龔廷賢

《萬病回春》~ 卷之二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6)

1. 中暑

脈:暑傷於氣,所以脈虛,弦細芤遲,體狀無餘。夏月有四證,傷寒傷風,脈證互見,中暑熱病,疑似難明。脈緊惡寒謂之傷寒,脈緩惡風謂之傷風,脈盛壯熱謂之熱病,脈虛身熱謂之傷暑。

白話文:

脈象:夏季暑氣傷人氣血,所以脈象虛弱、弦細而緩慢,身體狀況虛乏。

夏季有四種常見病症,傷寒和傷風,脈象和症狀會互相出現。中暑和熱病,難以單純從脈象判斷。

脈象緊且怕冷,稱為傷寒。脈象緩慢且怕風,稱為傷風。脈象強壯且發熱,稱為熱病。脈象虛弱且發熱,稱為中暑。

中暑中陽,皆熱症也,動而得之謂中熱,靜而得之謂中暑,乃夏火之氣也。吐瀉或嘔噦躁悶,重則熱極而昏不省人事,俱用香薷散加減;元氣虛脫者,用生脈散加減。

白話文:

中暑和中陽都是熱症,在活動中得之稱作中熱,在靜止中得之稱作中暑,都是夏天的火氣造成的。

症狀表現為嘔吐腹瀉或嘔吐反胃煩躁悶熱,嚴重時會發燒昏迷不省人事,都用香薷散加減來治療;元氣虛弱的患者,用生脈散加減來治療。

香薷飲,治伏暑引飲、口燥咽乾,或吐或瀉並治。若卒中昏冒倒僕、角弓反張、不省人事、手足或發搐溺,此為暑風,不可作風治之,當以本方加羌活治之。

白話文:

香薷飲

功效: 治療因暑熱導致的口渴、口乾舌燥,以及嘔吐或腹瀉。

適用人羣:

  • 如果患者突然昏迷倒地,角弓反張,失去意識,手足抽搐或尿失禁。
  • 這種情況屬於暑風,不能用治療風邪的方法治療。應加入羌活來治療。

香薷,厚朴(薑汁炒),白扁豆(炒),加黃連(薑汁炒尤妙)

白話文:

香薷、厚朴(用薑汁炒過)、白扁豆(炒過),再加入黃連(用薑汁炒過效果更佳)

上銼劑,水煎熟以涼水沉冷服。如有搐搦加羌活;瀉利加白朮、茯苓;脈虛弱加人參、五味子、麥門冬;虛汗不止加黃耆、白朮;心煩加梔子、黃連、薑汁炒,調辰砂末服,胸脹加枳殼、桔梗;夾痰加南星、半夏;虛加人參、黃耆;小便不利加赤茯苓、滑石;嘔吐加藿香、陳皮、薑汁少許;渴加葛根、天花粉。

十味香薷飲,治伏暑身倦體困,神昏頭重,吐利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磨碎,用冷水煎煮好後,待藥湯放涼服下。

如有抽筋顫動,加入羌活; 腹瀉,加入白朮、茯苓; 脈搏虛弱,加入人參、五味子、麥門冬; 虛汗不止,加入黃耆、白朮; 心煩,加入梔子、黃連,用薑汁炒過,調製辰砂末後服下; 胸悶,加入枳殼、桔梗; 伴有痰液,加入南星、半夏; 虛弱,加入人參、黃耆; 小便不利,加入赤茯苓、滑石; 嘔吐,加入藿香、陳皮,加少許薑汁; 口渴,加入葛根、天花粉。

黃耆(蜜水炒),人參(去蘆),白朮(去蘆),茯苓(去皮),陳皮,木瓜(各五分),香薷(一錢),厚朴(薑汁炒),扁豆(炒。各五分),甘草(炙,五分)

白話文:

黃耆(用蜜水炒過),人參(去掉根須),白朮(去掉根須),茯苓(去掉外皮),陳皮,木瓜(各五分),香薷(一錢),厚朴(用薑汁炒過),扁豆(炒過。各五分),甘草(炙烤過的,五分)

上銼劑,水煎服。暑風,減黃耆,加羌活一錢五分。

生脈散,滋生精氣,培養真元,清心潤肺。

人參(去蘆,三分),麥門冬(去心,三錢),五味子(十五粒),加白朮(去蘆,二錢)

上銼劑,水煎,不拘時服,渣再煎,則可充百茶湯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切碎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如果遇到暑熱引起的風寒,可以減少黃芪的用量,添加羌活一錢五分。

生脈散可以滋養精氣,培育真元,清熱解暑,滋潤肺部。

藥材包括人參(去除鬚根,三錢)、麥門冬(去除心部,三錢)、五味子(十五粒),以及白朮(去除鬚根,二錢)。

將藥材切碎,用水煎煮,不限時間服用。藥渣可以再煎煮,變成日常飲用的茶水。

中暑者,熱傷膀胱經也。其症身熱頭痛、灑然毛聳、微寒口開、前板齒燥、舌燥生苔、大煩渴者,用人參白虎湯加香薷、扁豆。有身重疼痛者,用人參敗毒散加香薷、黃連主之。

人參白虎湯,治夏月中暍、即中熱,舌燥生苔刺。

白話文:

中暑的人,是熱氣傷了膀胱經。症狀包括身體發熱、頭疼、毛髮豎立、輕微發冷、嘴巴張開、前排牙齒乾燥、舌頭乾燥起苔、極度口渴。可以用人參白虎湯加入香薷、扁豆治療。如果還有身體沉重疼痛的,可以用人參敗毒散加入香薷、黃連治療。

人參白虎湯用於治療夏季中旬中暑,也就是中熱,舌頭乾燥起苔。

人參(五分),石膏,知母(各一錢半),甘草(三分),麥門冬(去心),白朮(各七分),梔子,茯苓,芍藥(各一錢),陳皮(七分),香薷(一錢),扁豆(八個)

白話文:

人參(0.75 克),石膏、知母(各 2.25 克),甘草(0.45 克),麥門冬(去核)、白朮(各 1.05 克),梔子、茯苓、芍藥(各 1.5 克),陳皮(1.05 克),香薷(1.5 克),扁豆(8 粒)

上銼劑,蓮肉十個、烏梅一個,水煎服。熱極小便遺尿不止加黃柏炒;煩躁加辰砂末、酸棗仁;若腹痛嘔噦、吐瀉飽悶,切不可用石膏。

中暑身熱而煩、四肢沉困者,此熱傷元氣也。

白話文:

服用上方的中藥湯劑,由十個蓮子、一個烏梅水煎服用。如果發熱過盛,小便失禁不止,再加入炒黃柏。如果煩躁不安,再加入辰砂末、酸棗仁。但如果出現腹痛、嘔吐、腹瀉、脹悶等症狀,切忌使用石膏。

清暑益氣湯,治長夏濕熱蒸人,人感之,四肢困倦、精神減少、懶於動作、胸滿氣促、肢節疼痛或氣高而喘、身熱而煩、心下膨悶、小便黃而數、大便溏而頻、或利或渴、不思飲食、自汗體虛。

白話文:

清暑益氣湯

適用於長夏季節濕熱蒸人,人因感受濕熱而出現:四肢疲倦、精神不振、懶得動彈、胸悶氣短、關節疼痛或氣息急促、身體發熱煩躁、胸腹脹悶、小便黃色且頻數、大便稀溏且頻繁、或口渴或腹瀉、食慾不振、自汗體虛的症狀。

黃耆(蜜炒),蒼朮(米泔制),升麻(各一錢),人參,白朮(去蘆),陳皮,神麯(炒),澤瀉,黃柏(酒炒),當歸,青皮(去穰),麥門冬(去心),乾葛(各三分),五味子(九粒),甘草(三分)

上銼劑,水煎溫服。

中暑熱渴、小便赤澀者,宜清利三焦也。

白話文:

蜜炒黃耆、米泔處理蒼朮、升麻(各一錢)、人參、去蘆白朮、陳皮、炒神麴、澤瀉、酒炒黃柏、當歸、去穰青皮、去心麥門冬、乾葛(各三分)、五味子(九粒)、甘草(三分)

益元散,治中暑身熱、小便不利。此藥性涼,除胃脘積熱,又淡能滲濕,故利小便散濕熱也。

白滑石(六錢),甘草(微炒,一錢)

白話文:

益元散,用於治療中暑引起的身體發熱、小便不利。此藥性寒涼,能消除胃部積熱,又有淡滲利尿的作用,因此能夠利尿散濕熱。

上為末,每服二三錢。加蜜少許,煎湯,冷水任下。如欲發汗,用蔥白、豆豉湯調下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二至三錢。加入少許蜂蜜,煎成湯藥,放涼後用冷水送服。如果需要發汗,可用蔥白、豆豉湯送服。

中暑熱渴、大便泄瀉者,宜分利陰陽也。

五苓散,治中暑煩渴、身熱頭痛、霍亂泄瀉、小便赤少、心神恍惚。

白話文:

中暑感到熱渴、有腹瀉的情況,應該調節陰陽平衡。

五苓散,用於治療中暑引起的煩渴、身體發熱頭痛、霍亂及腹瀉、尿色深量少、心神不定。

豬苓,澤瀉(各一錢),白朮(去蘆),茯苓(去皮,各錢五分),肉桂(五分)

上銼一劑,水煎服。若本方去桂,名四苓散。

白話文:

豬苓 1 錢 澤瀉 1 錢 白朮 (去蘆) 5 分 茯苓 (去皮) 5 分 肉桂 5 分

夏月感寒者,乃取涼之過也。因暑熱之時,或納涼於深堂大廈涼亭冷館、大扇風車,風寒以傷其外,或飲食生冷瓜果冰水,寒冷復傷其內。其痛或頭疼身痛,發熱惡寒,或噁心嘔吐、泄瀉腹痛,此內傷生冷、外感風寒所致也,宜藿香正氣散治之。此非治暑也,因暑而致之病也。

白話文:

在夏季感覺風寒,是因為貪涼所致。在炎熱的夏天,有人會在深堂大廈、涼亭冷館納涼,甚至使用大扇風車降溫,這會讓風寒侵襲身體的表面;或者食用生冷的瓜果、冰水,寒氣侵入內臟。

因此,有人會出現頭痛、身體疼痛、發熱、怕冷,或者噁心、嘔吐、腹瀉、腹痛的症狀。這些都是因為內部受寒,外部又被風寒侵襲所導致的。這種情況應該服用藿香正氣散進行治療。

需要注意的是,這不是治療暑氣的方法。但暑氣會誘發這種疾病。

藿香正氣散。(方見霍亂。)依本方,外感重加蒼朮、羌活,去白朮;內傷重加砂仁、神麯。

白話文:

藿香正氣散(具體配方見痢疾一章)。依照此方,若外感的症狀較重,可額外加入蒼朮、羌活,去掉白朮;若內傷的症狀較重,可額外加入砂仁、神曲。

注夏者,屬陰血虛、元氣不足也。夏初春末頭疼腳軟、食少體弱者是。其症頭眩眼花、腿痠腳軟、五心煩熱、口苦舌乾、精神困倦、無力好睡、飲食減少、胸膈不利、形如虛怯、脈數無力,是名注夏,宜參歸益元湯多服,兼服補陰丸調理。

參歸益元湯,治注夏病。

白話文:

所謂「注夏」,是指陰血虛弱、元氣不足的狀態。通常發生在夏初或春末,症狀包括:

  • 頭痛腳軟
  • 食慾不振,身體虛弱
  • 頭暈眼花
  • 腿痠腳軟
  • 手心、腳心發熱
  • 口苦舌燥
  • 精神倦怠、嗜睡
  • 食慾減退
  • 胸悶不適
  • 外表虛弱蒼白
  • 脈搏虛數無力

以上徵兆稱為「注夏」。建議服用「參歸益元湯」和「補陰丸」來調理,以補充元氣和陰血。

人參(去蘆,五分),當歸,白芍,熟地,白茯苓(去皮),麥門冬(去心。各一錢),五味子(十粒),陳皮,黃柏(酒炒),知母(酒炒。各七分),甘草(一分)

白話文:

藥方:

  • 人參(去鬚根,5 錢)
  • 當歸(1 錢)
  • 白芍(1 錢)
  • 熟地(1 錢)
  • 白茯苓(去皮,1 錢)
  • 麥門冬(去核,1 錢)
  • 五味子(10 顆)
  • 陳皮(7 分)
  • 黃柏(酒炒,7 分)
  • 知母(酒炒,7 分)
  • 甘草(1 分)

上銼一劑,棗一枚、烏梅一個、炒米一撮,水煎服。飽悶加砂仁、白豆蔻;噁心加烏梅、蓮肉、炒米;噦加竹茹;煩躁加辰砂、酸棗仁、竹茹;瀉加炒白朮、山藥、砂仁、烏梅,去熟地、知母、黃柏;小水短赤加木通、山梔,胃脘不開、不思飲食加厚朴、白豆蔻、益智、砂仁、蓮肉,去熟地、黃柏、知母;腰痛加杜仲、故紙、茴香,腿痠無力加牛膝、杜仲;皮焦加地骨皮,頭目眩暈加川芎;虛汗加黃耆、白朮、酸棗仁;夢遺加牡蠣、辰砂、山藥、椿根皮;虛驚煩熱加辰砂、酸棗仁、竹茹;口苦舌乾加山梔、烏梅、乾葛。

白話文:

第一劑藥,包含:一顆紅棗、一顆烏梅、一小撮炒米,用清水煎服。

如果吃飽後感覺脹悶,可以加入砂仁和白豆蔻。 如果有噁心感,可以加入烏梅、蓮肉和炒米。 如果有嘔吐感,可以加入竹茹。 如果有煩躁感,可以加入辰砂、酸棗仁和竹茹。 如果有腹瀉,可以加入炒白朮、山藥、砂仁和烏梅,移除熟地、知母和黃柏。 如果小便量少、顏色深紅,可以加入木通和山梔。 如果胃部不適、不想吃東西,可以加入厚朴、白豆蔻、益智、砂仁和蓮肉,移除熟地、黃柏和知母。 如果有腰痛,可以加入杜仲、故紙和茴香。 如果腿部痠軟無力,可以加入牛膝和杜仲。 如果皮膚焦黑,可以加入地骨皮。 如果頭目眩暈,可以加入川芎。 如果有虛汗,可以加入黃耆、白朮和酸棗仁。 如果有夢遺,可以加入牡蠣、辰砂、山藥和椿根皮。 如果有虛驚煩熱,可以加入辰砂、酸棗仁和竹茹。 如果口苦舌乾,可以加入山梔、烏梅和乾葛。

發熱惡寒、身重疼痛、小便澀、灑然毛聳、手足厥冷、小有勞身即熱、口開前板齒燥、脈弦細虛遲,表裡中暍也。用補中益氣湯加香薷、扁豆,有熱加黃芩。

白話文:

發燒怕冷、全身沉重疼痛、小便不通、寒毛直立、手腳冰冷、稍微活動就會發熱、嘴半張開、門牙發乾、脈搏細弱而遲緩,這是表裡受風寒所致。使用「補中益氣湯」加上香薷、扁豆,如果發燒就加黃芩。

一婦人,因暑月廚房熱極,遂出當風處脫衣乘涼,被風吹即頭痛發熱、惡寒身痛。草醫不識,誤認為寒,用附子理中湯,一服下咽,立時不語,口中無氣,唇口青紫,心口微溫,舉家哭泣求救於予。診六脈洪大而數,此熱症而誤用熱藥。以燒酒噴胸前,將鏡撲之,更將新汲水入蜜,將雞翎沃入其口數次。少頃,患人即伸舌探水,以益元湯灌下即活。

白話文:

一名婦女,因為夏季廚房裡太熱,於是走到有風的地方脫掉衣服乘涼,結果被風吹到,立刻出現頭痛發燒、畏寒和身體疼痛的症狀。不懂醫術的草醫誤以為是受了寒,使用了附子理中湯,才喝了一劑,婦女就立刻說不出話,口中沒有呼吸,嘴脣和臉色都發紫,胸口還有點溫熱,她的家人哭著向我求救。我診斷她的六脈強勁而快速,這是一種熱症,卻誤用了熱藥。於是我用燒酒噴灑她的胸口,並用鏡子照著她的身體。另外,我用剛打上來的水加入蜂蜜,用雞毛沾著水滴入她的口中好幾次。過了一會兒,病人就伸出舌頭舔水,我再用益元湯灌入她口中,她就活過來了。

李北川,仲夏患腹痛吐瀉,兩手捫之則熱,按之則冷,其脈輕診則浮大,重診則微細。余曰:此陰寒之症也。急服附子理中湯,不應,仍服至四劑而愈。

白話文:

李北川在仲夏發生腹痛和腹瀉,用手觸摸腹部感到熱,按壓則有冰冷感。他的脈搏輕壓時浮大,重壓時微弱細小。我說:這是陰寒引起的疾病。立即服用了附子理中湯,但沒有效,又服用了四劑才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