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類方》~ 第三冊 (27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三冊 (27)

1. 下血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一盞,煎七分,去滓,食前服。

豬臟丸,治痔瘻下血。

豬臟(一條,洗淨控干),槐花(炒,為末,填入臟內,兩頭扎定,石器內米醋煮爛)

上搗和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食前當歸酒下。

鯽魚方,治腸風血痔,及下痢膿血,積年瀉血,面色萎黃。

大活鯽魚(一尾,不去鱗肚,下穿孔,去其腸穢,入白礬),白礬(一塊,如金橘大)

上用敗棕皮重包,外用厚紙裹,先煨令香熟,去紙,於熨斗內燒,帶生存性,為細末。每服一錢,空心溫米飲調下。一方,瓦瓶內蓋定,炭火燒為灰,軟飯和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食前粥飲下。

勝金丸(一名百藥散),治腸風下血,溺血不止,及臟毒或便血。

百藥煎(三兩,一兩生用,一兩炒焦,一兩燒存性)

上為細末,軟飯和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空心米飲下。一方,為細末,米湯調二錢服。

四季側柏散,治腸風臟毒,下血不止。

側柏葉(燒存性,春採東,夏採南,秋採西,冬採北)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糯米飲調下。一方,用葉一斤,洗炙為末,每服二錢,食前枳殼湯調下。

腸風黑散,治臟毒下血。

荊芥(燒),枳殼(炒。各二兩),亂髮,槐花,槐角,蝟皮(炙),甘草(炙,各一兩半。)

上同入瓷瓶內,泥固濟,燒存三分性,出火氣,同枳殼炙木饅頭為末,每服二錢,食前溫酒調服,水煎亦可。

黃連散,治腸風下血,疼痛不止。

黃連,貫眾,雞冠花,烏梅肉,大黃(各一兩),甘草(炙,三分)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不拘時,米湯調下。

椿皮丸,治痔漏下血疼痛。

東行椿根白皮

上為細末,醋糊和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七十丸,空心用米湯送下。

卷柏丸,治臟毒。

卷柏(生石上,高四五寸,根黃如絲,莖細,上有黃點子,取枝焙乾用),黃耆(各等分)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空心米飲調服。

治腸風臟毒方

山裡果(曬乾)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空心米飲調下。

白話文:

下血

將藥材稍微嚼碎,每次服用五錢,加水一碗,煎煮至剩七分,去除藥渣,飯前服用。

豬臟丸,治療痔瘡引起的出血。

取豬大腸一條,洗淨並瀝乾水分,將炒過的槐花研磨成粉,填入豬大腸中,兩端用線扎緊,放入石器中用米醋煮爛。

將煮爛的豬大腸和槐花搗成泥,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飯前用當歸酒送服。

鯽魚方,治療腸風血痔,以及長期痢疾膿血、長期腹瀉出血、面色萎黃等症狀。

取一尾活的大鯽魚,不要去除魚鱗和內臟,在魚腹部穿孔,取出內臟和污物,放入明礬,明礬的量如金橘大小。

用破舊的棕櫚皮將鯽魚包好,外面再用厚紙包裹,先用小火煨烤至香熟,去除紙張,再用熨斗燒烤,使藥材帶有燒過的性質,研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一錢,空腹用溫熱的米湯調服。另一種做法是,將鯽魚放入瓦罐中密封,用炭火燒成灰,然後用軟飯混合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飯前用粥或米湯送服。

勝金丸(又名百藥散),治療腸風出血、小便出血不止,以及內臟毒素或大便出血。

將百藥煎三兩,其中一兩生用,一兩炒焦,一兩燒至保留藥性。
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軟飯混合做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空腹用米湯送服。另一種做法是,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米湯調服二錢。

四季側柏散,治療腸風內臟毒素,出血不止。

將側柏葉燒至保留藥性,春季採東面的,夏季採南面的,秋季採西面的,冬季採北面的。
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糯米湯調服。另一種做法是,用側柏葉一斤,洗淨炙烤後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飯前用枳殼湯調服。

腸風黑散,治療內臟毒素出血。

將荊芥燒過,枳殼炒過,各二兩;亂髮、槐花、槐角、蝟皮炙過,甘草炙過,各一兩半。

將以上藥材一同放入瓷瓶中,用泥封固,燒至保留三分藥性,去除火氣,與炙過的枳殼和木饅頭一同研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飯前用溫酒調服,用水煎服也可以。

黃連散,治療腸風出血,疼痛不止。

黃連、貫眾、雞冠花、烏梅肉、大黃各一兩,甘草炙過,三分。
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不拘時間,用米湯調服。

椿皮丸,治療痔瘡出血疼痛。

取東行的椿樹根的白皮。
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醋糊混合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七十丸,空腹用米湯送服。

卷柏丸,治療內臟毒素。

取生長在石頭上的卷柏,高約四五寸,根部呈黃色絲狀,莖細,上面有黃色點子,取其枝條烘乾使用;黃耆,用量與卷柏相等。
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空腹用米湯調服。

治療腸風內臟毒素的藥方:

將山裡果曬乾。
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空腹用米湯調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