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等

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卷八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8)

1. 婦人雜病第二十二

胃氣下泄,陰吹而正喧,此穀氣之實也,〔膏髮煎導之,〕〖長服訶黎勒丸〗。

【按】「膏髮煎導之」五字,當是衍文。此「穀氣之實也」之下,當有「長服訶黎勒丸」之六字。後陰下氣謂之氣利,用訶黎勒散;前陰下氣謂之陰吹,用訶黎勒丸,文義始屬。蓋訶黎勒丸以訶黎勒固下氣之虛,以厚朴、陳皮平穀氣之實,藥病相合,此方錯簡在《雜療篇》內。下小兒疳蟲蝕齒一方,殺蟲解毒,或另有小兒門,或列在雜方內,茲列於婦人雜病之末,亦錯簡也。

白話文:

胃氣下垂,陰道吹氣聲音很大,這是因為穀氣積聚太多。應該服用訶黎勒丸長期調理。

文中「膏髮煎導之」五個字,應該是多餘的文字。 「穀氣之實也」之後,應當直接接「長服訶黎勒丸」六個字。後陰下墜的氣稱為「氣利」,用訶黎勒散治療;前陰下墜的氣稱為「陰吹」,用訶黎勒丸治療,這樣文義才通順。因為訶黎勒丸能固攝下焦虛弱之氣,厚朴、陳皮又能調和穀氣積聚,藥物與病症相符。這個方子在《雜療篇》中是錯排的。治療小兒疳蟲蝕齒的方子,有殺蟲解毒的作用,應該放在小兒科,或者雜方部分,卻被錯排在婦人雜病的最後,也是錯排的結果。

2. 存疑

3. 痰飲欬嗽第十三

欬逆倚息不得臥,小青龍湯主之。青龍湯下已,多唾,口燥,寸脈沉,尺脈微,手足厥逆,氣從少腹上衝胸咽,手足痹,其面翕熱如醉狀,因復下流陰股,小便難,時復冒者,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,治其氣衝。衝氣卽低,而反更欬、胸滿者,用苓桂五味甘草湯,去桂,加乾薑、細辛,以治其欬滿。欬滿卽止,而更復渴,衝氣復發者,以細辛、乾薑為熱藥也,服之當遂渴。而渴反止者,為支飲也。支飲者,法當冒,冒者必嘔,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。水去嘔止,其人形腫者,加杏仁主之。其證應內麻黃,以其人遂痹,故不內之;若逆而內之者,必厥,所以然者,以其人血虛,麻黃發其陽故也。若面熱如醉,此為胃熱上衝熏其面,加大黃以利之。

白話文:

咳嗽劇烈,倚靠著才能喘息,無法平躺,用小青龍湯治療。服用小青龍湯後,出現唾液增多、口乾、寸脈沉弱、尺脈微弱、手腳厥冷、氣體從下腹部衝向上胸和咽喉、手腳麻痹、臉色潮紅發熱像喝醉酒一樣的症狀,而且病情又向下蔓延至陰部大腿,小便困難,有時又會突然發作,此時服用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療氣衝上逆。如果氣衝上逆的症狀減輕,但咳嗽加重、胸部滿悶,就用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去除桂枝,再加入乾薑、細辛,治療咳嗽胸悶。咳嗽胸悶的症狀減輕後,又出現口渴,氣衝上逆再次發作,這是因為細辛、乾薑屬於溫熱藥,服用後會加重口渴。但如果口渴反而減輕,那就是支飲(一種水濕停滯的病症)。支飲的症狀通常會突然發作,發作時必會嘔吐,嘔吐時再服用半夏以去除體內水分。水分排出,嘔吐停止,如果患者出現水腫,就加杏仁治療。雖然這個病症應該內服麻黃,但因為患者已經麻痹,所以不服用麻黃;如果勉強服用,必然會加重厥冷,這是因為患者血虛,麻黃會發散陽氣的緣故。如果臉色潮紅像喝醉酒一樣,這是胃熱上衝熏蒸面部造成的,就加大黃瀉熱。

4. 水氣病第十五

寸口脈浮而遲,浮脈則熱,遲脈則潛,熱潛相摶,名曰沉。跗陽脈浮而數,浮脈卽熱,數脈卽止,熱止相搏,名曰伏。沉伏相搏,名曰水。沉則絡脈虛,伏則小便難,虛難相摶,水走皮膚,卽為水矣。

寸口脈弦而緊,弦則衛氣不行,卽惡寒,水不沾流,走於腸間。

問曰:病者苦水,面目、身體、四肢皆腫,小便不利。脈之,不言水,反言胸中痛,氣上衝咽,狀如炙肉,當微欬喘。審如師言,其脈何類?師曰:寸口脈沉而緊,沉則為水,緊則為寒;沉緊相搏,結在關元。始時當微,年盛不覺,陽衰之後,營衛相干,陽損陰盛,結寒微動,腎氣上衝,咽喉塞噎,脇下急痛。醫以為留飲而大下之,氣擊不去,其病不除;後重吐之,胃家虛煩,咽燥欲飲水,小便不利,水穀不化,面目手足浮腫。又與葶藶丸下水,當時如小瘥,食飲過度,腫復如前,胸脇苦痛,象若奔豚,其水揚溢,則浮欬喘逆。當先攻擊衝氣,令止,乃治欬,欬止其喘自瘥,先治新病,病當在後。

黃汗之病,兩脛自冷;假令發熱,此屬厯節。食已汗出,又身常暮臥盜汗出者,此榮氣也。若汗出已,反發熱者,久久其身必甲錯;發熱不止者,必生惡瘡。若身重,汗出已輒輕者,久久必身瞤,瞤卽胸中痛,又從腰以上必汗出,下無汗,腰髖弛痛,如有物在皮中狀,劇者不能食,身疼重,煩躁,小便不利,此為黃汗,桂枝加黃耆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水氣病第十五

手腕寸口脈浮而遲,浮脈代表有熱,遲脈代表氣血潛藏,熱和潛藏的氣血互相搏結,稱為「沉」。腳背跗陽脈浮而數,浮脈代表有熱,數脈代表氣血停滯,熱和停滯的氣血互相搏結,稱為「伏」。「沉」和「伏」互相搏結,就稱為「水」。「沉」則導致經絡虛弱,「伏」則導致小便困難,經絡虛弱和小便困難互相搏結,水氣就會侵入皮膚,這就是水腫。

手腕寸口脈弦而緊,弦脈表示衛氣運行不暢,就會惡寒,水氣無法順利運行,就會停留在腸胃之間。

問:病人水腫,面目、身體、四肢都腫脹,小便不利。診脈時,卻沒有表現出水腫的脈象,反而表現出胸痛,氣往上衝到咽喉,感覺像炙烤的肉一樣,還會輕微咳嗽喘息。請問這是什麼樣的脈象?

答:寸口脈沉而緊,沉則代表水腫,緊則代表寒邪;沉和緊互相搏結,積聚在關元穴(下腹部)。初期症狀輕微,年輕時可能感覺不到,但年紀大了,陽氣衰弱後,營衛之氣互相影響,陽氣受損陰氣盛,寒邪稍微活動,腎氣上衝,咽喉阻塞,脅下疼痛。如果醫生誤以為是停飲(積聚的水液),用瀉下藥猛烈治療,但氣機無法疏通,病情就無法痊癒;如果之後又用催吐的方法,胃氣就會虛弱煩躁,咽喉乾燥想喝水,小便不利,水谷無法消化,面目手足浮腫。如果再用葶藶丸瀉水,雖然當時症狀略微好轉,但如果飲食過度,腫脹又會像以前一樣,胸脅疼痛,像奔豚病一樣,水氣上溢,就會出現浮腫、咳嗽、喘息。應該先治療衝氣(氣逆),使其平息,然後再治療咳嗽,咳嗽好了,喘息自然就會痊癒。應該先治療新發生的疾病,舊疾就會跟著好轉。

黃汗病,兩腿冰冷;如果同時發熱,則屬於歷節病(關節炎)。飯後出汗,或者經常在傍晚睡覺時盜汗,這是榮氣虛弱。如果汗止之後反而發熱,久了身體就會出現甲錯(皮膚病變);如果發熱不止,就會生出惡瘡。如果身體沉重,出汗後就覺得輕快,久了就會出現肢體抽搐,抽搐的時候胸痛,而且從腰以上都會出汗,腰以下不出汗,腰髖關節疼痛,感覺像皮膚裡有什麼東西,嚴重時不能吃飯,身體疼痛沉重,煩躁,小便不利,這就是黃汗病,用桂枝加黃耆湯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