麯磨成糊狀,搓成像梧桐子般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 100 丸,飯後用白開水送服,忌食生冷食物。

人參(去蘆,四兩),山藥(蒸熟,去皮,一斤),芡實(水浸三日,去殼皮,蒸熟,一斤),蓮肉(水浸去心皮,一斤),紅棗(蒸熟去皮核,一斤),杏仁(水泡去皮尖,蒸熟,一斤),核桃肉(水浸去皮殼,一斤),真沉香(三錢,另研為末,以上俱搗爛),蜂蜜(六斤,用錫盆分作三分,入盆內滾水煉蜜如硬白糖為度,只有三斤乾淨),真酥油(一斤),和蜜蒸化,將前八味和成一處,磨極細末,入酥油、蜜內攪勻如膏,入新瓷罐內,以盛一斤為度,用紙封固,勿令透風。每日清晨用白滾水調服數匙,臨臥時又一服,忌鐵器。

白話文:

人參(去皮,0.2 公斤),山藥(蒸熟去皮,0.5 公斤),芡實(水泡三天,去殼皮,蒸熟,0.5 公斤),蓮肉(水泡去心皮,0.5 公斤),紅棗(蒸熟去皮核,0.5 公斤),杏仁(水泡去皮尖,蒸熟,0.5 公斤),核桃肉(水泡去皮殼,0.5 公斤),真沉香(15 克,研成細粉)

將上述八種材料搗碎,蜂蜜(3 公斤,用錫製容器分為三份,放入沸水中熬煮至變硬、像白糖一樣),真酥油(0.5 公斤),將酥油與蜂蜜蒸溶化。然後將八種材料與酥油、蜂蜜混合攪拌均勻,成為膏狀。放入新的瓷罐中,每個罐子裝約 0.5 公斤。用紙封嚴,防止透風。

每天清晨用沸開水調服數勺,臨睡前再服用一次。忌用鐵器。

大補真元,其功不能盡述。

雲林潤身丸,治肌肉怯弱,精神短少,飲食不甘。此藥服後,飽則即飢,飢則即飽,可以當勞,可以耐飢。久服,四肢充實,身體肥健,清火化痰開鬱,健脾理胃,養血和氣,宜常服。

白話文:

雲林潤身丸,治療肌肉無力、精神不振、食慾不佳。此藥服用後,飽了就餓,餓了就飽,能適應勞動,也能耐受飢餓。長期服用,四肢會變得飽滿有力,身體會長胖強健,還能清火化痰、消除鬱結、健脾理胃、養血和氣,適合長期服用。

當歸(酒洗,六兩),白朮(去蘆,六兩),白茯苓(去皮,三兩),香附米(童便浸炒,三兩),陳皮(三兩),枳實(麩炒,三兩),黃連(薑汁炒,三兩),白芍藥(酒炒,三兩),山楂肉(三兩),神麯(炒,三兩),人參(二兩),山藥(炒,二兩),蓮肉(去心,二兩),甘草(炙,五錢)

白話文:

當歸(用酒洗淨,六兩),白朮(去除蘆葦,六兩),白茯苓(去皮,三兩),香附米(用童便浸泡炒熟,三兩),陳皮(三兩),枳實(用麩皮炒熟,三兩),黃連(用薑汁炒熟,三兩),白芍藥(用酒炒熟,三兩),山楂肉(三兩),神麯(炒熟,三兩),人參(二兩),山藥(炒熟,二兩),蓮肉(去除蓮子芯,二兩),甘草(炙製後,五錢)

上為細末,荷葉煎湯,煮飯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百餘丸,米湯送下或酒下,百無所忌。勞役之士,不可一日無此藥也。

白話文:

這是一種藥丸,由荷葉熬湯煮飯後製作,每個藥丸的大小像梧桐子。每一次服用數百顆,可以用米湯或酒送服,任何時間服用都可以。對於勞動者來說,每天都應該服用這種藥丸。

九仙王道糕,尋常用養精神、扶元氣、健脾胃、進飲食、補虛損、生肌肉、除濕熱。

白話文:

九仙王道糕,經常被用來滋養精神、扶助元氣、健脾胃、促進食慾、補虛損、生肌肉、祛除濕熱。

蓮肉(去皮心),山藥(炒),白茯苓(去皮),薏苡仁(各四兩),大麥芽(炒),白扁豆,芡實(去殼,各二兩),柿霜(一兩),白糖(二十兩)

白話文:

蓮子肉(去皮和芯)、炒山藥、去皮的白茯苓、薏苡仁(各 200 克)、炒大麥芽、白扁豆、去殼的芡實(各 100 克)、柿霜(50 克)、白糖(1 公斤)

上為細末,入粳米粉五升蒸糕曬乾,不拘時任意食之,米湯送下。

益氣丸,治語言多損氣,懶語,補土益氣。

麥門冬(去心),人參(各三錢),橘皮,桔梗,甘草(炙,各五錢),五味子(二十一個)

上為極細末,水浸油餅為丸,如雞頭大。每服一丸,細嚼津唾嚥下,油餅和細燒餅也。

白話文:

製作方法:

將藥材研磨成極細的末粉。 將水浸泡的油餅搓成丸子,大小如雞頭。 每服一枚丸子,細嚼後吞下,藥丸中的油餅和細燒餅會一起食用。

大凡大病後,谷消水去,精散衛亡,多致便利枯竭,宜當補中益氣為要。蓋脾為中州,澆灌四旁,與胃行其津液者也。況大腸主津,小腸主液,亦皆稟氣於胃。胃氣一充,津液自行矣。燥甚者,別當以辛潤之,以苦泄之。

白話文:

一般來說,大病之後,食物消化很快,水分流失,精力散失,保護力不足,容易導致腹瀉和脫水。此時,最重要的是調理脾胃,補充氣血。

脾胃是人體的中心,滋養四肢百骸,與胃一起運行體液。此外,大腸主管體液,小腸主管水液,也都從胃中獲取氣血。胃氣充足,體液自然充盈。

如果身體過於乾燥,需要另外使用辛辣潤澤的食物,或苦味瀉下的藥物來調理。

太府水仙劉公,患因勞役太過,發熱憎寒,頭疼身痛、口乾發渴,嘔噁心煩。一醫以羌活湯,一醫以藿香正氣散,俱弗效,愈增酸困,手足無處著落,心慌神亂,晝夜不寐,坐臥不安,湯水不入,聞藥亦吐。余診六脈洪數,氣口緊盛,此內傷元氣也。以補中益氣湯加遠志、酸棗仁、竹茹、麥門冬,一服即熟睡,半夜而醒曰:雲林妙哉!藥用當如通神,不知病之何所去也。次早又進一服,痊愈。

白話文:

太府少監劉公,因勞累過度,發燒怕冷,頭疼身痛,口渴嘔吐,心煩噁心。一個醫生用羌活湯,另一個醫生用藿香正氣散治療,都沒有效果,病情反而加重,痠痛乏力,手腳無處安放,心慌神亂,晝夜不眠,坐臥不寧,湯水不喝,聞到藥味就吐。我診脈發現六脈洪大而數,氣口緊盛,這是內傷元氣所致。於是用了補中益氣湯,加了遠志、酸棗仁、竹茹、麥門冬,服用一劑後立即安然入睡,半夜醒來說:雲林先生真是神醫啊!藥好像有神效,不知道我的病怎麼就治好了。第二天早上再服用一劑,就痊癒了。

侍御及溪周公,患虛損、目不敢閉,閉則神魂飄散,無所知覺;且不敢言,言則氣不接,飲食不思,昏昏沉沉,余診六脈虛微,此元氣虛弱,心神虛損也。先以硃砂丸一服,稍安,後以補中益氣湯倍用參、耆加遠志、茯神、酸棗仁、白芍、生地黃、麥門冬,連前數劑,漸次尋愈。

白話文:

侍御以及溪周公,患有身體虛弱,眼睛不敢閉上,一閉上眼睛,神魂就飄散,失去知覺;而且不敢說話,一說話氣息就接不上,不想吃東西,精神恍惚持續。我診斷他的六脈脈象虛弱,這是元氣虛弱,心神受損的表現。首先服用一劑硃砂丸,病情略微緩解,之後使用補中益氣湯,將其中的人參、黃耆的用量加倍,另外再加入遠志、茯苓、酸棗仁、白芍、生地黃、麥門冬等藥材,連續服用數劑,身體逐漸康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