龔廷賢

《萬病回春》~ 卷之二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4)

1. 傷寒

(附傷風)

脈:脈陽浮而陰弱,謂之傷風。邪在六經俱弦加之。陽浮,衛中風也;陰弱,榮氣弱也。風傷陽,故浮虛也。脈浮緊而無汗,謂之傷寒。寒傷榮,榮實則衛盈。陽浮緊,邪在上焦,主欲吐也。脈浮、頭項痛、腰脊強,病在太陽。脈長、身熱、鼻乾、目疼、不得臥,病在陽明。

白話文:

脈象:

  • 脈象陽氣浮動而陰氣虛弱,稱為傷風。邪氣在六經中,脈象會同時出現弦脈。

  • 陽氣浮動,表示衛氣受風邪;陰氣虛弱,表示營氣虛弱。

  • 風邪傷陽,所以脈象浮虛。

  • 脈象浮緊而沒有汗水,稱為傷寒。寒邪傷營,營氣充實,衛氣就會旺盛。

  • 陽氣浮緊,邪氣在上焦,主要症狀是嘔吐。

  • 脈象浮動、頭項疼痛、腰脊強直,病位在太陽經。

  • 脈象長、身體發熱、鼻子發乾、眼睛疼痛、不能入睡,病位在陽明經。

脈弦、胸脅痛、耳聾、往來寒熱,病在少陽。脈沉細、咽乾、腹滿自利,病在太陰。脈微緩、口燥舌乾而渴,病在少陰。脈沉澀、煩滿囊縮,病在厥陰。

白話文:

**脈弦,胸脅痛,耳聾,寒熱交替:**表徵少陽經病變。

脈沉細,咽喉乾燥,腹脹自發洩瀉: 表徵太陰經病變。

脈微緩,口鼻乾燥,口渴: 表徵少陰經病變。

脈沉澀,煩躁胸悶,小便不利: 表徵厥陰經病變。

左手脈來緊盛,即是傷寒,右手脈平和。右手脈來緊盛,即是飲食內傷,左手脈平和。左右手脈俱緊盛,即是夾食傷寒,此為內傷外感。右手脈來空虛,左手脈來緊盛,即是勞力傷寒,亦為內傷外感。左右手脈來沉細或伏,面色青,手足冷,小腹絞痛,甚則吐利,舌卷囊縮,即是夾陰中寒,此是真陰症。

白話文:

**左脈緊盛,右脈平和:**傷寒

右脈緊盛,左脈平和: 飲食內傷

左右脈俱緊盛: 夾食傷寒(內傷外感)

右脈空虛,左脈緊盛: 勞力傷寒(內傷外感)

左右脈沉細或伏,面色青,手足冷,小腹絞痛,甚者吐利,舌卷囊縮: 夾陰中寒(真陰症)

脈來浮緊有力,為寒邪在表,治宜發散,脈來沉實有力,為陰邪伏陽,治宜攻下;脈來沉細無力,此純陰也,宜退陰助陽;脈來沉數有力,為熱相傳裡,宜清解邪熱。

傷寒審證口訣:

白話文:

  • 脈搏浮揚、緊繃有力:寒邪在體表,治療應以發散寒邪為主。
  • 脈搏下沉、有力:陰邪壓制陽氣,治療應以攻下驅邪為主。
  • 脈搏下沉、細弱無力:純屬陰寒,治療應以溫補陽氣為主。
  • 脈搏下沉、數次有力:熱邪深入體內,治療應以清熱解毒為主。

口苦者,是膽熱也,口甜者,是脾熱也;口燥咽乾者,是腎熱也;舌乾口燥者,是胃熱也。手心熱者,邪在裡也;手背熱者,邪在表也。手足溫者,陽證也;手足冷者,陰證也。鼻流濁涕者,屬風熱也;鼻流清涕者,屬肺寒也。唇口俱腫赤者,是熱極也;唇口俱青黑者,是寒極也。

白話文:

**口苦:**膽氣過盛

口甜: 脾氣過盛

口乾舌燥: 腎氣過盛

舌乾口燥: 胃氣過盛

手心熱: 體內有熱

手背熱: 體表有熱

手腳溫暖: 陽氣旺盛

手腳冰冷: 陰氣旺盛

鼻涕渾濁: 風熱症狀

鼻涕清澈: 肺寒症狀

嘴脣紅腫赤: 熱盛極致

嘴脣青黑: 寒盛極致

凡開目喜見人者,屬陽也,閉目不欲見人者,屬陰也。多睡者,陽虛陰盛也,無睡者,陰虛陽盛也。喜明者屬陽,元氣實也;喜暗者屬陰,元氣虛也。睡向壁者屬陰,元氣虛也;睡向外者屬陽,元氣實也。舌青紫者,是陰寒也;舌赤紫者,是陽毒也。譫語者,口出無倫,邪氣勝也;鄭聲者,語不接續,精氣脫也,狂言者,無稽妄談,邪熱氣勝也;獨語者,無人則言,是邪入里也。目直視者,園正而不轉動也。

怕木聲走響者,胃虛不可下也。瘛者,筋脈急而縮也,瘲者,筋脈緩而伸也。

傷寒治法:

白話文:

凡開目喜見人者,屬陽也,閉目不欲見人者,屬陰也。 凡是睜著眼睛喜歡見人的人,屬於陽證;閉著眼睛不喜歡見人的人,屬於陰證。

多睡者,陽虛陰盛也,無睡者,陰虛陽盛也。 經常嗜睡的人,是陽氣虛弱、陰氣旺盛的表現;失眠的人,是陰氣虛弱、陽氣旺盛的表現。

喜明者屬陽,元氣實也;喜暗者屬陰,元氣虛也。 喜歡光亮的人屬於陽證,元氣充足;喜歡黑暗的人屬於陰證,元氣虛弱。

睡向壁者屬陰,元氣虛也;睡向外者屬陽,元氣實也。 睡覺時面向牆壁的人屬於陰證,元氣虛弱;睡覺時面向外邊的人屬於陽證,元氣充足。

舌青紫者,是陰寒也;舌赤紫者,是陽毒也。 舌頭青紫的人,是陰寒證;舌頭赤紫的人,是陽毒證。

譫語者,口出無倫,邪氣勝也;鄭聲者,語不接續,精氣脫也,狂言者,無稽妄談,邪熱氣勝也;獨語者,無人則言,是邪入裏也。 胡言亂語的人,是邪氣盛;說話斷斷續續的人,是精氣虛脫;無稽之談的人,是邪熱盛;自己自言自語的人,是邪氣侵入體內。

目直視者,園正而不轉動也。 眼睛直視的人,瞳孔圓正而不轉動。

正傷寒者,大汗之,大下之。感冒暴寒者,微汗之,微下之。勞力感寒者,溫散之。溫熱病者,微解之,大下之。陰證似陽者,溫之。陽證似陰者,下之。陽毒者,分輕重下之。陰毒者,分緩急溫之。陽狂者下之,陰厥者溫之。濕熱發黃者,利之、下之。血症發黃者,清之、下之。

白話文:

正傷寒者: 大汗淋漓,大便瀉下。

感冒暴寒者: 微微出汗,微微瀉下。

勞力感寒者: 溫暖、散寒。

溫熱病者: 微微解表,大便瀉下。

陰證似陽者: 溫補。

陽證似陰者: 瀉下。

陽毒者: 根據輕重瀉下。

陰毒者: 根據緩急溫補。

陽狂者: 瀉下。

陰厥者: 溫補。

濕熱發黃者: 利濕、瀉下。

血癥發黃者: 清熱、瀉下。

發斑者,清之、下之。譫語者,下之、清之。痞滿者,消之、瀉之。結胸者,解之、下之。太陽症似少陰者,溫之。少陰症似太陽者,汗之。衄血者,解之、止之。發喘者,汗之、下之。咳嗽者,清之、解之。在表者,汗之、散之;在裡者,利之、下之。在上者,因而越之。

白話文:

  • **長斑點的:**服用清熱解毒、瀉火的藥物。
  • **說胡話(神志不清)的:**服用瀉火、清熱的藥物。
  • **腹部痞滿(脹氣)的:**服用消食化積、瀉下的藥物。
  • **胸口結塊的:**服用疏通氣結、瀉下的藥物。
  • **太陽症狀(發熱、頭痛、怕冷)但類似少陰症(發熱、心煩、口渴)的:**溫補陽氣。
  • **少陰症狀(陰虛內熱)但類似太陽症(發熱、頭痛、怕冷)的:**發汗散熱。
  • **鼻出血的:**服用止血、化瘀的藥物。
  • **喘息的:**發汗散熱、瀉下的藥物。
  • **咳嗽的:**服用清肺化痰、疏通氣結的藥物。
  • **病邪在表面的:**發汗散邪。
  • **病邪在裡面的:**行氣活血、瀉下。
  • **病邪在上焦的:**發汗透表。

陷下者,升而舉之。從乎中者,和解之。直中陰經者,溫補之。解表不開,不可攻裡,日數雖多,但見表症脈浮,尚宜汗之。里症具者,不可攻表,日數雖少,但見里症脈沉實,尤宜下之。若同而異者明之,似是而非者辨之。

傷寒總論:

白話文:

陽虛下陷的症狀,應升舉扶陽。半表半里的夾雜症,應和解表裡。直中寒濕裡證的陰經,應溫補陽氣。表證未解開,不可攻治裡證。表證時間雖長,若仍見表證脈浮,應繼續發汗。裡證症狀明顯的,不可攻治表證。裡證時間雖短,若見裡證脈沉實,則應攻下。對於看似相同卻有區別的,要仔細分辨。對於似是而非的,要弄清楚。

夫寒者,天地殺厲之氣也,秋之寒露、冬之霜雪,皆寒邪也。是以辛苦之人,起居不由乎節,飲食不順乎時,感其霧露之氣,則其邪淺;感其霜雪之氣,則其邪深。感而即病,名曰傷寒。不即病者,寒邪藏於肌肉之間,伏於榮衛之內,至春因溫暖之氣而發者,名曰溫病;至夏因暑熱之氣而作者,名曰熱病。傷寒也、溫病也、熱病也,一理而已。

白話文:

寒氣是天地間肅殺激烈的氣候,秋天的寒露、冬天的霜雪,都是寒邪。因此,勞苦的人,起居不節制,飲食不規律,接觸到寒霧露氣,寒邪就較輕;接觸到霜雪之氣,寒邪就較重。接觸寒邪後馬上發病,稱為傷寒。不馬上發病的,寒邪藏在肌肉之間,潛伏在氣血之中,等到春天因溫暖之氣而發作的,稱為溫病;等到夏天因暑熱之氣而發作的,稱為熱病。傷寒、溫病、熱病,其實都是同一個道理。

若乃疫癘之疾,稍有不同者,蓋因春應溫而反涼,夏應熱而反冷,秋應涼而反熱,冬應寒而反溫,四時不正之氣也。感其春夏不正之氣,則為溫疫;感其秋冬不正之邪,則為寒疫。然其經絡傳變、表裡受症與傷寒同也。俗云:時氣病爾。經總論之曰傷寒所以為人之大病者,害人最速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遇到流行性感冒,情況會稍有不同。這是因為:

春天應該是溫暖的,但卻變冷了; 夏天應該是炎熱的,但卻變冷了; 秋天應該是涼爽的,但卻變熱了; 冬天應該是寒冷的,但卻變暖了。

這是四季空氣不正常的緣故。受到春夏空氣不正常影響的,就會得溫熱型流行性感冒;受到秋冬空氣不正常影響的,就會得寒熱型流行性感冒。不過,它們經絡傳變、表裡症狀與傷寒是一樣的。

俗話說:"這只是季節病罷了。"醫書總論中說,傷寒之所以是對人體危害最大的疾病,是因為它對人體的侵害速度最快。

軒岐以下,得其治法之秘者,唯張長沙一人而已。厥後劉河間不蹈其麻黃桂枝發表之藥,自制雙解散,辛涼之劑非不同也,時有異也,彼一時也。奈五運六氣有所更,世態居民有所變,天以常靜,人以常動,動則屬陽,靜則屬陰。清平之世,同水化也,雖有辛熱之藥,不生他症。

白話文:

在軒轅黃帝和岐伯之後,唯一得到其治病祕法的,只有張仲景一人。後來劉河間不同意用仲景的麻黃、桂枝等發散藥物,而是自創雙解散這類辛涼藥劑,性質上雖然一樣,但使用時間不同。這是那個時代的情況。無奈五運六氣有所變化,世道民情有所改變,天地以靜為常,人以動為常,動則屬陽,靜則屬陰。在太平盛世,如同水一般的平靜,即使服用辛熱之藥,也不會引起其他疾病。

擾攘之世,同火化也,若用辛熱之藥,則發黃生斑,變壞之病作矣。蓋人內火既動,外火又侵,所以辛熱發汗不如辛溫,辛溫發汗不如辛涼之藥發汗,一劑而立雪。以辛熱之藥發汗,輕者必危,重者必死,可不謹哉?

四時感冒風寒者,宜表解也。

白話文:

動盪的時代,猶如烈火焚燒,若使用辛熱的藥物,則會引起發黃生斑,使病情惡化。這是因為人體內火已旺盛,外來的熱火又侵襲,因此使用辛熱藥物發汗不如使用辛溫藥物,使用辛溫藥物發汗不如使用辛涼藥物發汗,一劑藥就能讓病情立即好轉。使用辛熱藥物發汗,輕者必定危重,重者必定死亡,豈能不謹慎小心?

十神湯,治感冒風寒,發熱惡寒、頭疼身痛、咳嗽喘急,或欲成疹。此藥不問陰陽兩感風寒及四時不正瘟疫妄行,並宜服之。

白話文:

十神湯

用於治療感冒風寒,症狀包括發燒怕冷、頭痛全身痠痛、咳嗽喘不過氣,或將要發出皮疹。無論是陰證還是陽證的風寒,或者是季節流行的瘟疫,都可以服用此藥。

川芎,白芷,麻黃,紫蘇,陳皮,香附,赤芍,升麻,乾葛,甘草

白話文:

四川芎菊花、白芷、麻黃、紫蘇葉、陳皮、香附子、赤芍藥、升麻、乾葛根、甘草

上銼劑,每服一兩,生薑三片煎服。欲汗以被蓋之;如發熱頭痛加細辛、石膏、蔥白,胸膈膨悶加枳殼、桔梗,心腹脹滿加枳實、半夏;潮熱加黃芩、麥門冬,咳嗽喘急加桑白皮、桔梗、半夏;大便閉加大黃、芒硝;嘔吐加藿香、半夏;泄瀉加白朮、茯苓;瘧疾加草果、檳榔;痢疾加枳殼、黃連;腹痛加白芍。

白話文:

服用散劑,每次一兩,搭配生薑三片煎服。如果想要發汗,用被子蓋住身體。如果發熱頭痛,加細辛、石膏、蔥白;胸中悶脹,加枳殼、桔梗;心腹脹滿,加枳實、半夏;潮熱,加黃芩、麥門冬;咳嗽喘急,加桑白皮、桔梗、半夏;大便不通,加加大黃、芒硝;嘔吐,加藿香、半夏;腹瀉,加白朮、茯苓;瘧疾,加草果、檳榔;痢疾,加枳殼、黃連;腹痛,加白芍。

人參敗毒散,治傷寒頭痛、壯熱惡風及風疾、咳嗽鼻塞聲重,四時瘟疫熱毒,頭面腫痛,痢疾發熱,諸般瘡毒,小兒驚風。

白話文:

人參敗毒散:

用於治療:

  • 傷寒頭痛、發熱惡寒
  • 風疾、咳嗽鼻塞聲音沙啞
  • 四季瘟疫引起的熱毒
  • 頭面腫痛
  • 痢疾發熱
  • 各種瘡毒
  • 小兒驚風

柴胡,桔梗(去蘆),羌活,獨活,茯苓,川芎,前胡,枳殼(去穰),人參(去蘆),甘草(各等分),薄荷(減半)

上銼劑,每一兩,生薑煎服。

白話文:

柴胡、桔梗(去皮)、羌活、獨活、茯苓、川芎、前胡、枳殼(去瓤)、人參(去皮)、甘草(各等份)、薄荷(減半)

一傷寒頭疼、身痛、項強,壯熱惡寒、口乾心中蘊熱加黃芩。傷寒汗後不解,亦宜服此,一傷風鼻塞聲重、咳嗽吐痰加半夏、杏仁。一四時瘟疫流行眾人,一般病者加葛根。一切火熱之症加連翹、梔子、枯芩、玄參、黃連、防風、貝母、天花粉、酒大黃、玄明粉。一酒毒發熱不渴加葛根、黃連。

白話文:

古文:

一傷寒頭疼、身痛、項強,壯熱惡寒、口乾心中蘊熱加黃芩。傷寒汗後不解,亦宜服此,一傷風鼻塞聲重、咳嗽吐痰加半夏、杏仁。一四時瘟疫流行眾人,一般病者加葛根。一切火熱之症加連翹、梔子、枯芩、玄參、黃連、防風、貝母、天花粉、酒大黃、玄明粉。一酒毒發熱不渴加葛根、黃連。

1. 感冒發燒、頭痛、全身疼痛、頸部僵硬、畏寒發熱、口乾、心中悶熱:加入黃芩。感冒出汗後仍未痊癒,也可使用此方。

2. 感冒鼻塞、聲音沙啞、咳嗽有痰:加入半夏、杏仁。

3. 流行性瘟疫,對於一般患者:加入葛根。

4. 所有火熱症狀:加入連翹、梔子、枯芩、玄參、黃連、防風、貝母、天花粉、酒大黃、玄明粉。

5. 酒後發熱,不口渴:加入葛根、黃連。

一瘧疾,不問先寒後熱、先熱後寒、頭疼身痛加蒼朮、葛根、草果、檳榔。一痢疾不問赤白、發熱不退及時行疫痢加黃連、陳倉米,噤口加石蓮肉、倉米,痢後手足痛加木瓜、檳榔。一頭目眩暈,屬風熱者加天麻、半夏。一眼目腫痛,因風寒所感者加防風、荊芥、歸尾、赤芍,去參、苓。

白話文:

一、瘧疾:無論是先發冷再發熱,或是先發熱再發冷,只要有頭痛、全身痠痛的症狀,就加入蒼朮、葛根、草果、檳榔。

二、痢疾:無論是紅色便血還是白色便血,發燒不退或發生流行性痢疾時,就加入黃連、陳倉米。如果出現噤口(張不開嘴)症狀,就加入石蓮肉、倉米。痢疾後手足痠痛,就加入木瓜、檳榔。

三、頭暈目眩:如果屬於風熱導致,就加入天麻、半夏。眼部紅腫疼痛:如果由風寒引起的,就加入防風、荊芥、歸尾、赤芍,去除黨參、茯苓。

一腳氣流注,腳踝上焮熱赤腫、寒熱如瘧、自汗惡風加蒼朮、酒大黃,皮膚瘙癢加蟬蛻。一兩膝赤腫、強急作痛而熱,兩總筋拘急,此血熱也加赤芍、大黃,或利氣下之。一痛風,痛有常處、赤腫灼熱,或渾身壯熱,此欲成風毒,依本方。一腸風下血必在糞前,是名近血加黃連;又治酒毒下血,加黃連用巴豆同炒,去豆不用。

白話文:

一、腳氣

  • 症狀:腳踝灼熱、紅腫、發冷發熱像瘧疾、自汗惡風。
  • 治療:加入蒼朮、大黃。
  • 皮膚瘙癢:加入蟬蛻。

二、膝蓋紅腫熱痛

  • 症狀:膝蓋紅腫、疼痛難忍、發熱,膝蓋兩側的肌腱拘急。
  • 原因:血熱。
  • 治療:加入赤芍、大黃,或使用瀉下之法。

三、痛風

  • 症狀:疼痛部位固定、紅腫灼熱,或全身發熱。
  • 原因:欲化為風毒。
  • 治療:參考其他藥方。

四、腸道有風導致下血

  • 症狀:排便前下血。
  • 原因:近血。
  • 治療:加入黃連。
  • 酒毒導致下血:加入黃連,先與巴豆炒過,去除巴豆使用。

一婦人吹乳,乳癰便毒、憎寒壯熱,或頭痛者加金銀花、殭蠶、貝母、天花粉、青皮、白芷、當歸尾。一小兒急慢驚風,初起發熱、手足發搐、上竄天吊加天麻、全蠍、殭蠶、白附子、地骨皮。一小兒痘疹初起,發熱頭疼疑似之間,即服此發散,加天麻、地骨皮、防風、荊芥,去參、芩。一癰疽疔瘡發背乳癰,一切無毒腫毒,發熱頭痛,狀似傷寒加金銀花、連翹、防風、荊芥。

白話文:

一婦人吹乳,乳癰便毒、憎寒壯熱,或頭痛者

  • 一位婦女因吹乳導致乳房腫脹化膿,發冷發熱,甚至頭痛的。

加金銀花、殭蠶、貝母、天花粉、青皮、白芷、當歸尾

  • 再加上金銀花、殭蠶、貝母、天花粉、青皮、白芷、當歸尾治療。

一小兒急慢驚風,初起發熱、手足發搐、上竄天吊加天麻、全蠍、殭蠶、白附子、地骨皮

  • 一個小兒急慢驚風,發作初期發熱、手腳抽搐、仰頭出氣的。

  • 再加上天麻、全蠍、殭蠶、白附子、地骨皮治療。

一小兒痘疹初起,發熱頭疼疑似之間,即服此發散,加天麻、地骨皮、防風、荊芥,去參、芩

  • 一個小兒痘疹初期,發熱頭痛疑似發疹的。

  • 服用上述藥物發散治療,再加上天麻、地骨皮、防風、荊芥,去掉人參、黃芩。

一癰疽疔瘡發背乳癰,一切無毒腫毒,發熱頭痛,狀似傷寒加金銀花、連翹、防風、荊芥

  • 一個背部長了癰疽疔瘡乳癰,所有沒有中毒的腫毒,發熱頭痛,狀似傷寒的。

  • 再加上金銀花、連翹、防風、荊芥治療。

升麻葛根湯,治傷寒頭痛時疫,憎寒壯熱、肢體痛、發熱惡寒、鼻乾不得眠,兼治寒暄不時,人多病疫,乍暖脫衣及瘡疹已發未發疑似之間宜用。

升麻(三錢),葛根(三錢),白芍藥(二錢),甘草(二錢)

白話文:

升麻葛根湯

用途: 治療傷寒頭痛,疫情期間發生的疾病。

症狀: 怕冷發高燒、四肢痠痛、忽冷忽熱、鼻塞無法入睡。

其他用途: 治療寒熱不定的疾病,流行性感冒,忽冷忽熱、身體不適的人,以及瘡疹剛發或疑似要發作時都可以使用。

上銼一劑,生薑三片,水煎服。頭痛加蔥白三根,同煎熱服,咳嗽加桑白皮,上膈熱加黃芩、薄荷;無汗加麻黃,咽痛加桔梗、甘草;發黃、丹毒加玄參。

白話文:

服用以下一劑中藥:

  • 生薑:3片
  • 加入水煎煮服用。

如果頭痛:

  • 加入蔥白:3根,一起煎煮,趁熱服用。

如果咳嗽:

  • 加入桑白皮。

如果上焦有熱:

  • 加入黃芩、薄荷。

如果無汗:

  • 加入麻黃。

如果咽喉疼痛:

  • 加入桔梗、甘草。

如果發黃或丹毒:

  • 加入玄參。

傷寒頭項痛、腰脊強、熱者,太陽證也。無汗惡寒,此傷寒在表,脈來浮緊有力,春夏秋用九味羌活湯,冬月用麻黃。

白話文:

傷寒時,如果出現頭痛、頸項強直、腰背疼痛、發熱的症狀,屬於太陽經證候。若無汗惡寒,表示傷寒在表層,脈搏浮緊有力,在春季、夏季、秋季使用九味羌活湯,在冬季使用麻黃。

九味羌活湯,治春夏秋非時感冒,暴寒頭痛、發熱無汗、脊強脈浮緊,此是太陽膀胱經受邪,宜此發散。

白話文:

九味羌活湯,用於治療春秋夏三季季節交替時的感冒,症狀表現為突然受寒引起的頭痛、發熱但沒有出汗、脊柱僵硬、脈搏浮而緊。這是因為太陽膀胱經被邪氣侵襲,因此需要使用此方來驅邪散寒。

羌活(二錢),防風(一錢半),蒼朮(米泔浸,一錢),川芎(一錢半),細辛(三分),白芷,生地黃,黃芩(各一錢),甘草(三分)

白話文:

羌活(12 克),防風(9 克),蒼朮(用米湯浸泡過,6 克),川芎(9 克),細辛(1.8 克),白芷(6 克),生地黃(6 克),黃芩(6 克),甘草(1.8 克)

上銼生薑三片、蔥白三根,水煎熱服。如汗不出,用紫蘇葉煎湯,以器盛放被內,於腳腕下熏之,用生薑渣綿裹,周身擦之,其汗自出。

白話文:

把生薑切成三片,蔥白切成三根,加水煎煮,熱服。如果不出汗,就用紫蘇葉煎湯,用器皿盛放湯水,放在被子裡,燻腳腕部位。同時,用生薑渣裹在棉布裡,擦拭全身,這樣汗水就會自行排出。

麻黃湯,治冬月正傷寒,頭疼發熱惡寒、脊強、脈浮緊、無汗,為表證。此足太陽膀胱經受邪,當發汗。

麻黃,桂枝,川芎,杏仁,白芷,防風,羌活,升麻,甘草

上銼生薑三片、蔥白三根、豆豉一撮,水煎熱服,以被蓋出汗。

有汗惡風,此傷寒在表,脈來浮緩無力,春夏秋宜加減沖和湯,冬月宜桂枝。

加減沖和湯,治春夏秋感冒,非時暴寒,亦有頭痛惡寒身熱、脈浮緩、自汗,宜實表。

羌活,白朮,川芎,白芷,黃耆,細辛,生地黃,防風,黃芩,甘草

上銼生薑三片、蔥白三根,水煎溫服。

白話文:

麻黃湯適合治療冬天受寒引起的感冒,症狀包括頭痛、發燒、怕冷、脖子僵硬、脈搏浮緊無汗,這是寒邪入侵體表的表现。因為是膀胱經受寒,所以要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

麻黃湯的藥材包括麻黃、桂枝、川芎、杏仁、白芷、防風、羌活、升麻、甘草,加入生薑、蔥白、豆豉,煎煮後服用,蓋被發汗。

如果出汗後怕風,说明寒邪还在体表,脉搏浮而无力,春天、夏天、秋天可以用加減沖和湯,冬天則用桂枝湯。

加減沖和湯適用於春夏秋季節的感冒,以及非季節性的寒邪入侵,症狀包括頭痛、怕冷、發燒、脈搏浮而无力、自汗,需要固表。

加減沖和湯的藥材包括羌活、白朮、川芎、白芷、黃耆、細辛、生地黃、防風、黃芩、甘草,加入生薑、蔥白,煎煮後溫服。

桂枝湯,治冬月正傷寒頭痛發熱、惡風脊強、脈浮緩、自汗,為表症。此足太陽膀胱經受邪,當實表散邪;無汗者不可服。

白話文:

桂枝湯

適用症狀: 冬季寒證發熱,頭痛,惡風怕冷,後背僵硬發緊,脈浮緩,自發汗,為表證。

病機: 因足太陽膀胱經受到外邪入侵所致,治療原則為疏散風寒外邪。無汗者不適合服用此方。

桂枝,芍藥,防風,羌活,川芎,白朮,甘草

上銼生薑三片、大棗一枚,水煎溫服。

白話文:

桂枝、芍藥、防風、羌活、川芎、白術、甘草。

上方加生薑三片、大棗一枚,用水煎煮後溫服。

傷寒眼眶痛、鼻乾不得眠者,陽明症也。若發熱無汗,宜柴胡解肌湯,若渴而有汗不解,或經汗過不解,宜白虎湯。

白話文:

傷寒引起的眼睛眶骨疼痛、鼻子乾燥、無法入眠的症狀,屬於陽明症候羣。如果發燒但沒有出汗,建議服用柴胡解肌湯;如果口渴、出汗卻無法改善,或出汗過多也無法緩解,則建議服用白虎湯。

柴胡解肌湯,治足陽明胃經受症,目痛鼻乾不得眠、眼眶痛、脈來微洪,宜解肌,屬陽明經病。其正陽明腑病,別有治法。

白話文:

柴胡解肌湯用於治療胃經受寒引起的症狀,例如眼痛、鼻乾、失眠、眼眶疼痛,脈象微弱而洪大,需要解表散寒,屬於陽明經病。至於正陽明腑病,則另有治法。

柴胡,黃芩,乾葛,芍藥,羌活,白芷,桔梗,石膏,甘草

上銼生薑三片、棗一枚,水煎溫服。本經無汗惡寒,去黃芩加麻黃。

白虎湯,治陽明經汗後脈洪大而渴,或身熱有汗不解。

白話文:

柴胡、黃芩、乾葛、芍藥、羌活、白芷、桔梗、石膏、甘草。

上方加生薑三片、紅棗一枚,用水煎煮後溫服。如果本經出現無汗且怕冷的情況,要去掉黃芩並加入麻黃。

白虎湯用於治療陽明經出汗後仍然脈搏洪大且口渴,或者身體發熱有汗但症狀未解的情形。

石膏(五錢),知母(二錢),粳米(一勺),甘草(七分),人參(一錢),五味子(十粒),麥門冬(去心),梔子(各一錢)

白話文:

石膏(25 克),知母(10 克),粳米(15 克),甘草(3.5 克),人參(5 克),五味子(10 粒),麥門冬(去核),梔子(各 5 克)

上銼一劑,水煎溫服。如口燥煩渴,或發赤斑,加元參、犀角名化斑湯。秋感熱之疫癘,或陽明下後,大便不固、熱不退者,或濕溫症熱不退而大便溏者,依本方加蒼朮。若傷寒汗下後,自汗虛熱不退加蒼朮、人參,一服通神。無汗脈浮表未解而陰氣盛,雖渴不可用白虎湯:里有熱者方可用。

白話文:

將本方劑藥物磨成藥粉,以水煎服,待溫熱後飲用。如果患者出現口乾舌燥、煩渴,或發出紅斑,可加入元參、犀角,化解紅斑的湯劑。秋季遭受熱邪而生的疫病,或陽明病下痢後,大便不成形、熱度不退者,或濕熱證候熱度不退且大便稀溏者,可在本方基礎上加入蒼朮。如果患者為傷寒後發汗或瀉下後,仍持續自汗、虛熱不退,可加入蒼朮、人參,一劑即可通神。對於脈浮表未解、陰氣旺盛卻無汗的患者,即使出現口渴,也不建議服用白虎湯;只有體內有熱的患者纔可使用白虎湯。

傷寒耳聾胸脅痛,發寒熱,嘔而口苦者,少陽症也,此在半表半裡,宜和解,宜小柴胡湯。

白話文:

得了傷寒導致耳朵失聰、胸肋疼痛,發作時感到寒冷發熱,嘔吐且口裡發苦,這是少陽症候,屬於半表半裡(既有表證又有裡證),需要用和解表裡的藥物,適合使用小柴胡湯。

小柴胡湯,治傷寒三四日,脈息弦急而數,病傳少陽經也。其症頭疼發熱、脅痛、耳聾、嘔吐、口苦、寒熱往來。

白話文:

小柴胡湯,用於治療傷寒病程達到三、四天的患者。患者脈搏呈現緊繃、急促、次數多的特徵,表示病邪已經傳入少陽經。其症狀包括:頭痛發燒、肋骨兩側疼痛、耳聾、嘔吐、口苦、寒熱交替。

柴胡(二錢),黃芩(一錢半),半夏(七分),人參(七分),甘草(五分),加山梔、牡丹皮,名加味小柴胡湯。

白話文:

柴胡(12克),黃芩(9克),半夏(4.2克),人參(4.2克),甘草(3克),再加上山梔子、牡丹皮。這味藥方稱為加味小柴胡湯。

上銼一劑,生薑三片、棗二枚。水煎服。心中飽悶加桔梗、枳殼;心中痞滿加黃連、枳實;渴加知母、石膏;內熱甚,錯語心煩不得眠,合解毒湯之類。上治肝膽經風熱,或寒熱往來,或晡熱潮熱,或怒火口苦、耳聾、咳嗽,瀉痢腹作痛諸症。

傷寒腹滿而痛、咽乾而渴、手足溫暖,太陽症也。

白話文:

將以下四樣藥材煎服:薑三片、紅棗二枚。

若胸悶脹氣,可加入桔梗、枳殼;胸部飽脹不適,可加入黃連、枳實;口渴,可加入知母、石膏;內火旺盛,胡言亂語,心煩意亂,失眠,可搭配解毒湯等藥物。

以上藥方用於治療肝膽經風熱或寒熱交替、午後發熱或潮熱、惱怒時口苦、耳聾、咳嗽、腹瀉腹痛等症狀。

桂枝大黃湯,治足太陰脾經受症,腹滿而痛、咽乾而渴、手足溫、脈來沉而有力,皆因邪熱從陽經傳入陰經也。

白話文:

桂枝大黃湯,用於治療足太陰脾經受到邪氣侵犯的證狀,包括腹脹疼痛、口乾舌燥、手足溫暖、脈搏深有力。這些症狀都是由於邪熱從陽經傳入陰經所致。

桂枝,芍藥,大黃,柴胡,枳實,甘草

上銼生薑三片、棗一枚,水煎。臨服時入檳榔磨水三匙,同熱服。

傷寒身不惡寒反惡熱者,表未除里又急也。

大柴胡湯,治傷寒內實大便難,不惡寒反惡熱。

柴胡(四錢),黃芩,芍藥(各二錢半),半夏(一錢),大黃(二錢),枳殼(一錢半)

上銼一劑,生薑三片、棗二枚,水煎溫服。以利為度,未利再服。

傷寒潮熱、發狂言而燥渴者,大便實,熱傳裡也。

白話文:

桂枝、芍藥、大黃、柴胡、枳實、甘草,再加上切碎的三片生薑和一枚紅棗,用水煎煮。喝之前加入三匙磨好的檳榔水,趁熱服用。

傷寒症患者,如果身體不發冷反而發熱,表示表症尚未解除,裡症又急著發作。

大柴胡湯,用來治療傷寒內實、大便不通、不發冷反而發熱的症狀。

藥方:柴胡四錢、黃芩二錢半、芍藥二錢半、半夏一錢、大黃二錢、枳殼一錢半。

將藥材切碎,加入三片生薑和兩枚紅棗,用水煎煮後溫熱服用。以排便順暢為準,如果未排便則需再服用。

傷寒症患者,如果出現潮熱、神志不清、胡言亂語、口渴、大便不通的情況,代表熱邪已經傳入裡頭。

六一順氣湯,治傷寒傳裡,大便結實、口燥咽乾、怕熱揭衣、譫語狂妄、揚手擲足、斑黃陽厥、潮熱自汗、胸膈滿硬、繞臍疼痛等症。

白話文:

六一順氣湯

用來治療熱性傳染病轉移到體內,導致:

  • 大便乾燥
  • 口乾舌燥
  • 怕熱而脫衣服
  • 胡言亂語、行為狂妄
  • 手舞足蹈
  • 皮膚發黃、陽氣虛衰
  • 潮熱自汗
  • 胸悶腹脹
  • 肚臍周圍疼痛

柴胡,黃芩,芍藥,枳實,厚朴,大黃,芒硝,甘草

上銼劑,先將水二鍾煎滾三沸後入藥,煎至一碗,臨服入鐵鏽水三匙同調服。

白話文:

柴胡、黃芩、芍藥、枳實、厚朴、大黃、芒硝、甘草

以上藥材,先用兩杯水煮沸三次後放入藥材,煎煮至剩下一碗水量,服用前加入三茶匙鐵鏽水一同調和服用。

蜜煎導法,治自汗大便閉結不通甚。便於老人,並日久不能服藥者,又恐服硝黃變為別症,又有糞入直腸者,以此最便益也。

白話文:

蜂蜜煎導法

用於治療自發性出汗嚴重和便祕不通。這種方法特別適合老年人,以及長期不能服藥的人,也適合擔心硝黃類藥物會轉變為其他疾病的人,以及糞便進入直腸的人。這種方法是最方便、最有益處的。

煉蜜如飴,乘熱捻如指大,長三寸,兩頭如銳,納入穀道中,良久,下結糞加皂角末少許尤妙。如無蜜,以香油灌入穀道中亦妙。

白話文:

感染風寒而出現陽毒斑黃的患者,會發狂亂叫、想要逃走。症狀是表裡都有熱毒,脈搏有力、快速,但不出汗。使用三黃石膏湯可以同時清除表裡熱毒。 豬膽汁導法,治陽明自汗、小便利、大便結硬不可攻者。

豬膽一枚,和醋少許,以竹管套入穀道中一時許即通。蓋酸苦益陰以潤燥也。

傷寒陽毒斑黃者,狂叫欲走也。其症表裡俱實、內外皆熱、脈數有力而無汗,三黃石膏湯通解表裡也。

三黃石膏湯,治陽毒發斑黃,身如塗朱、眼赤如火、狂叫欲走、六脈洪大、燥熱欲死。鼻乾面赤、過經不解、已成壞症;表裡皆熱,欲發其汗,熱病不退,又復下之,大便遂頻,小便不利;亦有錯治瘟症而成此症者,又有汗後三焦生熱,脈洪,譫語不休,晝夜喘急,鼻加時衄,狂叫欲走。

白話文:

三黃石膏湯

用於治療陽氣過盛而導致皮膚發黃,皮膚像塗了硃砂一樣,眼睛紅得像火,狂躁不安,想逃跑,六脈強盛,高燒不退,口乾舌燥,臉色發紅,發熱不退,裡外都熱,想出汗,熱病仍然不退,又繼續腹瀉,導致大便頻繁,小便不暢;也有錯治瘟疫而導致這種症狀的;還有出汗後三焦生熱,脈搏強勁,胡言亂語不止,晝夜喘急,鼻子時常出血,狂躁不安,想逃跑。

黃連,黃芩,黃柏,梔子,麻黃,石膏,豆豉

上銼劑,生薑三片、細茶一撮,水煎溫服。

傷寒血熱發黃者,裡實表虛也。

白話文:

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、麻黃、石膏、豆豉,這些藥材混合同用。服用時,加三片生薑和少量的細茶,用水煎煮後溫服。

患有傷寒且因血熱而出現黃疸的人,是因為體內實熱而外表虛弱。

消斑青黛飲,治熱傳裡,裡實表虛,血熱不散,熱氣乘虛出於皮膚而為斑也。輕如疹子,重則如錦紋,重甚則斑爛皮膚。或本屬陽,誤投熱藥,或當汗不汗、當下不下,或汗未解,皆能致此。不可發汗,重令開泄,更加斑爛也。其或大便自利,怫鬱短氣,燥糞不通,黑斑主不治。汗下不解,足冷耳聾、煩悶咳逆,便是斑疹之候也。

白話文:

消斑青黛飲主治热气入侵体内,内实外虚,血热不散,热气趁虚而出,导致皮肤出现斑点。轻则如疹子,重则如锦纹,更重则斑烂皮肤。可能是本来就属阳性体质,误服热性药物,或是该出汗不出汗,该下泻不下泻,或是汗未解完,都可能导致这种情况。不可发汗,更不能泻下,否则会加重斑烂。若出现大便自利,胸闷气短,大便干燥不通,黑斑出现,则预后不佳。若汗下不解,脚冷耳聋、烦躁咳嗽逆气,则是斑疹的征兆。

柴胡,玄參,黃連,知母,石膏,青黛,生地黃,山梔,犀角,人參,甘草

上銼劑,生薑一片,棗一枚,水煎。臨服入醋一匙同服。

傷寒汗吐下後,煩躁口渴,陽厥極深者,表裡大熱也。

白話文:

柴胡、玄參、黃連、知母、石膏、青黛、生地黃、山梔、犀角、人參、甘草

以上藥材,配生薑一片,紅棗一枚,用水煎煮。服用前加入一匙醋一同服用。

治療傷寒經過發汗、催吐、瀉下後,仍然煩躁且口渴,陽厥非常嚴重的情況,是因為體內外都有極大的熱症。

黃連解毒湯,治傷寒大熱不止、煩躁乾嘔、口渴喘滿、陽厥極深、蓄熱內甚及汗吐下後,寒涼不能退其熱者。

黃芩,黃連,黃柏,梔子(各二錢),柴胡,連翹(各二錢)

上銼一劑,水煎溫服。

白話文:

黃連解毒湯

用於治療傷寒時體內的高熱不退、煩躁不安、反胃乾嘔、口渴氣喘胸悶、陽氣受阻極深、體內積蓄熱毒嚴重,以及在出汗、嘔吐或瀉肚後,寒涼藥物無法消除熱毒的症狀。

涼膈散,治傷寒三四日以里,用發表之藥,無汗者或已汗而不解者,依本方加石膏、知母,以解表裡之藥最為穩當。(方見火門。)

傷寒小便利,大便黑,漱水不咽,口燥者,下焦瘀血也。

白話文:

涼隔散,用於治療傷寒三四天以後,使用發汗類藥物,但沒有出汗或出汗後症狀沒有緩解的人。如果按照本方加入石膏、知母,即可將表和裏的病症一起解決,效果非常可靠。(詳細配方請參閱《火門》。)

桃仁承氣湯,治熱邪傳裡,熱蓄膀胱,其人如狂,小便自利、大便黑、小腹滿痛、身面目黃、譫語燥渴,為蓄血症。脈沉有力,宜此下盡黑物則愈。未服前血自下者,不必服,為欲愈。

白話文:

桃仁承氣湯

治療熱邪內傳,熱氣積聚在膀胱,導致患者如發狂,小便失禁、大便發黑、小腹脹痛、全身發黃、說胡話、口渴等症狀,這是因為體內蓄血造成的。脈象沉穩有力,適合服用此方,排出大量黑物後即可痊癒。若在服藥前已經自行排出黑色糞便,則不必服用,預示著病情好轉。

桃仁(十個,去皮尖,研),桂枝(一錢),大黃(三錢),芒硝(一錢),甘草(一錢)

白話文:

桃仁(10顆,去皮和尖端後研磨)、桂枝(5公克)、大黃(15公克)、芒硝(5公克)、甘草(5公克)

上銼一劑,生薑三片,水煎去滓,入芒硝再煎一沸溫服。血盡為度,如血未盡再服。

傷寒結胸者,熱痰結也。

清火化痰湯,治熱痰在胸膈間不化,咯吐不出、寒熱氣急、滿悶作痛者,名結痰。

黃連,黃芩,梔子,栝萎仁,貝母,桔梗,桑白皮,甘草,木香(另研),杏仁

上銼生薑三片,水煎,入竹瀝、薑汁少許,磨木香同服。

解熱化痰湯,治傷寒結胸,有痰、有熱、有氣滯,並咳嗽失聲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磨成粉末,取一劑份量,加入生薑三片,用水煎煮,去除藥渣後,加入芒硝再煮沸,溫熱服用。血流盡止,如果血尚未流盡,可以再服用。

傷寒結胸是因為熱痰阻塞。

清火化痰湯,用於治療熱痰停滯於胸膈之間,無法咳出,伴隨寒熱、氣急、胸悶疼痛,稱為結痰。

藥材包括:黃連、黃芩、梔子、栝萎仁、貝母、桔梗、桑白皮、甘草、木香(研磨)、杏仁。

將藥材磨成粉末,加入生薑三片,用水煎煮,加入竹瀝、薑汁少許,再將木香研磨後一起服用。

解熱化痰湯,用於治療傷寒結胸,伴隨痰熱、氣滯,以及咳嗽失聲。

蘇子,白芥子,枳實,黃連,桔梗,黃芩,栝萎仁,石膏,杏仁,烏梅,黃柏

白話文:

  • 蘇子:蘇子葉
  • 白芥子:白芥子
  • 枳實:枳殼
  • 黃連:黃蓮
  • 桔梗:桔梗
  • 黃芩:黃芩
  • 栝萎仁:栝樓子
  • 石膏:石膏
  • 杏仁:杏仁
  • 烏梅:烏梅
  • 黃柏:黃柏

上銼劑,生薑一片,水煎溫服。

姜熨法,治傷寒胸膈不寬,一切寒結、熱結、水結、食結、痞結、痰結、大小便結、胸痞氣結者俱治。

白話文:

上方藥材研碎後,用一片生薑,加水煎煮,溫熱時服用。

生薑熱敷法,用於治療傷寒引起的胸部不舒,包括各種寒邪凝結、熱邪凝結、水濕凝結、飲食阻滯、胸部脹滿、氣機阻滯、痰飲凝結及大小便不通等症狀,皆可治療。

生薑搗爛如泥,去汁取渣,炒熱絹包,漸漸揉熨心胸脅下,其滿痛豁然自愈。若姜渣冷,再入姜再炒再熨。結熱不用炒。

傷寒發黃者,濕熱盛也。

白話文:

將生薑搗成泥狀,去除湯汁,取出渣滓,用布包起來熱炒,逐漸揉捏熨貼於心胸、肋骨下方,腹痛就會自然痊癒。如果薑渣變冷,就再放入薑渣重新炒熱再熨貼。如果是因熱結引起的痛症,就不需要炒熱。

退黃散,治傷寒發黃,身目俱黃如金色,小便如濃黃柏汁,諸藥不效。

白話文:

退黃散

用於治療傷寒引起的黃疸,症狀包括全身皮膚發黃,眼珠也發黃如金色,小便深黃如濃柏汁,其他藥物治療無效時使用。

柴胡,升麻,茵陳,龍膽草,黃連,黃芩,桅子,黃柏,木通,滑石,甘草

白話文:

柴胡:升提陽氣,疏肝解鬱 升麻:昇陽舉陷,解毒止痛 茵陳:清熱利濕,散結消炎 龍膽草:清熱降火,殺蟲消瘡 黃連:清熱燥濕,瀉火解毒 黃芩:清熱止血,涼血消炎 桅子:瀉火清熱,利咽止痛 黃柏:清熱燥濕,固澀止血 木通:利尿通淋,清熱解毒 滑石:利水消腫,清熱解毒 甘草:補中益氣,調和諸藥

上銼劑,燈草一團,水煎服。大便實加大黃;目睛黃倍龍膽草,虛弱加人參。外用生薑搗爛,時時於黃處擦之,其黃自退。

傷寒汗下煩熱者,表裡俱虛也。

白話文:

內服藥方:燈草一團,放入水中煮後服用。

如果大便乾燥,可以加入大黃。 如果眼睛發黃,可以加入倍龍膽草。 如果體質虛弱,可以加入人參。

外用藥方:將生薑搗爛,不時塗抹在發黃部位,黃色就會自行消退。

竹葉石膏湯,治傷寒已經汗下,表裡俱虛,津液枯竭,心煩發熱,氣逆欲吐,及諸煩熱並宜服之。

石膏(二錢),半夏(二錢),麥門冬(去心),人參,甘草(各一錢)

白話文:

竹葉石膏湯

用於治療傷寒已經出汗,表裡虛弱,津液耗盡,心中煩躁發熱,氣息逆亂欲吐,以及各種煩熱不適的症狀。

上銼劑,用青竹葉、生薑各五片、粳米百餘粒,水煎溫服。極熱發狂倍知母、石膏;熱嘔加薑汁。

白話文:

製作上銼劑,需要:

  • 青竹葉 5 片
  • 生薑 5 片
  • 粳米 約 100 粒

將這些材料加水煎煮,溫熱服用。

如果發熱嚴重,導致發狂,可以增加知母和石膏。

如果服用後出現嘔吐,可以添加薑汁。

傷寒病後不眠者,心膽虛怯也。

濕膽湯,治病後虛煩不得臥及心膽虛怯,觸事易驚,短氣悸乏,或復自汗並治。

白話文:

傷寒病後失眠的人,是因為心膽虛弱膽小。

濕膽湯,用於治療病後虛弱煩躁無法入睡,以及心膽虛弱膽小,遇事容易驚訝,氣短心悸乏力,或是自汗的情況都能治療。

陳皮(去白),半夏(薑汁炒),茯苓(去皮),枳實(麩炒,各二錢半),竹茹(一錢),酸棗仁(炒一錢),甘草(五分)

上銼劑,生薑三片,水煎溫服。心膽虛怯,觸事易驚加麥門冬、人參、柴胡、桔梗。

白話文:

陳皮(去掉白色內皮),半夏(用薑汁炒過),茯苓(去掉外皮),枳實(用麩炒過,各二錢半),竹茹(一錢),酸棗仁(炒過一錢),甘草(五分)

竹茹溫膽湯,治傷寒日數過多,其熱不退、夢寐不寧、心悸恍惚、煩躁多痰不眠者。

白話文:

竹茹溫膽湯,治療傷寒持續時間過久,導致發熱不退、噩夢不斷、心悸恍惚、煩躁多痰、失眠。

柴胡(二錢),竹茹,桔梗,枳實(麩炒。各二錢),黃連(五分),人參(五錢),陳皮,半夏,茯苓,香附(八分),甘草(三分)

上銼一劑,生薑三片、棗一枚,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柴胡(12克),竹茹,桔梗,枳實(炒熟。各12克),黃連(3克),人參(30克),陳皮,半夏,茯苓,香附(4.8克),甘草(1.8克)

傷寒懊憹者,悶郁不舒也。其症因表症誤下,正氣內虛,陽邪內陷,結於其間,重則結胸也。邪在胸中宜吐,熱結在胃腑宜下。凡傷寒汗吐下後,虛煩不眠,若劇者,必反復顛倒,心中懊憹宜此。

白話文:

傷寒後感到煩躁不安的人,是內心鬱悶不暢所致。這種情況是由於治療表證時誤用瀉下之法,導致正氣虛弱,邪氣從內侵襲,結聚於胸中。嚴重時,會導致胸悶。邪氣在胸中的話,適宜用催吐的方法治療;熱邪結在胃腑中的話,適宜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凡是傷寒後通過發汗、催吐、瀉下等方法治療後,仍出現虛煩失眠的,如果情況嚴重者,必定會反復顛倒,心中煩躁不安,適用於這種情況的治療方法就是上述所說的。

梔豉湯,治汗吐下後,心胸滿悶或痛,或頭微汗,虛煩不得眠,反復顛倒,心中懊憹,乃燥熱怫鬱於內而氣不宣通也。

紅梔子,淡豆豉

白話文:

梔豉湯,用於治療因為汗出、嘔吐、腹瀉後,導致心胸悶痛、或頭部微微出汗、內心煩躁且無法入睡、反覆輾轉反側、心中焦慮不安,這是因為體內燥熱鬱結,導致氣血無法暢通的緣故。

上水煎溫服。煩躁者,懊憹不得眠也;懊憹者,鬱悶不舒之貌。煩者,氣也,火入於肺也;躁者,血也,火入於腎也。故用桅子以治肺煩,豆豉以治腎躁。少氣虛滿加甘草;嘔噦加生薑、橘紅;有宿食而煩躁者加大黃;下後脹滿而煩加枳實、厚朴,下後身熱而煩加甘草、乾薑;瘥後勞復加枳實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以上水熬煮,溫服。煩躁:指悶熱不安,難以入睡;懊憹:指鬱悶不舒暢的樣子。煩:指氣,火氣進入肺部;躁:指血,火氣進入腎臟。因此,使用桅子治療肺煩,豆豉治療腎躁。

症狀加重:

  • 氣虛腹脹:加甘草
  • 嘔吐噁心:加生薑、橘紅
  • 有宿食而煩躁:加大黃
  • 下痢後腹脹煩悶:加枳實、厚朴
  • 下痢後身體發熱煩悶:加甘草、乾薑
  • 病癒後過度勞累復發:加枳實

傷寒百合者,百沒是處也。其病又非寒又非熱,欲食不食,欲行不行,欲坐不坐,服藥即吐,小便赤。如見此,謂之百合病。

白話文:

如果得了傷寒而出現精神恍惚的症狀,那這病就十分嚴重了。這種病既不像寒症,也不像熱症。病人想吃東西卻吃不下,想走路卻走不了,想坐下卻坐不穩。服藥後就會嘔吐,小便也會變紅。如果出現這些症狀,就稱為百合病。

加味柴胡湯,治百合病。

人參,半夏,柴胡,黃芩,百合,知母,甘草

上銼劑,青竹茹一團、粳米炒食鹽一撮,入薑汁少許,水煎服。

傷寒痰氣緊滿者,宜上吐也。

白話文:

加味柴胡湯用於治療百合病。

藥材包括人參、半夏、柴胡、黃芩、百合、知母、甘草。

將這些藥材切碎混合,加入一團青竹茹和一點用粳米炒過的食鹽,再加入少量薑汁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對於感冒伴有痰多且胸悶的患者,適合使用此方進行催吐。

瓜蒂散,治傷寒四五日,病在胸膈,痰氣緊滿於上不得息者,以此吐之。

白話文:

瓜蒂散,用於治療傷寒四五天,疾病位於胸膈,痰和氣緊緊地充斥在上面導致無法呼吸者,使用此藥物幫助嘔吐。

甜瓜蒂(炒),赤小豆(各等分)

上為末,每服一錢,豆鼓煎湯調服,以吐為度。

傷寒神昏不語者,越經症也。

白話文:

將甜瓜蒂炒過,與赤小豆各取等量混合後研磨成粉。每次服用一錢,用豆豉煎湯來送服,直到引起嘔吐為止。

對於因傷寒導致神志不清、不能說話的情況,這是屬於跨越了正常病程的症狀。

瀉心導赤飲,治傷寒心下不痛、腹中不滿、大便如常、身無寒熱、漸變神昏不語,或睡中獨語三旬,目赤神焦,將水與之則咽,不與則不思,形如醉人,醫者不識,便呼為死症。若以針火灸誤人者多矣,殊不知熱邪傳入少陰心經也。因火上而逼肺,所以神昏,故名越經症。

梔子,黃芩,麥門冬,滑石,人參,犀角,知母,茯苓,黃連(薑汁炒),甘草

白話文:

瀉心導赤飲

功效: 治療傷寒(熱病),症狀如下:

  • 心口不痛
  • 腹部不脹滿
  • 大便正常
  • 身體沒有寒熱感
  • 逐漸神志昏迷、無法言語
  • 或在睡夢中喃喃自語,持續長達一個月
  • 眼睛發紅,精神萎靡
  • 給水則喝,不給水則不想喝
  • 外表像喝醉酒一樣

病因: 醫者不識病症,誤認是致命疾病。其實是熱邪進入少陰心經所致。

病機: 熱邪上衝肺部,導致神志昏迷。因此稱為「越經症」。

上銼一劑,生薑一片、棗二枚、燈芯二十根,水煎。臨服入新生地黃汁二匙同服。

白話文:

製作一副藥劑,包含以下材料:

  • 生薑一片
  • 紅棗兩顆
  • 燈芯二十根

將材料放入水中煎煮。服藥前,加入兩匙新鮮的地黃汁一同服用。

傷寒陽症似陰者,是火極似水也。自熱以至溫,由溫乃至厥,是傳經之邪。輕則宜四逆散合小柴胡湯,如渴,用白虎湯合解毒湯;重則宜六一順氣湯。

白話文:

當陽性中暑的症狀表現得像陰症時,那是因為身體的火氣大到看起來像水。從發熱到發溫,從發溫到四肢發冷,這是病邪在經絡中傳播的徵兆。病情較輕時,宜服用四逆散合小柴胡湯,如果口渴的話,還可以加入白虎湯和解毒湯。病情較重時,宜服用六一順氣湯。

四逆散,柴胡,芍藥,枳實,甘草

上銼劑,生薑一片,水煎服。

傷寒陰症似陽者,水極似火也。自得病手足便逆冷而不溫者。

四逆湯(方見中寒。)依本方加參、附。

白話文:

四逆散,裡面有柴胡、芍藥、枳實、甘草。

這些藥材混合好,加上一片生薑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這適用於得了寒病但表現出像熱病的症狀,就像水看起來像是火一樣的情況。從病發開始,手腳就很冰冷,無法回暖。

如果是用四逆湯的話,就按照原本的方子,再加入人參和附子。

傷寒狐惑者,唇口生瘡聲啞也。其症四肢沉重,惡聞食氣,默默欲臥,目閉舌白,面目間黑色變異無常。蝕下部為狐,而唇下有瘡,其咽乾;蟲蝕其臟為惑,上唇有瘡聲啞。治慝二者並用。

白話文:

得了傷寒而出現「狐惑」證狀的人,嘴脣和嘴巴會長瘡,聲音嘶啞。

他們會出現以下症狀:四肢沉重無力、聞到食物的氣味就噁心、只想默默地躺著、眼睛閉著、舌頭發白、臉上出現黑色斑點且變化無常。

如果糜爛處發生在下脣,稱為「狐」,嘴脣下方會長瘡,而且喉嚨乾燥;如果糜爛處發生在臟腑,稱為「惑」,上脣會長瘡,聲音嘶啞。

治療「狐惑」證狀時,兩種藥方都可以同時使用。

黃連犀角湯:

黃連,犀角,烏梅,木香,桃仁

上銼,水煎服。

傷寒吐蛔者,手足冷,胃空虛也。宜安蛔湯。

安蛔湯

白話文:

黃連犀角湯:黃連、犀角、烏梅、木香、桃仁,這些藥材混合後,用水煎煮服用。

對於因為傷寒而嘔吐蛔蟲的情況,伴有手足冰冷,這是因為胃部虛弱所致,適合使用安蛔湯。

人參(七分),白朮,茯苓(各一錢),乾薑(炒黑,五分),烏梅(二個),花椒(去目,三分)

白話文:

人參(7 克),白術(1 克),茯苓(1 克),乾薑(炒黑,5 克),烏梅(2 顆),花椒(去籽,3 克)

上銼劑,水煎服。治蛔不可用甘草甜物,蓋蛔得甘則動於上,得酸則靜,見若則安,得辛辣則頭伏於下。如合丸,用烏梅浸爛蒸熟搗如泥,入前藥再搗如泥,每服十丸,米湯吞下。傷寒吐蛔,雖有大熱,忌用涼藥,犯之必死,先當用溫劑以定蛔,後用涼劑以退熱,小柴胡湯之類。

傷寒汗下後,昏悶不省人事者,元氣大虛也。

白話文:

用上面提到的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水煎服。治療蛔蟲病時不能使用甘草和甜味的東西,因為蛔蟲遇到甜味會在上焦活動,遇到酸味會靜止,遇到苦味則會安穩下來,遇到辛辣則會頭部朝下。如果要製作成丸劑,可以使用烏梅浸泡軟後蒸熟,搗爛成泥,加入上述藥材再搗爛成泥,每次服用十丸,用米湯送服。如果傷寒期間嘔吐蛔蟲,即使有高熱,也不宜使用寒涼藥物,否則會導致死亡。首先應當使用溫熱藥物來安撫蛔蟲,然後再使用寒涼藥物來退熱,比如小柴胡湯之類的藥方。

奪命獨參湯,治傷寒汗後,終日昏悶不省人事、發熱發躁似有狂言,一切危急之症宜此。服後,額上鼻尖有微汗,是其應也。

楝參(去蘆,一兩)

上銼作一劑,水煎,不拘時服。渣再煎服。

病後勞復者,宜養血氣也。

白話文:

奪命獨參湯

用於治療傷寒病症,汗出後持續昏迷不醒、發熱煩躁、言語錯亂等危急情況。服藥後,額頭和鼻尖微微出汗,表示藥效已起。

益氣養神湯,治傷寒新瘥,方起勞動應事,或多言勞神而微復動熱者日勞復,宜服此。

白話文:

益氣養神湯

適應症:

傷寒病癒後不久,開始勞作或處理事務,或多說話勞神,導致輕微發熱復發的患者(稱為「日勞復」)。

方劑:

建議服用此湯。

人參,當歸,白芍(酒炒),麥門冬(去心),知母(去毛),桅子(炒。各一錢),白茯神(去皮),前胡(各七分),陳皮(五分),升麻,生甘草(各三分)

白話文:

人參、當歸、白芍(用酒炒過)、麥門冬(去掉中心)、知母(去掉毛)、桅子(炒過,各一錢)、白茯神(去皮)、前胡(各七分)、陳皮(五分)、升麻、生甘草(各三分)

上銼劑,棗一枚,水煎,食遠溫服。

傷寒瘥後,交接復發欲死,眼不開,不能言語及熱病新瘥早起及多食復發。

山梔(三十枚),銼碎,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上方藥材搗碎後,用一枚大棗,加水煎煮,飯前溫服。

在傷寒康復後,如果因為性行為導致病情復發,嚴重到幾乎致命,病人眼睛無法睜開,無法說話,以及在熱病剛剛康復時過早活動或飲食過多導致病情復發。

可以使用山梔子三十枚,搗碎後用水煎煮服用。

勞力感寒者,內傷外感也。其症頭疼身熱、惡寒微渴、濈然汗出、身痛、腰腿痠痛、沉困無力、脈空浮無力,名曰勞力感寒,不可誤作正傷寒,大發其汗。故經云:勞者溫之,溫能除大熱,正此之謂也。宜加味益氣湯;若有下症者,大柴胡湯下之。

加味益氣湯,治體怯弱兼之勞,而染感冒傷寒,頭痛發熱者。

白話文:

因勞累而受寒的人,既有外感也有內傷。症狀有頭疼、發熱、怕冷、口微渴、出虛汗、身體疼痛、腰腿痠痛、疲憊無力、脈象空虛浮動無力,這就是勞力感寒,不能誤診為真正傷寒而大發其汗。所以醫書上說:勞累的人要溫補,溫補能去除大熱,說的正是這個道理。治療時宜加入益氣湯;如果有腹瀉症狀,則用大柴胡湯治療。

黃耆,人參(各一錢),白朮,陳皮,當歸(各七分),柴胡(一錢),升麻(三分),黃柏(酒炒,七分),羌活(一錢半),防風,甘草(五分)

白話文:

  • 黃耆:一錢(約3克)
  • 人參:一錢(約3克)
  • 白朮:七分(約2.1克)
  • 陳皮:七分(約2.1克)
  • 當歸:七分(約2.1克)
  • 柴胡:一錢(約3克)
  • 升麻:三分(約0.9克)
  • 黃柏(酒炒):七分(約2.1克)
  • 羌活:一錢半(約4.5克)
  • 防風:不確定數量
  • 甘草:五分(約1.5克)

上銼一劑,生薑三片,水煎熱服。冬月加細辛三分,如熱甚,脈滯有力加黃芩酒炒三分。

傷寒產後禁忌歌:

新瘥須當自保持,勿將酒肉口中肥;

清宵靜睡無思想,用意煩勞最忌之;

節食寡言須晏起,寒暄冬暖減添衣;

勿忌房室陰陽易,悔誤難追已噬臍。

補遺秘方。

白話文:

上銼一劑,生薑三片,水煎熱服。冬月加細辛三分,如熱甚,脈滯有力加黃芩酒炒三分。

治療方:取藥材一劑,加入三片生薑,加水煮沸後熱飲。在冬天時可以再加入三分細辛,如果症狀發熱嚴重,脈象沈遲有力,則可加入三分黃芩,事先用酒炒過。

傷寒產後禁忌歌:

新愈之後,必須自我保持,不要食用酒和肉,以免身體發胖;

夜晚要保持安靜睡眠,避免有太多的想法,用力勞累更是大忌;

要節制飲食,少說話,並在早上晚起,與人打招呼時要注意溫暖,冬季要減少衣物;

對於性行為的規範不必過於忌諱,一旦錯失,後悔也難以輓回。

補遺祕方。

神仙救苦丸,專治四時傷寒,不論日期遠近、陰陽表裡、內外虛實、半表半裡、男女老幼並皆治之。

白話文:

神仙救苦丸,是專門治療各種季節性傷寒的藥丸,不論受傷時間長短、寒熱表裡、身體虛實、半表半裡、男女老少,都能治療。

麻黃(去節,研細,熱水浸取汁),甘草(炙,去皮,溫水浸,取汁。以上各四兩),赤芍(洗去土,溫水浸,取汁,四兩),硃砂(一兩五錢,紅大顆者研細,水飛過),雄黃(去夾石,紅朗大顆者研細,水飛過,一兩五錢),升麻(微炒,研細,溫水浸取汁),人參(去蘆研碎,溫水浸取汁),當歸(用身,研細,水浸取汁),柴胡(研碎,溫水浸取汁。以上各一兩。

白話文:

麻黃(去掉節,磨成細粉,用熱水浸泡取汁),甘草(烤過,去掉皮,用溫水浸泡取汁。以上各四兩),赤芍藥(洗淨泥土,用溫水浸泡取汁,四兩),硃砂(一兩五錢,選擇顆粒大、顏紅色深的硃砂,研磨細,用流水漂洗過),雄黃(去掉雜質,選擇顆粒大、顏色鮮豔的雄黃,研磨細,用流水漂洗過,一兩五錢),升麻(稍微炒過,研磨細,用溫水浸泡取汁),人參(去掉蘆頭,搗碎,用溫水浸泡取汁),當歸(使用根部,研磨細,用水浸泡取汁),柴胡(研磨碎,用溫水浸泡取汁。以上各一兩。

),春夏用石膏(研細,水淘淨),枳實(研細,溫水浸取汁,此二味另放一處,臨合時入眾藥內。各五錢),秋冬用桂枝(研細,溫水浸取汁),細辛(研細,溫水浸取汁,此二藥另收一處,臨合入眾藥。各五錢)

白話文:

春夏季用石膏(研磨成細粉,清水洗淨),枳實(研磨成細粉,用溫水浸泡取汁,這兩味藥分開存放,在使用時再加入其他藥物中。各五錢)。秋冬季節用桂枝(研磨成細粉,用溫水浸泡取汁),細辛(研磨成細粉,用溫水浸泡取汁,這兩味藥分開保存,在使用時再加入其他藥物中。各五錢)。

上為細末,依前法修制,各陰乾擇庚申日共成一處,用溫水攪勻,以細絹濾過三遍,將汁盛於瓷罐內,上以綿紙固之,置之不近濕、不通風處,仍陰乾取下細末,擇甲子停分兩處,一半入春夏藥,一半入秋冬藥,醋糊為丸如黍米大,每服一丸。好鮮明雄黃五分於碗內研細,入井花涼水研同藥送下。

白話文:

上面一層是細末,按照上面的方法把它弄好,陰乾之後在庚申日把所有的細末混在一起,用溫水攪拌均勻,再用細絹布過濾三遍,把濾出的汁水裝在瓷罐中,用棉紙封好,把它放在陰涼乾燥的地方,再陰乾後取出細末,在甲子日把它分成兩部分,一部分放在春季和夏季的藥物中,另一部分放在秋季和冬季的藥物中,用醋糊製成黍米大小的丸子,每次服一丸。把研得很細的鮮明雄黃五分倒進碗中,加入井水和涼水再研碎,然後和藥一起服用。

水洗雄黃,務要吃盡,焚香三寸,自然汗出立愈。如傷寒汗後變為雜症者,應服二丸;內外兼表,仍出汗自愈;若干霍亂等疾,即當內解,有起死回生之功不能盡述。

陰陽散,治傷寒三五日,或近期、或初覺無汗,服此。

白話文:

用清水洗淨雄黃,務必將它服用乾淨,焚燒三寸長的香,自然會出汗,病情會痊癒。如果傷寒出汗後轉變成其他雜症,應該服用兩丸(雄黃);內外都有症狀,仍然會出汗自愈;如果是霍亂等疾病,應立即服用,有起死回生的功效,難以全部說明。

麻黃(一兩六錢),綠豆粉(二錢),川芎,白芷,石膏,甘草,蘇葉(各一錢)

白話文:

麻黃:10 克 綠豆粉:5 克 川芎:5 克 白芷:5 克 石膏:5 克 甘草:5 克 蘇葉:5 克

上為細末,每服一錢,涼水調服。吃水二三次,待汗出來方止水。蓋被出汗足,以身涼為度。二三日勿出門見風,食淡飯。

白話文:

粉末狀的藥材,每次服用一錢重,用涼水調勻後服下。多喝兩三次水,直到出汗才停止喝水。蓋上被子出汗充足,以身體感覺涼爽為標準。兩三天內不要外出見風,飲食清淡。

傷寒昏迷不省人事,皂角末捻紙燒煙入鼻,有嚏可治,無則不治,肺氣上絕也。可治者,隨用皂角、半夏、生白礬共一錢五分為末,入薑汁調服。探吐,痰去甦醒,效。

白話文:

傷寒昏迷不醒,用皁角末捲紙燃燒,煙吹入鼻中,如果能打噴嚏,就有救;不能打噴嚏,就沒救了,這是因為肺氣已經上絕。能救的人,立即用皁角、半夏、生白礬各一錢五分研成粉末,用薑汁調和服用。幫助病人催吐,痰液排出後,病人就會蘇醒,效果很好。

一人傷寒頭疼,發熱憎寒、身痛發渴、譫語、日久不出汗。余以大梨一個、生薑一塊,同搗取汁,入童便一碗,重湯煮熱服之,汗出如水即愈。

白話文:

有個人得了傷寒,頭疼發燒、畏寒、全身痠痛、口渴、神志不清,病了很久都沒有出汗。我用一個大梨、一塊生薑,一起搗爛取汁,加入一碗童便,用濃湯煮熱後給他喝,隨後他便大汗淋漓,當場痊癒。

太守云亭劉公患傷寒,發熱面紅唇赤、面壁蜷身而臥,諸醫以小柴胡湯、解毒湯之類,數劑弗效。余診六脈浮大無力,此命門無火也。以人參、附子、沉香,一服立愈,三服全安。

白話文:

太守雲亭劉公得了傷寒,發燒、臉紅、嘴脣發紅,並且面向牆壁,蜷縮著身體躺著。各個醫生使用小柴胡湯、解毒湯這一類的藥方,連續幾次都沒有效果。我診斷他的六脈浮大無力,這是因為命門沒有陽氣所致。我用人參、附子、沉香組成藥方,第一服下去就痊癒,三服之後完全康復了。

一老嫗,年七旬,患傷寒初起頭疼身痛,發熱憎寒,諸醫以藥發散,數劑弗效。淹延旬日,慚而飲食不下,昏沉不省,口不能言,眼不能開,咽喉有微氣,似欲絕之意,諸醫潛退。一家彷徨,召余察之,元氣耗絕,即以人參五錢煎湯,徐徐灌之。須臾稍省,欲飲水,又煎渣服之,頓愈。又逾十年而卒。夫人參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,果有起死回生之效,信哉不誣。

白話文:

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婆婆,得了傷寒的初期症狀,頭痛、全身痠痛、發燒、怕冷。許多醫生都給她開藥發散風寒,但是吃了好幾劑藥都沒有效果。拖了十幾天,她感到羞恥,也不吃不喝,精神恍惚,無法言語,也無法睜開眼睛,咽喉有微弱的呼吸,似乎快要斷氣了。所有醫生都悄悄地離開了。一家人不知所措,於是請我過去看診。我發現她的元氣已經耗盡,於是立刻煎了五錢的人參湯,慢慢地餵她喝。過了一會兒,她稍微恢復了神智,想要喝水,我又煎了人參渣給她喝,她立刻康復了。過了十年後她纔去世。人參確實有起死回生的功效,這一點是真實無誤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