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宗海

《醫學見能》~ 卷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)

1. 卷二

2. 證治

3. 寒熱

[總訣]寒熱陰陽朕兆機,互根互換理難知。或虛或實分真假,表裡能明乃可醫。

發熱惡寒,皮毛灑淅無汗者,風寒閉膚表也。宜原方麻黃湯。

麻黃(七分),桂枝(二錢),杏仁(三錢),甘草(一錢)

歌曰:惡寒發熱汗無流,麻桂經方仔細求。

杏助麻黃甘助桂,皮毛灑淅此方投。

(伯未按:余家遇感冒不服藥,購防風五錢,紫蘇五錢,荊芥五錢,薄荷三錢,洗湯蒙首熏,待背上汗出,口流冷涎,即已。)

發熱惡風,翕翕然而自汗者,風寒襲腠里也。宜原方桂枝湯。

桂枝(二錢),白芍(三錢),甘草(炙,二錢),大棗(四枚),生薑(三片)

歌曰:熱兼汗出忌風吹,湯用生薑及桂枝。

芍棗和甘營氣順,解肌還賴粥漿隨。

但熱不寒,口乾舌燥便黃者,陽明之燥熱也。宜原方白虎湯。

石膏(三錢),知母(三錢),甘草(一錢),粳米(二錢)

歌曰:但熱無寒小便黃,口乾舌燥渴難當。

知膏粳草生津液,白虎原方仔細詳。

但寒不熱,並無燥渴等證者,少陰之陽虛也。宜長沙附子湯。

附子(二錢),白朮(三錢),人參(二錢),雲苓(三錢),甘草(一錢)

歌曰:但寒無熱少陰虛,朮附回陽體自舒。

甘草參苓俱補氣,氣和身暖病能除。

皮膚髮熱,夜晚潮熱更甚者,陰血不濡陽也。宜當歸補血湯。

當歸(三錢),生地(三錢),黃耆(二錢),人參(二錢),枯芩(三錢),合歡皮(二錢),山萸(三錢),百合(三錢),麥冬(三錢),黃柏(二錢),龜板(二錢),慈竹葉(一錢,)

歌曰:皮膚髮熱夜來增,滋補歸萸地合參。

柏龜芩冬合歡竹,黃耆益氣液升騰。

子午發熱,睡後更覺盜汗者,虛勞骨蒸熱也。宜柴胡清蒸湯。

柴胡(一錢),黃芩(三錢),當歸(二錢),白芍(三錢),生地(三錢),丹皮(一錢),桃仁(二錢),蒲黃(三錢),膽草(二錢),雲苓(三錢),貝母(二錢),杏仁(三錢),甘草(一錢),鱉甲(炙黃,二錢)

歌曰:盜熱常居子午時,夜來更甚用丹皮。

桃蒲歸芍柴芩地,膽鱉甘苓貝杏施。

寒熱往來,發作有定時候者,少陽經瘧疾也。宜獨活黃芩湯。

獨活(五分),黃芩(三錢),知母(三錢),柴胡(三錢),羌活(五分),花粉(三錢),檳榔(一錢),厚朴(一錢),枳殼(一錢),杏仁(三錢),炒梔(三錢),石膏(三錢)

歌曰:往來寒熱用柴芩,二活知膏杏枳尋。

花粉檳榔梔樸草,薄荷加入瘧難侵。

(伯未按:若瘧發三四次後,用柴胡、黃芩、常山、草果、生薑、大棗煎服即止。惟服時在瘧發前一小時。又三陰瘧不愈者,以鵝卵於朔望日生者煮熟食,立已。)

朝發寒冷,入夜則又發熱者,陽氣陷入陰也。宜補中益氣湯。

白話文:

[寒熱]

**總綱:**寒熱、陰陽的徵兆變化,互相依存、互相轉換,道理很難理解。有時是虛證,有時是實證,要分辨真假,能明白表裡的關係才能治療。

發熱怕冷,皮膚發抖卻沒有汗,是風寒阻閉了皮膚的表面。 應該使用原方的麻黃湯。

  • 麻黃(2.1克),桂枝(6克),杏仁(9克),甘草(3克)
  • 歌訣說:怕冷發熱卻沒有汗,要仔細考慮麻黃桂枝的方劑。杏仁輔助麻黃,甘草輔助桂枝,針對皮膚發抖,就用這個方子。
  • (伯未按:我家裡遇到感冒不吃藥,買防風15克、紫蘇15克、荊芥15克、薄荷9克,煮水後用熱氣薰頭,等到背上出汗,口中流出清口水,就會好了。)

發熱怕風,微微出汗,是風寒侵襲了皮膚的內部。 應該使用原方的桂枝湯。

  • 桂枝(6克),白芍(9克),炙甘草(6克),大棗(4枚),生薑(3片)
  • 歌訣說:發熱又出汗,要避免吹風,用生薑和桂枝的方劑。芍藥、大棗和甘草調和營氣,解肌還需要喝粥來輔助。

只是發熱而不怕冷,口乾舌燥、大便黃,是陽明經的燥熱。 應該使用原方的白虎湯。

  • 石膏(9克),知母(9克),甘草(3克),粳米(6克)
  • 歌訣說:只是發熱不怕冷,小便黃,口乾舌燥很渴。知母、石膏、粳米、甘草能產生津液,要詳細考慮白虎湯的配方。

只是怕冷而不發熱,而且沒有口渴等症狀,是少陰經的陽氣虛弱。 應該使用長沙的附子湯。

  • 附子(6克),白朮(9克),人參(6克),茯苓(9克),甘草(3克)
  • 歌訣說:只是怕冷不怕熱,是少陰陽虛,用白朮、附子來恢復陽氣,身體自然舒暢。甘草、人參、茯苓一起補氣,氣和了身體就會溫暖,病就能除掉。

皮膚發熱,晚上潮熱更嚴重,是陰血不足,不能滋養陽氣。 應該使用當歸補血湯。

  • 當歸(9克),生地(9克),黃耆(6克),人參(6克),枯芩(9克),合歡皮(6克),山萸(9克),百合(9克),麥冬(9克),黃柏(6克),龜板(6克),慈竹葉(3克)
  • 歌訣說:皮膚發熱晚上加重,要用當歸、山茱萸、生地、合歡皮和人參來滋補。黃柏、龜板、黃芩、麥冬、合歡皮、竹葉,黃耆可以補氣,使津液上升。

在子時(晚上11點到1點)或午時(中午11點到1點)發熱,睡覺後盜汗更明顯,是虛勞導致的骨蒸熱。 應該使用柴胡清蒸湯。

  • 柴胡(3克),黃芩(9克),當歸(6克),白芍(9克),生地(9克),丹皮(3克),桃仁(6克),蒲黃(9克),膽草(6克),茯苓(9克),貝母(6克),杏仁(9克),甘草(3克),炙黃鱉甲(6克)
  • 歌訣說:盜汗發熱常常發生在子午時,晚上更嚴重,要用丹皮。桃仁、蒲黃、當歸、白芍、柴胡、黃芩、生地,加上膽草、鱉甲、甘草、茯苓、貝母、杏仁。

寒熱交替出現,發作有固定時間,是少陽經的瘧疾。 應該使用獨活黃芩湯。

  • 獨活(1.5克),黃芩(9克),知母(9克),柴胡(9克),羌活(1.5克),花粉(9克),檳榔(3克),厚朴(3克),枳殼(3克),杏仁(9克),炒梔子(9克),石膏(9克)
  • 歌訣說:寒熱交替出現,要用柴胡、黃芩,加上獨活、羌活、知母、石膏、杏仁、枳殼。花粉、檳榔、梔子、厚朴、甘草,加入薄荷,瘧疾就難以侵擾。
  • (伯未按:如果瘧疾發作三四次後,用柴胡、黃芩、常山、草果、生薑、大棗煎服就能停止。但服用時間要在瘧疾發作前一小時。此外,三陰經的瘧疾久治不癒,可以用在朔日或望日生的鵝蛋煮熟食用,就能立即治好。)

早上發冷,晚上又發熱,是陽氣陷入陰分。 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