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景岳全書》~ 卷之十二從集·雜證謨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二從集·雜證謨 (1)

1. 論證(共六條)

口舌之病,有瘡者,有臭者,有干有渴者,有為苦為酸而諸味不同者,有重舌、木舌而舌間出血,及舌胎舌黑者。在各方書多以口病為熱證,然其中亦有似熱非熱,及勞傷無火等證,是不可盡歸於熱,所當察也。

一、口舌生瘡,固多由上焦之熱,治宜清火,然有酒色勞倦過度,脈虛而中氣不足者,又非寒涼可治,故雖久用清涼終不見效。此當察其所由,或補心脾,或滋腎水,或以理中湯,或以蜜附子之類反而治之,方可全愈。此寒熱之當辨也。

一、口苦口酸等證,在《原病式》則皆指為熱,謂肝熱則口酸,心熱則口苦,脾熱則口甘,肺熱則口辛,腎熱則口咸,或口淡者亦胃熱也。若據此說,則凡以口之五味悉屬火證,絕無虛寒之病矣,豈不謬哉。如口苦者,未必悉由心火,口淡者未必盡因胃熱。蓋凡以思慮勞倦,色欲過度者,多有口苦舌燥,飲食無味之證,此其咎不在心脾,則在肝腎,心脾虛則肝膽邪溢而為苦,肝腎虛則真陰不足而為燥。

即如口淡一證,凡大勞、大瀉、大汗、大病之後,皆能令人口淡無味,亦豈皆胃火使然耶?故凡臨此者,但察其別無火證火脈,則不宜以勞傷作內熱,而妄用寒涼,此治有不容誤也。

一、口渴、口乾大有不同,而人多不能辨。蓋渴因火燥有餘,干因津液不足,火有餘者,當以實熱論,津液不足者當以陰虛論,二者不分,反同冰炭矣。然渴雖云火,而亦有數種當辨者,如實熱之渴,火有餘也,亡陰之渴,水不足也。

故凡於大瀉之後,大汗之後,大勞之後,大病之後,新產失血之後,癰疽大潰之後,過食鹹味之後,皆能作渴,凡此數者,悉由亡陰亡液,水虧枯涸而然,本非熱證,不得誤認為火。總之渴而喜冷,脈實便結者,固火證也。其有冷飲入腹則滯沃不行,或口雖作渴而但喜熱飲,及脈弱便溏者,皆非火證。

矧復有口雖干苦而全然不欲茶湯者,此干也,非渴也,尤屬陰虛之候,若作渴治,能無誤乎?故治此之法,凡火盛於上者,宜清肺清胃;水虧於下者,宜補脾補腎;若陽虛而陰無以生,氣虛而精無以化者,使非水火併濟,則何益之有?首卷十問中有渴論,外科有作渴條,當並察其治法。

一、口臭雖由胃火,而亦有非火之異。蓋胃火之臭,其氣濁穢,亦必兼口熱口乾,及別有陽明火證者是也。若無火脈火證而臭如餿腐,或如酸肨,及胃口吞酸,飲食噯滯等證,亦猶陰濕留垢之臭,自與熱臭者不同,是必思慮不遂,及脾弱不能化食者多有之。此則一為陽證,宜清胃火,一為陰證,宜調補心脾,不得謂臭必皆熱,以致生他病也。

《醫統》曰:七情所郁,及心經熱壅,則舌腫滿不得息。心熱則舌裂而瘡。肝熱則舌木而硬。脾熱則舌澀而胎。肺熱則舌強。熱甚則舌燥如鋸。舌卷囊縮者不治,厥陰絕也。

白話文:

口舌的疾病,有長瘡的、有發出臭味的、有乾燥口渴的、有感覺味道苦、酸而各種味道不同的、有重舌、木舌以及舌頭出血的,還有舌苔發黑的。在各種醫書中,大多把口舌疾病歸為熱證,但其中也有像熱卻不是熱,以及因勞累損傷而沒有火的症狀,這類情況不能都歸為熱證,應該仔細辨別。

一、口舌生瘡,固然多數是由於上焦的火熱引起的,治療應該清火,但是也有因為縱慾、過度勞累,導致脈象虛弱、中氣不足的情況,這種情況就不能用寒涼藥物治療,所以即使長期服用清涼藥也看不到效果。這時應該仔細辨別病因,或者補益心脾,或者滋養腎水,或者使用理中湯,或者使用蜜附子之類的溫補藥物,反而可以治好。這是寒熱應該區分的方面。

一、口苦、口酸等症狀,《原病式》認為都屬於熱證,說肝熱就會口酸,心熱就會口苦,脾熱就會口甘,肺熱就會口辛,腎熱就會口鹹,或者口淡也是胃熱。如果按照這種說法,那麼所有口中的五味都屬於火證,完全沒有虛寒的病症,這不是很荒謬嗎?比如口苦,未必都是因為心火;口淡,未必都是因為胃熱。一般來說,思慮過度、勞累過度、縱慾過度的人,大多會有口苦舌燥、吃飯沒味道的症狀,這問題不在心脾,就在肝腎,心脾虛弱就會導致肝膽邪氣外溢而口苦,肝腎虛弱就會導致真陰不足而乾燥。

就像口淡這個症狀,凡是過度勞累、嚴重腹瀉、大量出汗、大病之後,都會使人口淡無味,難道都是因為胃火引起的嗎?所以遇到這種情況,只要觀察沒有其他火證、火脈,就不應該把勞累損傷當作內熱,而隨意使用寒涼藥物,這種治療方法絕對不能出錯。

一、口渴、口乾有很大不同,但很多人不能區分。口渴是因為火熱有餘導致的,口乾是因為津液不足導致的。火熱有餘應該按實熱來治療,津液不足應該按陰虛來治療。如果把這兩者混淆,就像把冰炭混淆一樣。雖然說口渴的原因是火,但也有幾種情況需要區分,比如實熱引起的口渴,是火有餘,亡陰引起的口渴,是水不足。

所以,凡是嚴重腹瀉之後、大量出汗之後、過度勞累之後、大病之後、產後失血之後、癰疽潰爛之後、過食鹹味之後,都會導致口渴,這些情況都是因為陰液虧損、體內水分枯竭引起的,並不是熱證,不能誤認為是火。總之,口渴喜歡喝冷飲,脈象洪實、大便乾燥的,確實是火證。如果喝冷飲後腹部滯脹不舒服,或者口渴卻只喜歡喝熱飲,以及脈象虛弱、大便溏稀的,都不是火證。

更何況還有口乾口苦,卻完全不想喝茶水的,這是口乾,不是口渴,更加屬於陰虛的表現,如果當作口渴來治療,能不出錯嗎?因此,治療這種情況的方法,凡是火盛於上的,應該清肺清胃;水虧於下的,應該補脾補腎;如果是陽虛而陰液無法生成,氣虛而精華無法轉化,如果不是水火並濟,又有什麼用呢?《醫學入門》卷十的“十問”中有關於口渴的論述,外科也有關於口渴的條文,應當一併參考其治療方法。

一、口臭雖然是因為胃火,但也有不是火的情況。胃火引起的口臭,氣味渾濁難聞,而且一定會伴有口熱口乾,以及其他陽明經火熱的症狀。如果沒有火脈、火證,而口臭像腐敗的食物、或者酸臭,以及胃部反酸、飲食停滯等症狀,就像陰濕積垢引起的臭味,和熱臭是不同的,這大多是因為思慮過度,以及脾胃虛弱不能消化食物引起的。這一個是陽證,應該清胃火,另一個是陰證,應該調理補養心脾,不能認為口臭一定是熱,以至於產生其他疾病。《醫統》說:七情鬱結,以及心經熱壅盛,就會導致舌頭腫脹,呼吸困難。心熱就會導致舌頭裂開而生瘡。肝熱就會導致舌頭僵硬。脾熱就會導致舌頭澀滯、舌苔厚膩。肺熱就會導致舌頭強硬。熱到極點就會導致舌頭乾燥像鋸子一樣。舌頭蜷縮、陰囊收縮的,是無法治療的,這是厥陰經氣絕的表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