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五冊 (39)
第五冊 (39)
1. 悸
日久服降火藥不愈,加附子從治,或入參耆亦可。有失志者,由所求不遂,或過誤自咎,懊恨嗟嘆不已,獨語書空,若有所失,宜溫膽湯去竹茹,加人參、柏子仁各一錢,下定志丸,仍佐以酒調辰砂妙香散。有痞塞不飲食,心中常有所歉,愛處暗地,或倚門後,見人則驚避,似失志狀,此為卑惵之病,以血不足故耳。宜人參養榮湯。
脾胃不足者,穀神嘉禾散加當歸、黃耆各半錢。
白話文:
長期服用瀉火藥物不見效,可以加附子治療,或加入人參、黃耆也行。
如果患者意志消沉,可能是因為願望無法實現,或犯錯而自責,懊悔嘆息不已,獨自說話寫字,好像丟失了什么重要的東西,應該服用溫膽湯去除竹茹,再加入人參、柏子仁各一錢,服用下定志丸,並輔以酒調製的辰砂妙香散。
如果患者胸中鬱悶,不想吃東西,心中總是感到愧疚,喜歡躲在暗處,或倚靠在門後,見到人就驚慌躲避,看起來像是意志消沉的樣子,這是由於心氣不足導致的疾病。應該服用人參養榮湯。
脾胃虛弱的人,可在穀神嘉禾散中加入當歸、黃耆各半錢。
2. 恐
臟腑恐有四:一曰腎。經云:在臟為腎,在志為恐。又云:精氣並於腎則恐是也。二曰肝膽。經云:肝臟血,血不足則恐。戴人曰:膽者敢也,驚怕則膽傷矣。蓋肝膽實則怒而勇敢,肝膽虛則善恐而不敢也。三曰胃。經云:胃為恐是也。四曰心。經云:心怵惕思慮則傷神,神傷則恐懼自失者是也。
運氣善恐,皆屬肝木虛。經云:木不及曰委和,委和之紀,其病搖動注恐是也。針灸善恐有三:其一取腎。經云:腎足少陰之脈,是動病,氣不足,則善恐,心惕惕如人將捕之。虛則補之,寒則留之是也。其二取肝。經云:肝虛則目䀮䀮,䀮無所見,耳無所聞,善恐,如人將捕之,取其經,厥陰與少陽是也。其三取膽。
經云:膽病者,善太息,口苦嘔宿汁,心下澹澹,恐人將捕之,取陽陵泉。又云:善嘔,嘔有苦,善太息,心中憺憺,恐人將捕之,邪在膽,逆在胃,膽液泄則口苦,胃氣逆則嘔苦,故曰嘔膽。取三里,以下胃氣逆,則刺少陽血絡以閉膽逆,卻調其虛實,以去其邪是也。
丹溪治周本心,年六十,形氣俱實,因大恐,正月間染病,心不自安,如人將捕之狀,夜臥亦不安,兩耳後亦見火光炎上,食飲雖進而不知味,口乾而不欲食,以人參、白朮、當歸身為君,陳皮為佐,加鹽炒黃柏,炙玄參各少許煎服自愈,月餘而安。經云:恐傷腎,此用鹽炒黃柏、炙玄參,引參、歸等藥入補腎足少陰絡也。
《本事方》人參散、茯神散、補膽防風湯,皆治膽虛之劑。
白話文:
恐懼的產生,主要與四個臟腑相關:第一是腎。如同經典所說:「在臟腑中,腎對應的志就是恐懼。」又說:「精氣都集中在腎,就會產生恐懼。」第二是肝膽。經典說:「肝臟儲藏血液,血不足就會產生恐懼。」戴人說:「膽代表勇氣,受到驚嚇就會傷膽。」因為肝膽功能強盛,人就會憤怒且勇敢;肝膽虛弱,就會容易恐懼且不敢。第三是胃。經典說:「胃也與恐懼相關。」第四是心。經典說:「心受到驚嚇、過度思慮會傷害精神,精神受損就會產生恐懼、迷失自我的情況。」
容易感到恐懼,多半屬於肝木虛弱。經典說:「木氣不足就叫做委和,委和狀態下,就會出現身體搖動、感到恐懼的症狀。」針灸治療恐懼的穴位有三個:第一是取腎經的穴位。經典說:「腎足少陰經脈的病變,氣不足就會容易恐懼,心裡會感到害怕,好像有人要抓你一樣。虛弱就補它,寒冷就留針。」第二是取肝經的穴位。經典說:「肝虛會導致眼睛昏花,看不清東西,耳朵也聽不清楚,容易感到恐懼,好像有人要抓你一樣,所以要取肝經的穴位,也就是厥陰和少陽經。」第三是取膽經的穴位。
經典說:「膽有疾病的人,容易嘆氣,口中發苦、吐出隔夜的膽汁,心中感到空虛、害怕,好像有人要抓你一樣,可以取陽陵泉穴。又說:容易嘔吐,吐出來的東西帶苦味,容易嘆氣,心中感到空虛、害怕,好像有人要抓你一樣,這就是邪氣在膽,胃氣上逆。膽汁外洩就會口苦,胃氣上逆就會吐苦水,所以說是嘔吐膽汁。可以取足三里穴來降胃氣,然後針刺少陽經的血絡,來抑制膽氣上逆,同時要調和它的虛實,才能去除邪氣。」
丹溪曾經醫治周本心,六十歲,身體氣血都很強盛,因為受到巨大驚嚇,在正月間生病,心神不安,好像有人要抓他一樣,晚上睡覺也不安穩,兩耳後方還會出現火光上炎的感覺,雖然能吃東西,但食不知味,口乾卻不想喝水,就用人參、白朮、當歸作為主藥,陳皮作為輔助藥,再加上用鹽炒過的黃柏和炙過的玄參各少許,煎服後就痊癒了,一個多月後就康復了。經典說:「恐懼會傷腎」,這裡用鹽炒過的黃柏和炙過的玄參,就是引導人參、當歸等藥進入補腎足少陰的經絡。
《本事方》的人參散、茯神散、補膽防風湯,都是治療膽虛的藥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