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類方》~ 第五冊 (71)
第五冊 (71)
1. 黃疸
上為細末,醋糊丸,如桐子大。面黑筋骨露氣實者,米飲下五六十丸;麵肥白與氣虛羸弱者,白朮湯下三四十丸。忌一切生冷、油膩、雞、鵝、羊、鴨、生硬並糍粽難化之物。服過七日後,便覺手掌心涼,口唇內有紅暈起,調理半月愈。
暖中丸,治黃胖,殺肝邪,舒脾氣。虛者不宜用。
陳皮,蒼朮,厚朴(制),三菱,白朮,青皮(各五錢),香附(一斤),甘草(二兩),針砂(十兩,炒紅醋淬)
上為末,醋糊丸。空心鹽、薑湯下五十丸,晚食前酒下亦可。忌狗肉。
棗礬丸(《寶鑑》),治食勞黃,目黃、身黃。
皂礬(不拘多少,置砂鍋內炒通赤,用米醋點之,燒用木炭)
上為末,棗肉丸。每服二三十丸,食後薑湯下。一方用白礬。
又方。(《必用》)
皂礬(五兩,煅),棗肉(二兩),蒸粉(三兩)
上為末,生薑汁丸。每服二三十丸,一日二次,米飲下,食前。
膽礬丸(《本事》),治男婦食勞食氣,面黃虛腫,痃癖氣塊。
膽礬(無石者,三錢),黃蠟(二兩),青州大棗(五十枚)
上以砂鍋或石器內用頭醋三升,先下膽礬共棗子,慢火熬半日,取出棗子去核,次下蠟,再慢火熬一二時辰如膏,入好蠟茶二兩,同和為丸,桐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茶清下,日三服,食後。如久年腸風痔疾,陳米飲下,日三服,一月見效。
青龍散(《宣明》),治風氣傳化,腹內瘀結而目黃,風氣不得泄,為熱中,煩渴引飲。地
黃,仙靈脾,防風(各二錢半),荊芥穗(一兩),何首烏(去黑皮,米泔浸一宿,竹刀切,二錢半)
上為末,每日三服,食後沸湯調下一錢。
白話文:
[黃疸]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醋調成糊狀,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對於面色發黑、筋骨顯露、體格壯實的人,用米湯送服五六十丸;對於面色白胖、氣虛體弱的人,用白朮湯送服三四十丸。服用期間,禁食一切生冷、油膩食物,以及雞、鵝、羊、鴨等肉類,還有不易消化的食物如糯米粽子等。服藥七天後,會感覺手掌心發涼,嘴唇內側出現紅暈,調理半個月左右即可痊癒。
[暖中丸],主治黃胖病,能殺滅肝臟的邪氣,疏理脾胃的氣機。體質虛弱的人不宜使用。
藥材包括:陳皮、蒼朮、厚朴(製過)、三棱、白朮、青皮(各五錢)、香附(一斤)、甘草(二兩)、針砂(十兩,炒紅醋淬過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末,用醋調成糊狀,製成藥丸。空腹時用鹽、薑湯送服五十丸,晚餐前用酒送服也可以。忌食狗肉。
[棗礬丸](出自《寶鑑》),主治因飲食勞累引起的黃疸,症狀包括眼睛發黃、身體發黃。
藥材包括:皂礬(用量不限,放在砂鍋中炒至通紅,再用米醋點一下,用木炭燒製)。
將皂礬研磨成末,用棗肉製成藥丸。每次服用二三十丸,飯後用薑湯送服。另一個配方使用白礬。
另一個配方(出自《必用》)
藥材包括:皂礬(五兩,煅燒過)、棗肉(二兩)、蒸熟的米粉(三兩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末,用生薑汁製成藥丸。每次服用二三十丸,每天兩次,飯前用米湯送服。
[膽礬丸](出自《本事》),主治男女因飲食勞累、氣虛引起的黃疸,症狀包括面色發黃、虛腫、脅肋部有痞塊。
藥材包括:膽礬(沒有石塊的,三錢)、黃蠟(二兩)、青州大棗(五十枚)。
將以上藥材放入砂鍋或石器中,加入三升頭醋,先放入膽礬和棗子,用小火熬製半天,取出棗子去核,再放入黃蠟,繼續用小火熬製一兩個時辰,使其如膏狀,加入好的蠟茶二兩,一起混合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用茶水送服,每日三次,飯後服用。如果患有多年腸風痔疾,用陳米湯送服,每日三次,一個月可見療效。
[青龍散](出自《宣明》),主治因風氣傳變導致腹內瘀血結塊,引起眼睛發黃,風邪鬱結無法散發,導致體內產生熱邪,出現煩躁口渴、想喝水等症狀。
藥材包括:地黃、仙靈脾、防風(各二錢半)、荊芥穗(一兩)、何首烏(去除黑皮,用米泔水浸泡一晚,用竹刀切片,二錢半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末,每日服用三次,飯後用沸水沖調一錢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