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宗海

《醫學見能》~ 卷二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7)

1. 蟲蠱

[總訣]蟲因風濕變而生,仲景分經屬厥陰。千古醫師工殺毒,只原來歷未分明。

吐蟲蟲痛,或見舌起白花者,腎風木所生也。宜仲景烏梅丸。

當歸(三錢),黨參(二錢),花椒(二錢),黃柏(二錢),烏梅(三錢),乾薑(二錢),附子(二錢),細辛(二錢),黃連(三錢),桂枝(二錢)

歌曰:吐蟲蟲痛用烏梅,桂柏椒姜辛附推。

歸尾黃連參合用,專平風木救蟲災。

口咽生蟲,以及二陰生蟲者,古名狐惑病也。宜新制化蟲丹。

花椒(二錢),雄黃(二錢),枯礬(一錢),鉛粉(一錢),烏梅(一錢),黃連(二錢),甘草(五分)

歌曰:咽蝕蟲生古有方,症名狐惑用椒黃。

枯礬鉛粉烏梅肉,甘草黃連仔細商。

(伯未按:婦人陰內癢,用蛇床子煎湯洗,拭乾,內摻桃仁、雄黃末。)

誤中蟲毒,食白礬而反甜者,邪變入臟氣也。宜經驗吐利湯。

升麻(三錢),鬱金(三錢)

歌曰:食礬甜是蠱為殃,解毒當知吐利方。

藥用升麻能上達,鬱金加入即安康。

白話文:

總訣

蟲病是因為風濕等原因變異而產生的,張仲景認為這屬於厥陰經的病症。歷代醫師都擅長用藥殺蟲解毒,只是病因的來龍去脈一直沒有完全搞清楚。

吐蟲蟲痛

如果病人出現吐出蟲子、肚子痛,或者舌頭上長出白色斑點的情況,這通常是腎臟的風邪和肝木引起的。應該使用張仲景的烏梅丸來治療。

藥方組成:當歸(三錢),黨參(二錢),花椒(二錢),黃柏(二錢),烏梅(三錢),乾薑(二錢),附子(二錢),細辛(二錢),黃連(三錢),桂枝(二錢)。

歌訣說:吐蟲子、肚子痛要用烏梅丸,其中桂枝、黃柏、花椒、乾薑、細辛、附子都要用到。再配上當歸尾、黃連和黨參一起服用,專門用來平息風邪和肝木,解除蟲害。

口咽生蟲及二陰生蟲

口咽部或大小便排泄處長蟲的情況,古時候稱為狐惑病。應該使用新調製的化蟲丹來治療。

藥方組成:花椒(二錢),雄黃(二錢),枯礬(一錢),鉛粉(一錢),烏梅(一錢),黃連(二錢),甘草(五分)。

歌訣說:咽喉潰爛長蟲,古時候有藥方可以治療,這種病症名叫狐惑病,要用花椒、雄黃。再配合枯礬、鉛粉、烏梅肉,以及甘草、黃連,仔細斟酌使用。

(編者按:婦女陰道內瘙癢,可以用蛇床子煎湯清洗,擦乾後,在陰道內撒上桃仁和雄黃粉。)

誤中蟲毒

如果誤食了帶有蟲毒的東西,吃白礬反而覺得是甜味,這表示邪氣已經深入臟腑。應該用經驗方吐利湯來治療。

藥方組成:升麻(三錢),鬱金(三錢)。

歌訣說:吃白礬覺得甜,這是中了蟲毒的徵兆,要懂得用吐瀉的方法來解毒。藥方用升麻,能使藥力往上走,再加入鬱金,就能痊癒。

2. 鬼祟

[總訣]脈無定準面無常,夜睡流涎鬼祟傷。喻氏移精變氣說,鑿開荒徑指津梁。

乍醒乍昏,寒熱面色無定者,鬼怪附人身也。宜移精變氣散。

虎骨(三錢),牡蠣(三錢),犀角(二錢),天麻(三錢),黃耆(三錢),桂尖(三錢),龍骨(三錢),羚羊角(三錢),麝香(三分),鹿角(三錢),人參(三錢),茯神(三錢)

歌曰:醒昏不定色無常,鬼魅憑時虎骨良。

龍牡犀羚同麝鹿,大麻耆桂茯參嘗。

顛狂如見鬼,以及潮熱譫語者,神魂被火亂也。宜加減龍薈丸。

黃連(五分),木香(六分),麝香(五釐),梔子(一錢五分),黃柏(二錢),酒軍(三錢),生地(四錢),杏仁(三錢),厚朴(八分),甘草(八分),黃芩(一錢五分),丹皮(一錢五分)

歌曰:顛狂見鬼擾神魂,膽薈梔連黃柏根。

杏樸地芩軍共草,香丹麝木治狂言。

(伯未按:蜀刻本此條闕。)

(伯未按:捲一捲二皆屬外感內傷雜病,先由形體,漸及內臟,從表入里,層次井然。至於辨症簡要,用藥平正,在繁複之病例中,能作出提綱挈領功夫,極不容易。治病雖不如此簡捷,然略知大法,不致藥石亂投。若拘執不變,則又不免貽誤病機。故一方面當知靈活運用,另方面當求合理診斷,避免自療為是。)

白話文:

總訣:

脈象沒有固定的規律,臉色也變化不定,晚上睡覺流口水,這都是被鬼怪邪祟所傷。喻氏提出的「移精變氣」的說法,就像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,為我們指明了方向。

詳細說明:

如果一個人時而清醒時而昏迷,忽冷忽熱,臉色變化不定,這就是鬼怪附身。應該使用「移精變氣散」來治療。

移精變氣散的藥方:

虎骨(三錢)、牡蠣(三錢)、犀角(二錢)、天麻(三錢)、黃耆(三錢)、桂尖(三錢)、龍骨(三錢)、羚羊角(三錢)、麝香(三分)、鹿角(三錢)、人參(三錢)、茯神(三錢)

歌訣:

醒時昏迷臉色變,鬼怪附身虎骨效。

龍牡犀羚和麝鹿,再加天麻耆桂茯參用。

如果一個人精神錯亂,像見到鬼一樣,或者出現潮熱、胡言亂語的情況,這是因為神魂被體內的火邪擾亂。應該使用「加減龍薈丸」來治療。

加減龍薈丸的藥方:

黃連(五分)、木香(六分)、麝香(五釐)、梔子(一錢五分)、黃柏(二錢)、酒大黃(三錢)、生地(四錢)、杏仁(三錢)、厚朴(八分)、甘草(八分)、黃芩(一錢五分)、丹皮(一錢五分)

歌訣:

精神錯亂似見鬼,膽薈梔連黃柏根。

杏樸生地黃芩大黃和甘草,香丹麝木治胡言。

(伯未的按語:)

蜀地刻本這個條目缺失。

(伯未的按語:)

第一卷和第二卷都是關於外感內傷等雜病的,它們的論述順序是先從身體的表象開始,再深入到內臟,從外到內,層次分明。在辨別病症上簡潔扼要,用藥也平穩妥當。能在如此複雜的病情中,提綱挈領,確實很不容易。雖然治療疾病不能如此簡單,但如果能略知其大要,就不會隨意亂用藥物。但如果固執己見,不懂得變通,也可能會耽誤病情。因此,一方面要懂得靈活運用,另一方面也要尋求合理的診斷,避免自己隨便用藥才是正確的做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