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(14)
(14)
1. 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
師曰:婦人得平脈,陰脈小弱,其人渴,不能食,無寒熱,名妊娠,桂枝湯主之。於法六十日,當有此證;設有醫治逆者,却一月;加吐下者,則絕之。
【註】婦人經斷得平脈,無寒熱,則內外無病,其人渴不能食,乃妊娠惡阻之漸也。故陰脈雖小弱,亦可斷為有孕。但惡阻,於法六十日當有此證,設醫不知是孕,而治逆其法,却一月卽有此證也。若更加吐下者,則宜絕止醫藥,聽其自愈可也。然脈平無寒熱,用桂枝湯,與妊娠渴不能食者不合,且文義斷續不純,其中必有脫簡。
【集註】徐彬曰:平脈者,不見病脈,一如平人也。陰脈小弱者,脈形小不大,軟弱無力,非細也。諸脈既平,而獨下焦陰脈,微見不同,是中、上二焦無病,乃反見渴不能食之證,則渴非上焦之熱,不能食亦非胃家之病矣。少陽有嘿嘿不欲食之證,今無寒熱亦無少陽表證可疑矣。是渴乃陰火上熾,不能食乃惡心阻食,陰脈小乃胎元蝕氣,故曰:名妊娠也。
李彣曰:此節病證,卽妊娠惡阻是也。寸為陽脈主氣,尺為陰脈主血,陰脈小弱者,血不足也,血以養胎,則液竭而渴。又脾為坤土,厚德載物,胎氣賴以奠安,不能食者,脾氣弱也。凡有他病而渴不能食者,脈必不平而有寒熱,今雖不能食,反得平脈,又無寒熱,故主妊娠。
桂枝湯方(見下利中)
婦人宿有癥病,經斷未及三月,而得漏下不止,胎動在臍上者,為癥痼害。妊娠六月動者,前三月經水利時,胎也。下血者,後斷三月,衃也,所以血不足者,其癥不去故也,當下其癥,桂枝茯苓丸主之。
【註】經斷有孕,名曰妊娠。妊娠下血,則為漏下,婦人宿有癥痼之疾而育胎者,未及三月而得漏下,下血不止,胎動不安者,此為癥痼害之也;已及六月而得漏下,下血胎動不安者,此亦癥痼害之也。然有血衃成塊者,以前三月經雖斷,血未盛,胎尚弱,未可下其癥痼也。後三月血成衃,胎已强,故主之桂枝茯苓丸,當下其癥痼也。此示人妊娠有病當攻病之義也。此條文義不純,其中必有闕文,姑存其理可也。
【集註】婁全善曰:凡胎動,多當臍,今動在臍上者,故知是癥也。
程林曰:此有癥病而懷胎者,雖有漏血不止,皆癥痼之為害,非胎動胎漏之證,下其癥痼,妊娠自安。此《內經》所謂有故無殞,亦無殞也。
方氏曰:胎動胎漏皆下血,而胎動有腹痛,胎漏無腹痛。故胎動宜行氣,胎漏宜清熱。
魏荔彤曰:胎與衃之辨,當於血未斷之前三月求之。前三月之經水順利,則經斷必是胎。前三月有曾經下血者,則經斷必成衃。
桂枝茯苓丸
桂枝 茯苓 牡丹(去心) 桃仁(去皮尖) 芍藥(各等分)
上五味,末之,煉蜜和丸,如兔屎大,每日食前服一丸,不知,加至三丸。
白話文:
醫師說:婦女如果脈象平和,但陰脈(通常指尺脈,與生殖系統相關)稍微虛弱,而且感到口渴、吃不下東西,沒有發冷發熱的症狀,這就是懷孕的徵兆,可以用桂枝湯來調理。按照正常情況,懷孕六十天左右會出現這些症狀。如果醫生誤判,用相反的治療方法,就會提前一個月出現這些症狀;如果又加上嘔吐和腹瀉,那就更糟糕了,應該停止用藥,讓身體自行恢復。
註解:
婦女月經停止後,如果脈象平和,沒有發冷發熱的症狀,代表身體內外都沒有疾病。如果只是感到口渴、吃不下東西,這是懷孕初期孕吐的徵兆。所以,即使陰脈只是稍微虛弱,也可以判斷是懷孕了。孕吐按照常理是在懷孕六十天左右出現,如果醫生不知道是懷孕,反而用相反的方法治療,就會提早一個月出現這些症狀。如果又加上嘔吐和腹瀉,就應該停止所有藥物,讓身體自行恢復就好。但如果脈象平和,又沒有發冷發熱,用桂枝湯來治療,其實和懷孕引起的口渴、吃不下東西的狀況不相符,而且這段文字的描述也不完整,可能是有遺漏的部分。
集註:
徐彬認為,所謂的平脈,是指沒有病理變化的脈象,像一般健康的人一樣。陰脈稍微虛弱,是指脈搏不大、軟弱無力,但並非細微。其他脈象都正常,只有下焦(指腹部、生殖系統一帶)的陰脈稍微不同,表示中焦(胃部)和上焦(胸腔)沒有問題,而出現口渴、吃不下東西的症狀,代表口渴不是上焦有熱,吃不下東西也不是胃本身的問題。少陽病會有不想吃飯的症狀,但現在沒有發冷發熱,也沒有少陽病的症狀。因此,口渴是因為陰火上炎,吃不下是因為噁心想吐,陰脈虛弱是因為胎兒消耗了母體的氣血,所以說這是懷孕的徵兆。
李彣認為,這段描述的症狀,就是懷孕初期的孕吐。寸脈(通常指手腕靠拇指側的脈搏)代表陽氣,尺脈(通常指手腕靠小指側的脈搏)代表陰血。陰脈虛弱,表示血不足。血是用來滋養胎兒的,血不足就會導致體液減少而口渴。脾胃是身體重要的消化器官,胎兒的安穩要靠脾胃的功能,吃不下東西表示脾胃虛弱。如果有其他疾病引起的口渴和吃不下,脈象一定不平和且有發冷發熱的症狀。現在雖然吃不下,卻脈象平和,又沒有發冷發熱,所以可以判斷是懷孕。
(桂枝湯的配方在治療下利的篇章裡有記載)
婦女如果本身有癥瘕(腹部腫塊)的疾病,月經停止不到三個月,就出現持續不斷的出血,而且感覺胎兒在肚臍上方活動,這是因為癥瘕影響了胎兒。如果懷孕六個月才感覺胎動,那是因為前三個月月經還正常的時候,就已經有了胎兒。出血的原因,是因為月經停止三個月後,形成了瘀血塊,是因為血不足,而癥瘕還沒有去除。應該要先治療癥瘕,可以用桂枝茯苓丸來調理。
註解:
月經停止表示懷孕,懷孕後又出血,就稱作漏下。婦女如果本身有癥瘕,而且懷孕不到三個月就出現漏下、出血不止、胎動不安,這就是癥瘕影響了胎兒;如果懷孕已經六個月才出現漏下、出血、胎動不安,這也是癥瘕影響了胎兒。如果出血有血塊,表示前三個月月經雖然停止,但血還沒充足,胎兒也比較虛弱,不能直接治療癥瘕。後三個月血形成瘀血塊,胎兒也比較強壯了,所以可以用桂枝茯苓丸來治療癥瘕。這說明懷孕期間有疾病,應該要治療疾病的道理。這段文字也不完整,可能有所遺漏,但暫且保留其道理。
集註:
婁全善認為,一般胎動大多在肚臍周圍,現在胎動在肚臍上方,所以可以判斷是因為有癥瘕。
程林認為,這是針對本身有癥瘕而懷孕的婦女,雖然有持續出血的狀況,都是因為癥瘕的影響,並非胎動或胎漏引起的。只要治療好癥瘕,懷孕就能平安順利。這就像《內經》說的,有病才會造成不好的結果。
方氏認為,胎動和胎漏都會有出血的情況,但胎動會伴隨腹痛,胎漏則不會。所以,胎動要用行氣的方法治療,胎漏要用清熱的方法治療。
魏荔彤認為,判斷是胎兒還是瘀血塊,要看月經停止前三個月的情況。前三個月如果月經正常,那麼月經停止就是懷孕。前三個月如果有出血,那麼月經停止就會形成瘀血塊。
桂枝茯苓丸
桂枝、茯苓、牡丹皮(去心)、桃仁(去皮尖)、芍藥(各等份)
將以上五味藥材磨成粉末,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,像兔子的糞便一樣大,每天飯前服用一丸,如果沒效果,可以增加到三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