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宗海

《醫學見能》~ 卷二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2)

1. 心神

部合棗仁苓味芍,竹參貝滑地煎濃。

2. 斑黃

[總訣]陽明病氣陷脾鄉,挾濕因而外發黃,若但火邪傷血分,赤斑累累亢於陽。

發斑紅紫,身熱口中乾渴者,陽明經血熱也。宜加減三黃湯。

花粉(三錢),犀角(一錢),黃芩(三錢),黃柏(二錢),炒梔(三錢),蟬蛻(七個),銀花(三錢),白芍(三錢),枳殼(二錢),杏仁(一錢),歸尾(三錢),石膏(三錢)

歌曰:發斑紅紫口中乾,梔柏蟬芩歸芍餐。

膏杏銀花同枳殼,蔞根犀角一方攢。

發黃明亮,兼見口渴溺赤者,脾經之濕熱也。宜茵陳梔子湯。

炒梔(三錢),黃柏(二錢),茵陳(五錢),甘草(一錢)

歌曰:發黃口渴尿兼紅,梔柏茵陳甘草同。

四藥總能除濕熱,不煩加減奏奇功。

(伯未按:服藥外,以赤豆時煮食亦佳。)

發黃黑暗,兼見口和不渴者,脾經之寒濕也。宜茵陳五苓散。

桂枝(三錢),白朮(三錢),雲苓(三錢),豬苓(三錢),澤瀉(三錢),茵陳(三錢)

歌曰:發黃黑暗口津多,桂術茵陳澤瀉科。

再入二苓同煮服,病因寒濕即調和。

白話文:

[總論]

陽明經的病邪導致氣機下陷,影響到脾臟,同時又夾雜濕氣,因此向外顯現為黃疸。如果單純是火熱邪氣傷及血液,就會出現紅紫色的斑點,並且病情呈現亢奮的狀態。

如果出現紅紫色的斑點,並且身體發熱、口渴,這是陽明經的血分有熱。應該使用加減三黃湯來治療。

[加減三黃湯]

配方包含:花粉(三錢)、犀角(一錢)、黃芩(三錢)、黃柏(二錢)、炒梔子(三錢)、蟬蛻(七個)、銀花(三錢)、白芍(三錢)、枳殼(二錢)、杏仁(一錢)、當歸尾(三錢)、石膏(三錢)。

歌訣說:出現紅紫斑點且口渴,用梔子、黃柏、蟬蛻、黃芩、當歸、白芍來調理。

加上石膏、杏仁、銀花、枳殼,以及蔞根(花粉)和犀角,這就是治療的方子。

[發黃明亮]

如果黃疸顏色明亮,並且口渴、小便發紅,這是脾經有濕熱。應該使用茵陳梔子湯來治療。

[茵陳梔子湯]

配方包含:炒梔子(三錢)、黃柏(二錢)、茵陳(五錢)、甘草(一錢)。

歌訣說:黃疸、口渴、小便發紅,用梔子、黃柏、茵陳、甘草。

這四味藥能去除濕熱,不用再加減,就能發揮奇效。

(伯未補充:除了服藥外,平時可以煮赤豆來吃,效果也很好。)

[發黃黑暗]

如果黃疸顏色黑暗,並且口中不渴,這是脾經有寒濕。應該使用茵陳五苓散來治療。

[茵陳五苓散]

配方包含:桂枝(三錢)、白朮(三錢)、茯苓(三錢)、豬苓(三錢)、澤瀉(三錢)、茵陳(三錢)。

歌訣說:黃疸顏色黑暗、口水多,用桂枝、白朮、茵陳、澤瀉。

再加上茯苓和豬苓一起煮服,寒濕的病因就能被調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