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推求師意》~ 卷之上 (6)
卷之上 (6)
1. 肺痿
出《金匱要略》,謂熱在上焦,因咳為肺痿。痿得之或從汗出,或從嘔吐,或從消渴,小便利數,或從便難,或被快藥下利,重亡津液,故寸口脈數,而咳,口中反有濁唾涎沫。原其意從《內經》痿條擴廣,在臟氣不得布榮衛行津液,反怫鬱為熱,聚結涎沫濁唾而後咳也。
故附方或用炙甘草湯,或用生薑人參大棗湯主之,所治大意似之矣!至若又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,其人不渴,必遺尿,小便數,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。此為肺中冷,咳多涎唾,甘草生薑湯以溫之。若服湯已,渴者,屬消渴,則此所治便與前條上焦熱者不同矣。
上焦熱則怫鬱,而肺之玄府燥澀,氣不利則咳,津不布則渴;此云肺中冷者,非形寒飲冷之邪在其中,由上焦無陽故曰冷,陽氣不足則不成熱,不熱則不咳亦不渴,惟氣虛不能制約其水道之行也。肺與腎連臟,肺虛則腎亦虛,故水入咽直達於腎,腎亦不以水精四布於五臟,而徑出於溺矣。
白話文:
出自《金匱要略》,所謂的「肺痿」,是指熱邪積聚在上焦(身體上部),因為咳嗽而導致的肺痿。肺痿的發生,可能是因為出汗過多、嘔吐、消渴(糖尿病)導致小便次數頻繁、大便困難,或是使用瀉藥過度,嚴重耗損體內津液,所以會出現寸口脈搏加快、咳嗽,口中反而有混濁的口水或泡沫。追溯其原因,是從《內經》中關於「痿」的論述加以擴展,認為是臟腑之氣無法正常將營養輸送全身,導致津液運行受阻,反而鬱積成熱,進而積聚成痰涎、混濁的口水,然後才開始咳嗽。
所以,治療肺痿的方劑,有時會使用炙甘草湯,有時會使用生薑人參大棗湯,大致上的治療原則是相似的!至於另一種說法是,肺痿會吐口水但不咳嗽,而且患者不會口渴,卻會遺尿、小便次數頻繁,這是因為上焦虛弱無法控制下焦的緣故。這種情況屬於肺中虛寒,會咳嗽並伴隨大量口水,可以使用甘草生薑湯來溫暖肺部。如果服藥後出現口渴,則屬於消渴(糖尿病),這種情況就和之前所說的上焦有熱的肺痿不同了。
上焦有熱時,會因為熱邪鬱積,導致肺的毛孔乾燥阻塞,氣機不暢所以咳嗽,津液無法正常輸送所以口渴。這裡說的肺中虛寒,並不是因為身體受寒或喝了冷飲導致的,而是因為上焦陽氣不足所以才說「冷」。陽氣不足無法化熱,不化熱就不會咳嗽也不會口渴,只是因為氣虛導致無法控制水液的運行。肺和腎是相連的臟器,肺虛則腎也會虛,所以水液進入咽喉後會直接到達腎臟,腎臟也無法將水液中的精華輸送至五臟,而是直接排出體外變成尿液。
2. 痿
血氣劣弱,力不任用而名也,故名。《內經·痿論》敘其皮肉筋骨痿弱於四屬之外者,然而有諸外必本諸內。至若五臟精神氣血,性情魂魄,司動靜之機於內者,而經亦嘗舉其端,所謂腎風而不能食,善驚,驚已心氣痿者死。又太陰司天,濕氣下臨,腎氣上從,陰痿氣大衰而不起,此非各從其所司之內症者歟!今仲景更明肺臟所生氣之虛實者又如此,脾、肝二臟雖無明文,觀此例則可知矣。六腑、九竅皆然。
是故劉河間論氣血者人之神,若氣血或鬱結,或衰虛。不能宣通,則神無所用,而不遂其機,故劣弱也。當隨其虛實補瀉之,使氣血宣行,則神自清利,而應機能為用矣。
白話文:
所謂「痿」,就是因為身體的氣血虛弱,導致肢體無力,無法正常活動而得名的。《黃帝內經·痿論》提到皮膚、肌肉、筋、骨的痿弱,雖然表現在外,但根本原因在於體內。五臟的精、氣、血,以及性情、魂魄,都主導著身體的活動,經文也曾提及相關的例子,例如腎氣不足導致不能進食、容易驚嚇,驚嚇過度導致心氣衰竭就會死亡。另外,太陰當令時,濕氣下沉,腎氣上浮,會導致陰莖痿軟,這是因為各個臟器功能失調所引起的內部症狀。現在,張仲景更明確地指出肺臟的氣虛和氣實的情況。脾臟和肝臟雖然沒有明確的記載,但從這個例子可以推斷也是如此。六腑和九竅也都是同樣的道理。
所以,劉河間認為氣血是人體精神的根本,如果氣血鬱結或虛弱,無法順暢運行,精神就沒有作用,身體功能也無法發揮,所以才會肢體無力。應該根據氣血的虛實來進行補瀉,使氣血運行順暢,精神自然清爽,身體的機能就能正常運作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