龔廷賢

《萬病回春》~ 卷之三 (2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28)

1. 水腫

上銼劑,生薑煎服。

水腫因氣惱者,宜順氣也,分心氣飲。(方見氣症。)依本方加豬苓、澤瀉、車前、葶藶、木瓜、麥門冬。

濕熱作腫脹滑泄者,宜清熱除濕利水也。

葶藶木香散,治濕熱內外甚,水腫腹脹、小便赤澀、大便滑泄,此藥下水濕、消腫脹、止瀉、利小便之聖藥也。

豬苓(一錢半),澤瀉(五分),白朮(二錢半),茯苓(二錢半),官桂(二錢半),葶藶(二錢半),木通(五錢),木香(五錢),滑石(三兩),甘草(五錢)

上為細末,每服三錢,白湯調下,食前服。若小便不得通利而反泄看,此乃濕熱痞悶深而攻之不開是反為注泄,乃正氣已衰,多難救也。

水腫元氣壯盛者,宜消導也。

三消丸,治腫脹。

甘遂,木香,巴豆(去殼。各一錢)

上共研為末,寒粟米飯為丸,如梧桐子大,量人虛實用之。實者每服二分,虛者每服分半。先服五芩散加瞿麥、車前、木通、滑石煎服,後服此三消丸。消上用陳皮湯下,消下用蔥白湯下。隔一日進一服,三服止。若動三五次,以冷粥補之。消完後用白朮(三兩)、陳皮(三兩)、甘草(炙,三兩),厚朴(姜炒,二兩),皂礬(三兩),用麵炒盡煙,或用醋炒皂礬三五次,同前藥研為末,醋糊丸,梧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米湯送下。

每日進三服,忌惱怒、戒煎炒及無鱗魚諸般發物,連服四十九日而安。

白話文:

水腫

初期可用上等藥材煎煮,加入生薑服用。

因情緒鬱結導致水腫,應以疏通氣機為主,服用分心氣飲(處方見氣症篇)。在此基礎上,可加豬苓、澤瀉、車前子、葶藶子、木瓜、麥門冬。

若因濕熱導致腫脹、腹瀉,則需清熱除濕利水。

葶藶木香散適用於濕熱內外皆盛,症狀為水腫腹脹、小便赤澀、大便稀溏者。此方具有強力利水消腫、止瀉的功效。

組成:豬苓(1.5克)、澤瀉(0.5克)、白朮(2.5克)、茯苓(2.5克)、肉桂(2.5克)、葶藶子(2.5克)、木通(5克)、木香(5克)、滑石(30克)、甘草(5克)

用法: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3克,用白開水調服,飯前服用。若服用後小便不通暢反而加劇腹瀉,則表示濕熱鬱積較深,藥力無法有效發揮,反而加重病情,這說明正氣已衰,預後較差。

若患者元氣充足,則應以消導為主。

三消丸用於治療腫脹。

組成:甘遂、木香、巴豆(去殼,各1克)

用法: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寒粟米飯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。根據患者體質調整用量,體質較實者每次服用0.2克,體質虛弱者每次服用0.1克。先服用五苓散(加瞿麥、車前子、木通、滑石)煎服,再服用三消丸。上消用陳皮湯送服,下消用蔥白湯送服。隔一日服用一次,服用三次即可。若服用後出現腹瀉,可用冷粥緩解。消腫後,用白朮(30克)、陳皮(30克)、炙甘草(30克)、厚朴(薑炒,20克)、皂角刺(30克),用麵粉炒至無煙,或用醋炒皂角刺3-5次,與前藥研磨成細粉,用醋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50丸,用米湯送服。每日三次,忌諱情緒激動、辛辣煎炒食物及無鱗魚等發物,連續服用49日即可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