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刪補名醫方論》~ 卷二 (7)
卷二 (7)
1. 刪補名醫方論(二)
喻昌曰:《金匱》用八味丸,治腳氣上入少腹不仁者。腳氣即陰氣,少腹不仁即攻心之漸,故用之以驅逐陰邪也。其虛勞腰痛,少腹拘急,小便不利,則因過勞其腎,陰氣逆於少腹,阻遏膀胱之氣化,小便不能通利,故用之溫養下焦,以收腎氣也。其短氣有微飲者,飲,亦陰類,陰其胸中之陽,自致短氣,故用之引飲下出,以安胸中也。
消渴病,飲水一斗,小便亦一斗,此腎氣不能攝水,小便恣出,源泉有立竭之勢,故急用以逆折其水也。夫腎水下趨之消證,腎氣不上升之渴證,非用是以蟄護封藏,蒸動水氣,舍此曷從治哉!後人謂八味丸為治消渴之聖藥,得其旨矣。
柯琴曰:命門之火,乃水中之陽。夫水體本靜,而川流不息者,氣之動、火之用也,非指有形者言也,然火少則生氣,火壯則食氣,故火不可亢,亦不可衰。所云火生土者,即腎家之少火遊行其問,以息相吹耳。若命門火衰,少火幾於熄矣。欲暖脾胃之陽,必先溫命門之火,此腎氣丸納桂、附於滋陰劑中十倍之一,意不在補火,而在微微生火,即生腎氣也。故不曰溫腎,而名腎氣,斯知腎以氣為主,腎得氣而土自生也。
且形不足者,溫之以氣,則脾胃因虛寒而致病者固痊,即虛火不歸其原者,亦納之而歸封蟄之本矣。崔氏加減八味丸,以五味之酸收,易附子之辛熱,腎虛而不寒者宜之也。《千金方》於八味外,更加元參之鹹寒,以助熟地而滋腎;加芍藥之酸寒,助丹皮以滋肝。總之為桂附加鎖鑰耳。
以之壯水則有餘,以之益火恐不足也。《濟生方》加牛膝、車前以治水腫,倍茯苓以輔地黃、山藥、茱萸,與澤、丹、車、牛等列,隨證加減,允為得法。益陰腎氣丸於六味外加當歸、五味、柴胡,以治目暗不見,化裁愈妙矣。
資生腎氣丸,治腎虛脾弱,腰重腳腫,小便不利,腹脹喘急。痰盛,已成鼓證,其效如神。
熟地黃(四兩),白茯苓(三兩),牡丹皮(一兩),澤瀉(一兩),乾山藥(一兩),車前子(一兩),山茱萸(一兩),牛膝(一兩),肉桂(一兩),附子(五錢)
上十味,蜜和丸,每服八十九,空心米飲下。
【集註】李中梓曰:經云: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。又云:其本在腎,其末在肺,皆聚水也。又曰:腎者主水,胃之關也,關門不利,故聚水而從其類也。腫脹之病,諸經雖有,無不由於脾、肺、腎者,蓋脾主運行,肺主氣化,腎主五液。凡五氣所化之液,悉屬於腎;五液所行之氣,悉屬於肺;轉輸二臟,以制水生金者,悉屬於脾。故腫脹不外此三經也。
然其治法,有內、外、上、下、虛、實,不可不辨也。在外則腫,越婢湯、小青龍湯證也。在內則脹,十棗丸、神祐丸證也。在上則喘,葶藶大棗湯、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證也。在下則小便閉,沉香琥珀丸、疏鑿飲子證也。此皆治實之法,若夫虛者,實脾飲此方證也。
白話文:
喻昌說:《金匱要略》用八味丸,治療腳氣病,病邪往上侵犯到下腹部導致麻木不仁的情況。腳氣病就是指陰氣,下腹部麻木不仁是病邪逐漸侵犯到心臟的徵兆,所以用八味丸來驅逐陰邪。對於因為過度勞累而導致腎虛腰痛、下腹部拘急、小便不暢的情況,是因為過度勞累損傷腎臟,陰氣逆行到下腹部,阻礙了膀胱的氣化功能,導致小便無法順利排出,所以用八味丸來溫養下焦,以收斂腎氣。至於因短氣且體內有少量水飲的人,水飲也屬於陰邪,陰邪阻礙了胸中的陽氣,自然就會導致短氣,所以用八味丸來引導水飲向下排出,以安定胸中。
對於消渴病,飲水一斗,小便也排出一斗,這是因為腎氣無法固攝水分,小便隨意排出,腎精有枯竭的危險,所以急需用八味丸來逆轉這種水液外洩的情況。腎水下行導致消渴,腎氣無法上升導致口渴,不用八味丸來潛藏保護、蒸騰水氣,又該如何治療呢?後人說八味丸是治療消渴病的聖藥,真是抓住了重點。
柯琴說:命門之火,是水中之陽。水本身是靜止的,之所以能川流不息,是因為氣在推動、火在作用,並不是指有形體的火。然而火不足則能產生氣,火太旺盛則會消耗氣,所以火既不能過亢也不能過於衰弱。所謂火生土,是指腎臟的少火在其中遊走,以微弱的氣息相互吹拂。如果命門之火衰弱,少火幾乎就要熄滅了。想要溫暖脾胃的陽氣,必須先溫暖命門之火,這就是腎氣丸在滋陰藥劑中加入十分之一的桂枝、附子的原因,用意並不在於直接補充火力,而是要微微地生發火力,也就是生發腎氣。因此不稱為溫腎,而稱為腎氣,這就說明腎臟是以氣為主的,腎臟得到氣的滋養,土氣自然就會產生。
而且形體虧損的人,用溫補陽氣的方法來治療,那麼因虛寒導致的脾胃疾病自然就能痊癒,即使是虛火無法歸位的情況,也能引導其回歸封藏的根本。崔氏加減八味丸,用五味子的酸味收斂作用,取代附子的辛熱特性,適合於腎虛但不寒的人使用。《千金方》在八味丸的基礎上,又加入玄參的鹹寒,來輔助熟地黃滋養腎陰;加入芍藥的酸寒,來輔助牡丹皮滋養肝陰。總之,這些加減都是以桂枝、附子作為主要藥引。
用八味丸來壯大水液則有餘,用來補益火氣恐怕不足。《濟生方》加入牛膝、車前子來治療水腫,增加茯苓的用量來輔助地黃、山藥、茱萸,和澤瀉、牡丹皮、車前子、牛膝等藥並列,隨著證狀加減用藥,確實是很得當的方法。益陰腎氣丸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,加入當歸、五味子、柴胡,來治療視力模糊不清,化裁得更為巧妙了。
資生腎氣丸,治療腎虛脾弱,腰部沉重、腳部水腫,小便不通暢,腹部脹滿、呼吸急促,痰液很多,已經發展成鼓脹的情況,效果非常神奇。
(藥方內容:熟地黃四兩,白茯苓三兩,牡丹皮一兩,澤瀉一兩,乾山藥一兩,車前子一兩,山茱萸一兩,牛膝一兩,肉桂一兩,附子五錢。以上十味藥材,用蜂蜜調和成藥丸,每次服用八、九丸,空腹時用米湯送服。)
【集註】李中梓說:《黃帝內經》中說:各種濕腫脹滿的疾病,都歸屬於脾。又說:其病本在腎,末在肺,都是水液蓄積所致。又說:腎臟主管水液,是胃的關口,關口不利,所以水液蓄積而形成疾病。腫脹的病,雖然各經脈都有可能發生,但沒有不是由脾、肺、腎三經引起的,因為脾主管運化,肺主管氣化,腎主管五液。凡是五氣所化生的液體,都歸屬於腎;五液所運行的氣,都歸屬於肺;轉輸二臟,來制約水液和生成金氣的,都歸屬於脾。所以腫脹的病都離不開這三經。
然而治療的方法,有內、外、上、下、虛、實之分,不能不仔細分辨。發生在體表的是腫,可以使用越婢湯、小青龍湯等方治療。發生在體內的是脹,可以使用十棗丸、神祐丸等方治療。發生在上部的表現為喘,可以使用葶藶大棗湯、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等方治療。發生在下部的表現為小便閉塞,可以使用沉香琥珀丸、疏鑿飲子等方治療。這些都是治療實證的方法,如果是虛證,可以使用實脾飲此方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