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四冊 (17)

回本書目錄

第四冊 (17)

1. 腹痛

(少腹痛)

或問腹痛何由而生?曰邪正相搏,是以作痛。夫經脈者,乃天真流行出入,臟腑之道路也。所以水穀之精悍為榮衛,行於脈之內外,而統大其用,是故行六氣,運五行,調和五臟,灑陳六腑,法四時升降浮沉之氣,以生長化收藏。其正經之別脈,絡在內者,分守臟腑部位,各司其屬,與之出納氣血。

凡是榮衛之妙用者,皆天真也。故經曰:血氣,人之神,不可不謹養,養之則邪弗能傷矣。失之則榮氣散解,而諸邪皆得從其臟腑所虛之舍而入客焉。入客則氣停液聚,為積為痰,血凝不行,或瘀或蓄,脈絡皆滿,邪正相搏,真氣迫促,故作痛也。脾胃內舍心腹,心肺內舍胸膺、兩脅,肝內舍胠脅、小腹,腎內舍小腹、腰脊,大小腸、衝任皆在小腹,此臟腑所通之部位也。曰舉痛論敘腹痛一十四條,屬熱者止一條,余皆屬寒。

後世方論,因盡作風冷客之攻擊而作痛。今子乃云諸邪何哉?曰方論不會通諸篇之旨,因不解篇末,復謂百病皆生於氣,列九氣之狀,其間雖不言痛,必亦為或有作痛者故也。不然,何乃出於諸痛篇之末耶。試以《靈樞》百病始生篇觀之,其旨則顯然矣。所論邪有三部,風雨傷於上,清濕傷於下,傷於上者,病從外入內,從上下也。

次第傳入,舍於輸之時,六經不通,或著絡脈,或著經脈,或著輸脈,或著伏沖之脈,或著腸胃之膜原,皆得成積而痛。傷於下者,病起於足,故積之始生,得寒乃生,厥乃成積。厥氣生足悗,悗生脛寒,脛寒則血脈凝澀,血脈凝澀則寒氣上入於腸胃,入於腸胃則䐜脹,腸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,日以成積。

傷於臟者,病起於陰,故卒然多食飲,則腸滿,起居不節,用力過度,則絡脈傷、陽絡傷則血外溢,血外溢則衄血。陰絡傷則血內溢,血內溢則後血。腸胃之絡傷,則血溢於腸外,腸外有寒,汁沫與血相搏,則併合凝聚不得散而積成矣。卒然外中於寒,若內傷於憂怒,則氣上逆,氣上逆則六輸不通,溫氣不行,凝血蘊裹而不散,津液澀滲,著而不去,而積皆成矣。自今觀之,此篇所謂成積作痛,未至於癥瘕結塊之積,乃汁沫聚而不散之積也。

與舉痛論所謂血氣稽留不得行而成積同也。豈七情敘於篇末者之不同然於作痛乎。然推原二篇之意,百病始生篇在乎三部之邪會而為痛,故相連而為言。舉痛論在乎其邪各自為病,所以獨引寒淫一者,亦為寒邪之能閉塞陽氣最甚故也。用是為例,其他則可自此而推之矣。至如七情之氣逆,即傷其榮衛而不行,榮衛不行則液聚血凝,及飲食用力過度者亦然,皆不待與寒相會,始成積作痛也。

且如諸篇有言,胃氣實而血虛,其脈軟散者,當病食痹,謂食則痛也;有言歲土太過,濕淫所勝,大腹、小腹痛者;有言衝脈之病,其氣溢於大腸,而著於膏肓之原,在臍下,故環臍而痛;有言脾傳之腎,少腹冤熱而痛;有言肝熱病者,腹痛身熱;有言腎虛者,亦大腹、小腹痛;有言厥陰之厥,小腹腫脹;太陰厥逆,心痛引背;有言六氣司上下之勝之復等邪,各隨其所入之部分而痛,豈非諸邪各有自徑入作痛,初無與寒相關者耶。《難經》云:臍上牢若痛,心內證也。

白話文:

腹痛是怎麼產生的呢?是因為邪氣和正氣互相搏鬥,才會產生疼痛。人體的經脈就像是天然的氣血運行通道,也是臟腑的道路。水穀的精華轉化為榮衛之氣,在脈絡內外運行,發揮重要的作用。它們運行六氣,運轉五行,調和五臟,滋養六腑,遵循四時的升降浮沉規律,來幫助人體生長、發展、變化和收藏。經脈的分支,也就是絡脈,在體內分佈,負責守護臟腑的各個部位,各自管理氣血的輸出和吸收。

凡是榮衛之氣的巧妙作用,都是天生的。所以古書說:「血氣是人的精氣神,不能不謹慎保養,保養好就能抵禦邪氣的侵襲。」如果不好好保養,榮衛之氣就會渙散,各種邪氣就能趁著臟腑虛弱時入侵。邪氣入侵後,會導致氣滯、液體積聚,形成積聚或痰,血液凝固不行,或瘀血或停滯,脈絡就會充滿,邪氣和正氣互相搏鬥,真氣受到壓迫,所以才會產生疼痛。脾胃在腹部,心肺在胸部,肝在脅部和小腹,腎在小腹和腰背,大小腸和衝脈、任脈都在小腹,這些都是臟腑相通的部位。古書《舉痛論》記載了腹痛的十四種情況,其中只有一種是屬於熱證,其他的都屬於寒證。

後世的醫家認為,腹痛都是因為風寒邪氣的侵襲而引起的。你現在卻說是由各種邪氣引起的,這是為什麼呢?那是因為後世的醫家沒有融會貫通各篇的精髓,不理解篇末關於百病都是由氣產生的論述,列舉了九種氣的狀態,雖然沒有明確說到疼痛,但也一定有導致疼痛的情況。不然,為什麼要把它們放在論述疼痛的篇章末尾呢?試著看看《靈樞》的《百病始生篇》,它的道理就顯而易見了。書中說的邪氣有三部分,風雨侵襲人體上部,濕邪侵襲人體下部,侵襲上部的病會由外而內,從上往下傳遞。

依次傳入,停留在經絡穴位時,會導致六經不通,或者停留在絡脈,或者停留在經脈,或者停留在腧穴,或者停留在伏沖脈,或者停留在腸胃的膜外,這些都能夠形成積聚而引起疼痛。侵襲下部的病,從腳部開始,所以積聚的產生,是因為受寒而開始,寒邪停留就會形成積聚。寒邪之氣產生於腳,腳部寒冷會導致小腿也寒冷,小腿寒冷則血脈凝滯,血脈凝滯則寒氣會向上侵入腸胃,進入腸胃後就會脹氣,腸外的液體被迫聚集不能散開,時間久了就會形成積聚。

侵襲臟腑的病,從陰經開始,所以突然暴飲暴食,就會導致腸胃脹滿,起居不規律,用力過度,就會損傷絡脈,陽絡受損就會導致出血,出血就會流鼻血。陰絡受損就會導致體內出血,體內出血就會大便帶血。腸胃的絡脈受損,就會導致血液溢出到腸外,腸外如果有寒邪,液體和血液就會相互搏擊,相互凝聚不能散開,就形成積聚。突然外感寒邪,或者內傷於憂愁憤怒,都會導致氣上逆,氣上逆就會導致六個經絡不通,陽氣不能正常運行,凝結的血被包裹住不能散開,津液澀滯,停留在體內不能去除,積聚就形成了。從以上觀點來看,這篇所說的形成積聚導致疼痛,並不是指像腫塊那樣的積聚,而是指液體聚集不能散開的積聚。

這和《舉痛論》所說的,血氣停滯不能運行而形成積聚是相同的。難道說七情在篇末所論述的,和疼痛沒有關係嗎?推究這兩篇的意思,《百病始生篇》講的三種邪氣匯聚而形成疼痛,所以放在一起論述。《舉痛論》講的是邪氣各自引起疾病,之所以單獨提出寒邪,是因為寒邪最能阻礙陽氣的運行。以這個為例子,其他的就可以由此類推。至於七情導致的氣逆,會損傷榮衛之氣,使之不能正常運行,榮衛之氣不能正常運行就會導致液體積聚、血液凝固,以及飲食不當、用力過度等情況也是如此,這些都不需要和寒邪相遇,就能形成積聚而產生疼痛。

而且,其他篇章也有說到,胃氣實卻血虛,脈象軟弱散漫,會發生食痹,也就是說吃飯就會疼痛;有說到土運太過,濕邪盛行,會出現大腹、小腹疼痛;有說到衝脈有病,它的氣溢出到大腸,停留在膏肓的部位,在肚臍下方,所以會出現肚臍周圍疼痛;有說到脾傳病於腎,會出現小腹冤熱疼痛;有說到肝熱病,會出現腹痛身熱;有說到腎虛,也會出現大腹、小腹疼痛;有說到厥陰經氣血逆亂,會出現小腹腫脹;太陰經氣血逆亂,會出現心痛牽引到背部;有說到六氣的失調等邪氣,會隨著它們入侵的部位而產生疼痛,難道不是各種邪氣都有自己入侵的途徑而引起疼痛嗎?最初就沒有與寒邪相關聯。《難經》說:肚臍上方牢固疼痛,是心臟內部的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