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類方》~ 第六冊 (1)
第六冊 (1)
1. 第六冊
2. 泄瀉滯下總治
大黃湯,芍藥湯(俱滯下。),益黃散(見發熱),訶子湯(泄瀉),麻黃湯(傷寒。),小續命湯(中風。),漿水散(泄瀉。),姜附湯(中寒。),朮附湯(心痛。),大承氣湯(大便不通。),涼膈散(發熱。),四逆湯(泄瀉。),赤石脂丸(滯下。),消風散(頭痛。
),大柴胡湯(往來寒熱。),建中湯(傷濕。),理中湯(霍亂。),乾薑附子湯(中寒。),清涼飲子(見發熱。)
白話文:
治療泄瀉和滯下的各種方劑:
大黃湯、芍藥湯(這兩個方劑都用於治療滯下)。 益黃散(用於發熱的症狀)。 訶子湯(用於治療泄瀉)。 麻黃湯(用於治療傷寒)。 小續命湯(用於治療中風)。 漿水散(用於治療泄瀉)。 姜附湯(用於治療中寒)。 朮附湯(用於治療心痛)。 大承氣湯(用於治療大便不通)。 涼膈散(用於發熱的症狀)。 四逆湯(用於治療泄瀉)。 赤石脂丸(用於治療滯下)。 消風散(用於治療頭痛)。 大柴胡湯(用於治療時冷時熱的症狀)。 建中湯(用於治療因濕邪引起的病症)。 理中湯(用於治療霍亂)。 乾薑附子湯(用於治療中寒)。 清涼飲子(用於發熱的症狀)。
3. 泄瀉
四逆湯(厥。),桂枝湯(傷濕。),大承氣湯,小承氣湯(俱大便不通。),桃花湯,白頭翁湯(俱滯下。),梔子豉湯(虛損。)
通脈四逆湯(《金匱》),附子(大者一枚,生用),乾薑(三兩,強者四兩),甘草(炙,二兩)
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一合,去滓,分溫再服。
紫參湯(《金匱》)
紫參(半斤),甘草(三兩)
上二味,以水五升,先煮紫參,取三升,納甘草,煮取一升半,分溫三服。
黃芩湯(《金匱》)
黃芩,人參,乾薑(各三兩),桂枝(一兩),大棗(十二枚),半夏(半升)
上六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。除濕湯(見中濕。)
術己丸(《和劑》),治脾胃不足,濕熱乘之,泄瀉不止,米穀不化。
黃連(去須),吳茱萸(去梗,炒),白芍藥(各五兩)
上為末,麵糊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空心米飲下。
胃苓湯(一名對金飲子),治脾濕太過,泄瀉不止。
平胃散,五苓散(各等分)
上銼,水煎服。極效。
朮附湯(見心痛。)
升陽除濕湯(東垣),治脾胃虛弱,不思飲食,濁瀉無度,小便黃,四肢困弱。自下而上,引而去之。
蒼朮(一錢),柴胡,羌活,防風,神麯,澤瀉,豬苓(各半錢),陳皮,大麥糵,炙甘草(各三分),升麻(五分)
水二盞,煎一盞,去滓,空心服。如胃寒腸鳴,加益智、半夏各五分,薑、棗同煎。非腸鳴不用。
人參升胃湯,治一日大便三四次,溏而不多,有時泄瀉,腹鳴,小便黃。
黃耆(二錢),人參,陳皮,炙甘草(各一錢),升麻(七分),柴胡,當歸身,益智(各五分),紅花(少許)
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滓,稍熱,食前服。
升陽除濕防風湯(下血。)
對金飲子
平胃散(五錢),五苓散(二錢半),草豆蔻(麵裹煨熟,半兩)
上相和,作四服,水一盞半,生薑參片,棗二枚,煎至一盞,去滓,食前溫服。
當歸散,治腸胃寒濕濡瀉,腹內㽲刺疼痛。
當歸(切,焙),乾薑(炮),肉豆蔻(去殼,炮),木香(各半兩),訶藜勒(炮,去核),黃連(去須,炒。各七錢半)
上為細末,每服三錢,用甘草、生薑各一分,黑豆一合,並半生半炒,水四盞,煎取二盞,作二次,空心,日午調服。
水煮木香膏(見滯下。)
益元散,治身熱泄瀉,小便不利。(見傷暑。)
參萸丸(丹溪),治濕熱滯氣者,濕熱甚者用為向道,上可治吞酸,下可治自利。
六一散(七兩,即益元散),吳茱萸(二兩,煮過),一方,去吳茱萸,加乾薑一兩,名溫六丸。
上取細末,粥丸。
堅中丸,治脾胃受濕,滑泄注下。
黃連(去須),黃柏,赤茯苓,澤瀉,白朮(各一兩),陳皮,肉豆蔻,人參,白芍藥,官桂,半夏曲(各半兩)
白話文:
腹瀉
治療方向:
- 四逆湯:適用於四肢冰冷、虛脫的狀況。
- 桂枝湯:適用於感受風寒濕邪引起的腹瀉。
- 大承氣湯、小承氣湯:適用於大便不通暢的腹瀉。
- 桃花湯、白頭翁湯:適用於痢疾、裡急後重的腹瀉。
- 梔子豉湯:適用於體虛、身體虧損引起的腹瀉。
通脈四逆湯:
- 配方:生附子(大顆的一枚)、乾薑(三兩,體質強壯者用四兩)、炙甘草(二兩)。
- 煎服法:將以上藥材加三升水煎煮,取出一升一合藥汁,去除藥渣,分兩次溫服。
紫參湯:
- 配方:紫參(半斤)、甘草(三兩)。
- 煎服法:先將紫參加五升水煎煮,取三升藥汁,再加入甘草,繼續煎煮至一升半,分三次溫服。
黃芩湯:
- 配方:黃芩、人參、乾薑(各三兩)、桂枝(一兩)、大棗(十二枚)、半夏(半升)。
- 煎服法:將以上藥材加七升水煎煮,取三升藥汁,分三次溫服。
- 註:另有除濕湯,見“中濕”篇。
術己丸:
- 主治:脾胃虛弱,濕熱侵襲,導致腹瀉不止,食物不消化。
- 配方:黃連(去除鬚根)、吳茱萸(去除梗,炒過)、白芍藥(各五兩)。
- 製法: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麵糊製成丸子,如梧桐子大小。
- 服法:每次服用三十丸,空腹時用米湯送服。
胃苓湯(又名對金飲子):
- 主治:脾濕過重,導致腹瀉不止。
- 配方:平胃散、五苓散(等量)。
- 服法:將以上藥材切碎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效果顯著。
- 註:另有朮附湯,見“心痛”篇。
升陽除濕湯:
- 主治:脾胃虛弱,食慾不振,腹瀉不止,小便黃,四肢無力。此方能由下而上,將濕邪排出。
- 配方:蒼朮(一錢)、柴胡、羌活、防風、神麯、澤瀉、豬苓(各半錢)、陳皮、大麥芽、炙甘草(各三分)、升麻(五分)。
- 煎服法:將以上藥材加兩盞水煎煮,取一盞藥汁,去除藥渣,空腹服用。若有胃寒、腸鳴,可加益智仁、半夏各五分,與生薑、大棗一同煎煮。無腸鳴則不需加。
人參升胃湯:
- 主治:一天大便三四次,稀溏但不算多,有時腹瀉,腹鳴,小便黃。
- 配方:黃耆(二錢)、人參、陳皮、炙甘草(各一錢)、升麻(七分)、柴胡、當歸身、益智仁(各五分)、紅花(少許)。
- 煎服法:將以上藥材加兩盞水煎煮,取一盞藥汁,去除藥渣,稍溫熱後於飯前服用。
- 註:另有升陽除濕防風湯,見“下血”篇。
對金飲子:
- 配方:平胃散(五錢)、五苓散(二錢半)、草豆蔻(麵裹煨熟,半兩)。
- 服法:將以上藥材混合,分成四次服用。每次取一份,加一盞半水,生薑數片,紅棗兩顆,煎煮至一盞藥汁,去除藥渣,飯前溫服。
當歸散:
- 主治:腸胃寒濕引起的腹瀉,伴有腹部疼痛。
- 配方:當歸(切片,烘烤)、乾薑(炮製)、肉豆蔻(去殼,炮製)、木香(各半兩)、訶子(炮製,去核)、黃連(去除鬚根,炒過,各七錢半)。
- 服法: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甘草、生薑各一分,黑豆一合(一半生用,一半炒過),加四盞水煎煮,取二盞藥汁,分兩次空腹和中午調服。
- 註:另有水煮木香膏,見“滯下”篇。
益元散:
- 主治:身熱腹瀉,小便不利。
- 註:見“傷暑”篇。
參萸丸(丹溪方):
- 主治:濕熱阻滯引起的腹瀉。濕熱較重者,可引導濕熱向下排出。此方向上可治療吞酸,向下可治療腹瀉。
- 配方:六一散(七兩,即益元散)、吳茱萸(二兩,煮過)。
- 另一種配方:去除吳茱萸,加入乾薑一兩,名為溫六丸。
- 製法: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粥做成丸子。
堅中丸:
- 主治:脾胃受濕,腹瀉不止。
- 配方:黃連(去除鬚根)、黃柏、赤茯苓、澤瀉、白朮(各一兩)、陳皮、肉豆蔻、人參、白芍藥、官桂、半夏曲(各半兩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