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景岳全書》~ 卷之二十明集·雜證謨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十明集·雜證謨 (2)

1. 述古(共五條)

劉宗厚曰:按一身盡痛而黃者,濕勝在表也;不痛者,病在裡也;乾燥者,熱勝也。故後證皆有表裡之分。東垣云:傷寒當汗不汗,即生黃,邪在表者,宜急汗之。在表之裡,宜滲利之。在半表裡,宜和解之。在裡者,宜急下之。若以上諸證,及《略例》云男黃小便自利,當與虛勞小建中湯;若黃色不變,欲自利腹滿而喘,不可除熱,除熱必噦,宜小半夏湯,皆不必拘於茵陳也。

徐東皋曰:疸證服解利之藥,久而不愈,及口淡,怔忡,耳鳴,腳軟,憎寒發熱,小便濁,皆為虛甚,宜四君子湯吞八味丸,不可強服涼藥通利,以致脾氣虛弱,腎水枯涸,必至危篤。

白話文:

劉宗厚說:觀察全身疼痛且發黃的,是濕氣過盛停留在體表;不痛的,是病在體內;乾燥的,是熱邪過盛。所以後面的證狀都有表裡之分。李東垣說:傷寒應該發汗卻沒有發汗,就會產生黃疸,邪氣在體表的,應該趕快發汗。在表又偏向裡的,應該用滲濕利水的藥物。在半表半裡的,應該用和解的方法。在體內的,應該趕快用瀉下的方法。如果以上這些證狀,以及《傷寒略例》說的男性黃疸小便順暢的,應該用虛勞小建中湯;如果黃色沒有改變,想要腹瀉但腹部脹滿又喘的,不能去除熱邪,去除熱邪一定會打嗝,應該用小半夏湯,這些都不必拘泥於一定要用茵陳。

徐東皋說:黃疸病服用了解表利水的藥,很久都沒好,而且出現口淡、心悸、耳鳴、腳軟、怕冷發熱、小便混濁等症狀,都是因為虛弱非常嚴重,應該用四君子湯搭配八味丸來治療,不可以強用寒涼的藥物來通利,以至於脾氣虛弱、腎水枯竭,一定會變得非常危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