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顧松園醫鏡》~ 卷六·射集 (1)
卷六·射集 (1)
1. 舉例
一,一婦時多暴怒,以致經水復止。入秋以來,漸覺氣逆上厥,如畏舟舡之狀,動輒暈去,久久臥於床中,時若天翻地覆,不能強起,百般醫治不效。因用人參三、五分,略寧片刻,最後服至五錢,一劑,病轉凶危,大熱引飲,腦間如刀劈,食少溺多,已治棺木,無他望矣。嘉言診之,許以可救。
蓋怒甚則血鬱於上,而氣不返於下者,名曰厥巔疾。厥者逆也,巔者高也,氣與血俱逆於高巔,故動輒眩暈也。又以上盛下虛者,過在足少陽膽經。膽之穴,皆絡於腦,鬱怒之火,上攻於腦,得補而熾,其痛如劈,因為厥巔之疾也。風火相煽,故振搖而熱蒸;木土相凌,故艱食而多瀉也。
於是會《內經》鐵落鎮墜之意,以代赭石、龍膽草、蘆薈、黃連之屬,降其上逆之氣;以三七、丹皮、赤芍之屬,行其上郁之血;以龍骨、牡蠣、五味之屬,斂其浮游之神。最要在每劑藥中,生入豬膽汁二枚;蓋以少陽熱熾,膽汁必干,亟以同類之物濟之。藥一入口,便覺神返其舍忘,其口苦,連進十數劑,服豬膽二十餘枚,熱退身涼,飲食有加,便瀉自止,始能起床,行動數武。然尚覺身輕如葉,不能久支。
恐藥味太苦,不宜多服,減去豬膽、龍薈,加入當歸一錢,人參三分,薑、棗為引,平調數日痊愈。
二,一人頭暈惡寒,形體倦怠,得食少愈,勞而益甚。立齋曰:此脾肺虛弱,用補中益氣,加蔓荊子而愈。
三,一人臍下有熱氣上衝,甚則有時眩暈,此腎虛不能納氣歸元也。余以人參〔二錢。〕熟地〔一兩。〕砂仁〔二錢。〕服之而愈。
四,一人因房勞過度,氣短頭暈吐痰。服辛香之劑,痰甚遺尿。兩尺脈浮大,按之如無。立齋曰:此腎虛不能納氣歸元,而為頭暈;不能攝水,而為痰涎,香燥致甚耳。用八味丸料,三劑而愈。
白話文:
[舉例]
一, 有位婦人時常容易暴怒,導致月經停止。入秋以來,漸漸感到氣往上衝,像是害怕坐船一樣,動不動就暈倒,長期臥床,有時覺得天翻地覆,無法起身,嘗試各種治療都無效。吃少量人參,會稍微好轉片刻,最後吃到五錢的人參,病情反而更加危險,變得發高燒、喝大量的水、頭痛欲裂,食量減少、小便增多,已經準備棺材,沒有其他希望了。後來請來嘉言診斷,他認為可以救治。
因為過度憤怒會使血氣鬱積在上方,而氣無法回到下方,這種情況稱為「厥巔疾」。厥的意思是氣逆,巔的意思是頭頂,氣與血都逆行到頭頂,所以容易眩暈。這種上盛下虛的情況,問題出在足少陽膽經。膽經的穴位與腦部相連,鬱怒的火氣上攻到腦部,得到補養反而更旺盛,痛得像刀劈一樣,因此是屬於厥巔之疾。風與火互相助長,所以身體搖晃、發熱;木氣與土氣互相欺凌,所以食慾不振、容易腹瀉。
於是嘉言借鑒《內經》中利用鐵落鎮壓的原理,使用代赭石、龍膽草、蘆薈、黃連等藥材,來平息上逆的氣;用三七、丹皮、赤芍等藥材,來疏通行上鬱的血;用龍骨、牡蠣、五味子等藥材,來收斂浮動的神。最重要的是每帖藥都加入生豬膽汁兩枚;因為少陽經熱氣旺盛,膽汁必定乾枯,因此用同類物質來補充。藥一入口,就覺得神志清醒,口中的苦味也消失了。連續服用了十幾帖藥,也吃了二十幾枚豬膽,熱退了,身體也涼了,飲食也增加了,腹瀉也停止了,終於可以下床走路,走幾步路了。但仍覺得身體輕飄飄的,無法久站。
考慮到藥味太苦,不適合多服,便減去了豬膽、龍薈,加入了當歸一錢、人參三分,用薑、棗引導藥性,調養幾天就痊癒了。
二, 有個人頭暈怕冷,身體疲倦,吃點東西會稍微好轉,勞累後會更加嚴重。立齋認為這是脾肺虛弱,用補中益氣湯,加上蔓荊子就痊癒了。
三, 有個人肚臍下方有股熱氣向上衝,嚴重時會感到眩暈,這是腎虛,無法使氣回歸丹田。我用人參二錢、熟地一兩、砂仁二錢,服用後就痊癒了。
四, 有個人因為房事過度,感到氣短、頭暈、吐痰。服用辛辣香燥的藥,反而使痰更多、還會遺尿。兩手寸關尺的尺部脈象浮大,按下去卻好像沒有。立齋認為這是腎虛,無法使氣回歸丹田,所以會頭暈;腎氣不足無法控制水液,所以會產生痰液,辛辣香燥的藥物反而加重了病情。用八味丸的藥材,服用三帖就痊癒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