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靖遠

《顧松園醫鏡》~ 卷六·射集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·射集 (1)

1. 舉例

一,一婦患瘧,寒少熱甚,頭痛微汗,不嗜飲食,脈洪數而實。仲淳用大劑竹葉石膏湯加葛根、〔柴胡為少陽主藥,應加入。〕扁豆、茯苓、橘紅、牛膝,三劑不應。忽一日,凡寒熱者再,昏迷不省人事,熱甚危急,疑為虛弱,因去石膏等劑,加人參二錢,乃猶豫未決。進而復診其脈,洪數如初。

急去人參,仍用前方,加石膏至二兩,更加首烏五錢,日進二劑,瘧遂止。

二,一人苦瘧疾,欲求速止。仲淳定三方,作五劑,一日夜飲盡,次早瘧止。先二劑清暑,用大劑竹葉石膏湯,少加桂枝,以其渴而多汗也。次二劑健脾祛積滯,用白朮、茯苓、扁豆、豆蔻、橘紅、楂肉、麥冬、烏梅。最後一劑,用人參一兩,姜皮一兩,水煎露一宿,五更溫服。

三,一人患瘧仲淳之門人。用白虎湯加人參一兩。一庸士云:豈有用參至兩數者乎?改用清脾飲,二十餘劑而瘧不止。體尪弱。仲淳至,笑曰:此虛甚,非參不可,吾徒不謬也。用白虎湯加參、耆各一兩,乾葛、陳皮各二錢,二劑而愈。

四,一人食牛肉,覺不快,後遂發瘧,飲食漸減,至食不下咽,已而,水飲亦不下。白湯過喉,嘔出碧色,藥俱不受,小便滴如赤茶、大便閉,諸醫束手。仲淳令仰臥,手按心下偏右,大叫。遂用礬紅和平胃散作末,棗肉為丸,白湯下三錢,至喉輒不嘔,水道漸通。次日下黑物數塊,硬如鐵丸,其病如失。

再以人參、麥冬各五錢,白芍、橘紅各三錢,煎服,四日起。

五,一人患瘧後失音、寒熱愈甚,急告仲淳。仲淳曰:病人陰虛而有熱者,雖嘔吐忌用半夏、生薑,誤投則損人津液,令人聲啞,此必瘧時不遇明眼人,妄投半夏之故也。用貝母、茯苓、甘草、麥冬、知母、鱉甲數劑而愈。

白話文:

[舉例]

一、一位婦人患上瘧疾,發冷的症狀輕微,發熱卻很嚴重,頭痛且稍微出汗,不想吃東西,脈象洪大、快速且有力。張仲淳用大量的竹葉石膏湯,加上葛根、〔柴胡是治療少陽病的主藥,應該加入〕、扁豆、茯苓、橘紅、牛膝,但吃了三劑藥都沒有效果。忽然有一天,她反覆發冷發熱,昏迷不醒,發熱的情況非常危急,有人懷疑是身體虛弱,因此想去掉石膏等藥,加入人參二錢,但還是猶豫不決。張仲淳再次診察她的脈象,發現仍然洪大快速。

他趕緊去掉人參,仍使用原來的藥方,但將石膏的用量增加到二兩,又加上首烏五錢,一天吃兩劑藥,瘧疾就停止了。

二、有個人患瘧疾,希望病能快點好。張仲淳擬定了三種藥方,製作成五劑藥,讓他在一天一夜之內喝完,隔天早上瘧疾就好了。先喝兩劑清暑的藥,用大量的竹葉石膏湯,稍微加一點桂枝,因為他口渴又多汗。接著喝兩劑健脾、消除積滯的藥,用白朮、茯苓、扁豆、豆蔻、橘紅、山楂肉、麥冬、烏梅。最後一劑,用人參一兩、生薑皮一兩,用水煎好後放置一夜,五更時溫服。

三、有個患瘧疾的人是張仲淳的門生。他用了白虎湯,並加入人參一兩。有個庸醫說:「哪有人用人參用到一兩的呢?」就改用清脾飲,吃了二十多劑藥,瘧疾還是沒好,身體變得更加虛弱。張仲淳來了,笑著說:「這是虛弱得很嚴重,不用人參不行,我的徒弟沒錯。」於是用白虎湯,加入人參、黃耆各一兩,乾葛、陳皮各二錢,吃了兩劑藥就好了。

四、有個人吃了牛肉,覺得不舒服,之後就發了瘧疾,食慾逐漸減少,到後來吃不下東西,接著連水都喝不下。白開水一過喉嚨就吐出綠色的液體,吃什麼藥都沒用,小便像紅茶一樣滴滴答答,大便不通,所有醫生都沒辦法。張仲淳讓他躺下,用手按壓他心臟下方偏右的地方,他大叫一聲。於是使用明礬、紅土和調和脾胃的藥粉,做成藥丸,用棗肉包裹,用白開水送服三錢,藥一下喉嚨就不吐了,大小便也逐漸通暢。第二天,他排出好幾塊像鐵丸一樣黑色的東西,病就好了。

接著再用人參、麥冬各五錢,白芍、橘紅各三錢煎服,四天後病就好了。

五、有個人患瘧疾後失聲,而且發冷發熱的症狀更加嚴重,趕緊告訴張仲淳。張仲淳說:「病人陰虛有熱,雖然會嘔吐,也要忌用半夏、生薑,誤用會損傷津液,導致失聲,這一定是患瘧疾時沒遇到高明的醫生,亂用了半夏的緣故。」於是用了貝母、茯苓、甘草、麥冬、知母、鱉甲等藥,吃幾劑就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