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等

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卷八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10)

1. 血痹虛勞第六

人年五六十,其病脈大者,痹俠背行,〔若腸鳴,〕馬刀,俠〔癭〕{瘰}者,皆為勞得之。

【按】「若腸鳴」三字,與上下文不屬,必是錯簡,當刪之。俠癭之「癭」字。當是「瘰」字,且先勞後瘰,先瘰後勞者有之,從未見勞癭先後病也,當改之。

勞之為病,其脈浮大,手足煩,春夏劇,秋冬瘥,陰〔寒〕{虛}精自出,酸削不能行。

【按】「陰寒精自出」之「寒」字,應是「虛」字,當改之。

男子面色白者,主渴及亡血,卒喘悸。〔脈浮者,裏虛也。〕

【按】「脈浮者,裏虛也」句,當是衍文。

夫失精家,少腹弦急,陰頭寒,目眩,發洛,脈極虛、芤、遲,為清穀亡血失精。〔脈得諸芤,動微緊,男子失精,女子夢交,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。〕

【按】此條「脈得諸芤……」五句,與上文義不屬,衍文也。另分一條,在本門十二條之次。

脈弦而大,弦則為減,大則為芤;減則為寒,芤則為虛,虛寒相摶,此名為革。婦人則半產漏下,男子則亡血失精。

【按】此條註詳見《傷寒論·辨脈篇》內,故不復釋。

五勞極虛,羸瘦,腹滿,不能飲食,〖緩中補虛〗。食傷、憂傷、飲傷、房室傷、飢傷、勞傷、經絡營衛氣傷,內有乾血,肌膚甲錯,兩目黯黑,大黃䗪蟲丸主之。

【按】「兩目黯黑」句下「緩中補虛」四字,當在不能飲食之下,必是傳寫之譌,當移之。

白話文:

血痹虛勞第六

五十歲到六十歲的人,患病脈象洪大,痹症沿著背部行走,若出現頸部淋巴結腫大,都屬於勞損所致。

勞損所致的疾病,脈象浮大,手腳煩躁,春夏病情加重,秋冬減輕,陰虛精液自行流出,感到酸痛無力。

男子面色蒼白,主要症狀是口渴和失血,突然出現喘息和心悸。

精液遺失的人,下腹部弦急,陰部冰冷,頭暈目眩,頭髮脫落,脈象極度虛弱、空虛、遲緩,這是由於元氣虧損、失血、遺精造成的。

脈象弦大,弦代表氣血不足,大代表脈象空虛;不足代表陽氣虛寒,空虛代表陰精虧損,虛寒交雜,稱為革。女性表現為月經量減少或陰道出血,男性則表現為失血和遺精。

五種勞損導致極度虛弱,消瘦,腹部脹滿,無法進食,應緩慢調理,補益元氣。飲食不節、憂思過度、飲酒過量、房事過度、飢餓、勞累、經絡氣血受損,體內有瘀血,皮膚甲錯,眼睛黯黑,可用大黃蟲丸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