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景岳全書》~ 卷之十四性集·雜證謨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四性集·雜證謨 (1)

1. 論證(共四條)

眼目一證,雖古有五輪八廓及七十二證之辨,余嘗細察之,似皆非切當之論,徒資惑亂,不足憑也。以愚論之,則凡病目者,非火有餘則陰不足耳,但辨以虛實二字,可盡之矣。蓋凡病紅腫赤痛,及少壯暫得之病,或因積熱而發者,皆屬之有餘。其有既無紅腫,又無熱痛,而但或昏或澀,或眩運,或無光,或年及中衰,或酒色過度,以致羞明黑暗,瞪視無力,珠痛如摳等證,則無非水之不足也。

虛者當補,實者當瀉,此固其辨矣,然而實中亦有兼虛者,此於腫痛中亦當察其不足;虛中亦有兼實者,又於衰弱內亦當辨其有餘,總之,虛實殊途,自有形氣脈色可診可辨也。知斯二者,則目證雖多,無餘義矣。

一、眼科有風熱之說,今醫家凡見火證,無論有風無風,無不稱為風熱,多從散治,而不知風之為義,最當辨析。夫風本陽邪,然必有外感,方是真風,因風生熱者,風去火自息,此宜散之風也。若本無外感,止因內火上炎而為癢為痛者,人亦稱為風熱,蓋木屬肝,肝主風,因熱極而生風者,熱去風自息,此不宜散者也。如果風由外感,必見頭痛鼻塞,或為寒熱,或多涕淚,或筋骨痠疼而脈見緊數,方可兼散。

如無表證,而陰火熾於上者,則凡防風、荊芥、升麻、白芷、細辛、川芎、薄荷、羌活之類,皆不宜用;雖曰亦有芩、連、梔、柏,自能清火,然宜升者不宜降,用散者是也,宜降者不宜升,用清者是也。若用藥不精,未免自相掣肘,多致可速者反遲,病輕者反重,耽視日久,而翳障損明,無所不致,又孰能辨其由然哉,此不可不察其陰陽升降之道也。外有升陽散火辨在二卷中,亦宜參閱。

一、眼目之證,當察色以辨虛實。經曰:黃赤者多熱氣,青白者少熱氣。故凡治黃赤者,宜清肝瀉火,治青白者,宜壯腎扶陽,此固不易之法也。至於目黃一證,尤宜辨其虛實,不可謂黃者必由熱也,蓋有實熱而黃者,有虛寒而黃者。實熱之黃如造麴者然,此以濕熱內蓄,鬱蒸而成,熱去則黃自退,非清利不可也。

若虛寒之黃,則猶草木之凋,此以元陽日剝,津液消索而然,其為病也,既無有餘之形氣,又無煩熱之脈證,惟因乾涸,所以枯黃。凡此類者,其衰已甚,使非大加溫補,何以回生?切不可因其色黃,概執為熱,而再加清利,鮮不危矣。

一、翳障當分虛實。大都外障者,多由赤痛而成,赤痛不已,則或為胬肉,或為瘢㮨,此皆有餘之證,治當內清其火,外磨其障。若內障者,外無雲翳而內有矇蔽,《綱目》謂其有翳在黑睛,內遮瞳子而然。《龍木論》又云:腦脂流下作翳者,足太陽之邪也;肝風衝上作翳者,足厥陰之邪也。

故治法以針言之,則當取三經之俞,如天柱、風府、大沖、通里等穴是也。又聞有巧手妙心,能用金針於黑眼內拔去雲翳,取效最捷者,此雖聞之,而實未見其人也。又有所謂內障者,察其瞳子則本無遮隔,惟其珠色青藍,或微兼綠色,或瞳人散大,別無熱壅等證,而病目視不明,或多見黑花等證,此悉由腎氣不足,故致瞳子無光,若有所障而實無障也,治當專補腎水,氣虛者尤當兼補其氣。

白話文:

論證(共四條)

對於眼睛的疾病,雖然古代有五輪八廓和七十二種病症的說法,但我仔細觀察後,覺得這些都不夠確切,反而容易讓人困惑,不足以作為判斷的依據。依我來看,所有眼睛的疾病,不是火氣過盛就是陰液不足。只要用「虛」和「實」這兩個字來區分,就可以概括所有眼疾了。凡是眼睛紅腫疼痛,或是年輕力壯時突然發病的,或是因為體內積熱而發作的,都屬於「實證」,是火氣過盛。至於那些既沒有紅腫也沒有熱痛,只是眼睛昏花、乾澀、頭暈、視力模糊、眼無光彩,或是年紀大了、身體衰弱、房事過度,導致眼睛怕光、看不清東西、睜眼無力、眼睛痠痛等症狀,都屬於「虛證」,是陰液不足。

虛證就應該補益,實證就應該瀉火,這是基本的辨別原則。但是,實證中也可能兼有虛證,所以在紅腫疼痛時也要注意是否有陰液不足的情況;虛證中也可能兼有實證,所以在衰弱的同時也要注意是否有火氣過盛的情況。總之,虛證和實證的病理機制不同,可以通過觀察形體、氣色、脈象來診斷和區分。了解了這兩點,那麼眼疾雖然很多,也不會超出這個範圍了。

一、眼科有「風熱」的說法,現在的醫生只要看到火熱的病症,不管有沒有風,都說是風熱,大多用疏散的方法治療,卻不知道「風」的含義應該仔細區分。風本身是陽邪,但一定是外感引起的,才是真正的「風」,因為風而引起的發熱,只要風邪消退,火熱自然會消退,這種情況就應該用疏散的方法治療。如果本身沒有外感,只是因為體內火氣上炎而引起眼睛癢或痛,人們也說是風熱,因為肝屬木,肝主風,這種因為熱極而生風的情況,只要熱退了,風自然會消退,不應該用疏散的方法治療。如果是外感引起的風,一定會出現頭痛鼻塞,或有寒熱,或多涕淚,或筋骨痠痛,而且脈象會呈現緊數的狀態,才可以同時用疏散的方法治療。

如果沒有外感症狀,而是陰火上炎,那麼像防風、荊芥、升麻、白芷、細辛、川芎、薄荷、羌活之類的藥材,都不應該使用。雖然說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黃柏也能清熱,但是適合升散的就不適合用降泄的藥,適合用疏散的藥;適合降泄的就不適合用升散的藥,應該用清熱的藥。如果用藥不精確,難免會互相牽制,很多時候會使原本可以快速治好的病反而延遲,使輕微的病反而加重,耽誤治療的時間,導致眼睛產生翳障而影響視力,這都是有可能發生的。這都是因為沒有分辨陰陽升降的道理啊,這是不能不仔細觀察的。關於升陽散火的辨別方法,在第二卷中也有論述,也應該參考閱讀。

一、眼睛的疾病,應該通過觀察眼睛的顏色來辨別虛實。經典說:「黃赤色的多是熱氣,青白色的少是熱氣」。所以,治療黃赤色的眼睛疾病,應該清肝瀉火;治療青白色的眼睛疾病,應該補腎扶陽,這是不變的原則。至於眼睛發黃的症狀,更應該辨別虛實,不能認為黃色就一定是熱引起的,因為有實熱引起的黃,也有虛寒引起的黃。實熱引起的黃,像發酵釀酒一樣,是因為濕熱積聚在體內,蒸發而成,熱退了黃色自然會消退,必須用清利的方法治療。

如果是虛寒引起的黃,就像草木枯萎一樣,是因為元陽逐漸耗損,津液枯竭而造成的,這種情況沒有實證的形氣表現,也沒有煩熱的脈象,只是因為身體乾涸,所以眼睛才呈現枯黃。凡是這種情況,身體已經非常衰弱,如果不用溫補的方法,怎麼能恢復呢?千萬不能因為眼睛發黃就一概認為是熱,再用清利的方法治療,那是非常危險的。

一、翳障也應該分為虛證和實證。一般來說,外障大多是因為眼睛紅腫疼痛引起的,如果紅腫疼痛一直不好,就可能形成胬肉或瘢痕,這些都屬於實證,治療應該從內部清熱瀉火,從外部磨除翳障。至於內障,外表沒有雲翳,但是眼睛內部有矇蔽感。《本草綱目》認為翳障在黑眼珠上,遮擋了瞳孔。《龍木論》又說,腦脂下流形成翳障,是足太陽經的邪氣;肝風上衝形成翳障,是足厥陰經的邪氣。

所以,用針灸治療的話,應該取足三經的俞穴,如天柱、風府、大衝、通里等穴。還聽說有手法高明的人,可以用金針在黑眼珠內拔除雲翳,效果非常好,但我只是聽說,沒有親眼見過。還有一種內障,觀察瞳孔本身沒有遮擋,只是眼珠顏色呈現青藍色,或帶有輕微的綠色,或瞳孔散大,沒有發熱等症狀,但是眼睛視力模糊,或是眼前經常出現黑影,這些都是因為腎氣不足,導致瞳孔沒有光澤,好像被遮擋,實際上沒有遮擋。治療應該專門補腎水,如果氣虛,還應該兼補氣。

另外,還有一些因為情緒不穩定,導致肝氣上逆,或是夾帶火邪而引起眼睛矇蔽不清,好像有東西遮擋一樣,雖然眼睛外表沒有紅腫疼痛,但是眼睛會感到脹悶,或是口鼻有熱氣冒出,這些也屬於實證。氣機逆亂的,應該先疏理氣機;火氣旺盛的,應該同時清熱瀉火;如果氣機沒有太過於阻塞,火氣也沒有太過於旺盛,就應該滋養肝血。一般來說,實證多為突然發作,如果是慢慢累積形成的,大多屬於虛證,應該從這方面辨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