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景岳全書》~ 卷之十二從集·雜證謨 (1)
卷之十二從集·雜證謨 (1)
1. 述古(共二條)
《金匱要略》曰:太陽病,關節疼痛而煩,脈沉而細緩者,此名濕痹。濕痹之候,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但當利其小便。濕家之為病,一身盡疼,發熱,身色如熏黃也。濕家,但頭汗出,背強,欲得被覆向火。若下之早則噦,或胸滿,小便不利,舌上如胎者,以丹田有熱,胸上有寒,渴欲得飲而不能飲,則口燥煩也。濕家下之,額上汗出,微喘,小便不利者,死。
若下痢不止者,亦死。風濕相搏,一身盡疼痛,法當汗出而解,值天陰雨不止。醫云:此可發汗,汗之病不愈者,何也?蓋發其汗,汗大出者,但風氣去,濕氣在,是故不愈也。若治風濕者,發其汗,但微微似欲出汗者,風濕俱去也。
治法曰:濕家身煩疼,可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為宜,慎不可以火攻之。病者一身盡疼,發熱,日晡所劇者,名風濕。此病傷於汗出當風,或久傷取冷所致也,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。風濕脈浮身重,汗出惡風者,防己黃耆湯主之。傷寒八九日,風濕相搏,身體疼痛,不能自轉側,不嘔不渴,脈浮虛而澀者,桂枝附子湯主之;若大便堅,小便自利者,白朮附子湯主之。
風濕相搏,骨節疼煩,掣痛不得屈伸,近之則痛劇,汗出短氣,小便不利,惡風不欲去衣,或身微腫者,甘草附子湯主之。
陳無擇曰:脾虛多病濕,內因酒面積多,過飲湯液,停滯膩物,燒炙膏粱過度,氣熱熏蒸,濁液不行,湧溢於中,此濕從內作。外因坐臥濕地,霧露陰雨所客,澡浴為風所閉,涉水為濕所郁,鬱於表腠則發黃。故經云:地之濕氣,感則害人皮膚筋脈,此濕從外生。可見內外所感,皆由脾氣虛弱,而濕邪乘而襲之。故曰:壯者氣行則愈,怯者著而為病。
白話文:
述古(共二條)
第一條:《金匱要略》提到:太陽病,如果出現關節疼痛而且心煩,脈搏呈現沉、細、緩的狀態,這就叫做濕痹。濕痹的症狀,會有小便不順暢,大便反而順暢的情況,這時候應該要以利尿為主。濕邪引起的疾病,會導致全身疼痛、發熱,身體顏色像被煙熏過的黃色。濕邪侵襲時,患者只會頭部出汗,背部僵硬,會想要蓋被子靠近火爐取暖。如果太早用瀉下的方式治療,會引起噁心嘔吐,或者胸悶,小便不順暢,舌苔像有東西覆蓋一樣,這是因為丹田有熱,胸部有寒,雖然口渴想喝水卻喝不下,導致口乾煩躁。如果濕邪引起的疾病,用瀉下的方式治療,造成額頭出汗、輕微喘氣、小便不順暢,就會有生命危險。
如果腹瀉不止,也會有生命危險。風邪和濕邪相互侵襲,會導致全身疼痛,照理說應該要透過發汗來解除病痛,但如果遇到陰雨連綿的天氣,醫生說可以發汗,但發汗後病卻沒有好轉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發汗只是把風邪排出,濕邪仍然停留在體內,所以病不會好。如果治療風濕,發汗時只要微微有點出汗的感覺,就能夠同時把風邪和濕邪都去除。
治療方法是:濕邪引起的身體煩躁疼痛,可以給予麻黃加朮湯來發汗,但要小心不能用火攻的方式來治療。如果患者全身疼痛、發熱,而且在下午的時候特別嚴重,這就叫做風濕。這種病是因為在出汗的時候吹到風,或是長期受到寒冷侵襲所導致,可以使用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。風濕的脈象呈現浮脈,身體沉重、出汗且怕風,可以使用防己黃耆湯來治療。如果傷寒經過八九天,風濕侵襲,導致身體疼痛、無法自行翻身,不噁心、不口渴,脈象呈現浮虛且澀,可以使用桂枝附子湯來治療;如果大便硬結,小便順暢,則可以使用白朮附子湯來治療。
風濕侵襲,導致骨節疼痛、煩躁、抽痛、無法彎曲伸直,靠近時疼痛加劇,出汗、呼吸短促、小便不順暢、怕風不想脫衣服,或是身體稍微腫脹,可以使用甘草附子湯來治療。
**第二條:**陳無擇說:脾虛的人容易生病,多是因為體內酒精積累過多,過量飲用湯液,停滯油膩的食物,過度吃燒烤、濃郁的食物,導致體內氣熱蒸騰,濁液無法運行,湧溢到體內,這就是濕邪從內部產生。外在的原因則是因為坐在潮濕的地方,受到霧露、陰雨的侵襲,洗澡時被風寒侵襲,涉水時被濕邪鬱積,濕邪鬱積在皮膚腠理之間,就會導致身體發黃。所以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地上的濕氣,如果侵犯人體,就會傷害皮膚、筋脈。」這就是濕邪從外部產生。可見,無論是內在或外在的侵襲,都是因為脾氣虛弱,導致濕邪趁虛而入。所以說:「身體強壯的人,氣血運行順暢就會痊癒;身體虛弱的人,濕邪就會停留在體內而導致疾病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