戴思恭

《推求師意》~ 卷之下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下 (1)

1. 大風

丹溪取醉仙、再造,以分上下用也。《內經》曰:脈風成,為癧風。又曰:風寒客於肺而不去,名癧風。癧風者,榮衛熱胕,其氣不清,故使鼻柱壞而色敗,皮膚瘍潰。又謂風氣與太陽俱入,行諸脈俞,散諸分肉之間,與衛氣相干,其道不利,故使肌肉膹䐜而有瘍,衛氣有所凝而不行,故其肉有不仁也。《刺長節論》曰:病大風,骨節重,鬚眉墮,刺肌肉,汗出百日。

(王注)泄衛氣之怫熱,刺骨髓,汗出百日。(王注)以泄榮氣之怫熱,凡二百日,鬚眉生而止。《靈樞》曰:癧風者,數刺其腫上,以鋒針針其處,按出其惡氣,腫盡乃止,當食方食,毋食他食。經論分榮衛者,如此古方,但混泄風熱於榮衛,又無先後之分,惟《活法機要》用樺皮散治其衛,二聖散治其榮。二聖即再造也,出《三因方》。

白話文:

丹溪先生将醉仙散和再造散分为上下两部分使用。《内经》说:脉风形成,就会导致癧风。又说:风寒入侵肺部而不去,就叫做癧风。癧风患者,荣卫热盛,气机不清,所以鼻柱腐烂,面色败坏,皮肤溃烂。又说风气和太阳一起侵入人体,沿着脉俞走行,散布到肌肉之间,与卫气相干,运行不畅,所以导致肌肉萎缩,出现溃疡,卫气凝滞不通,所以肌肉失去知觉。《刺长节论》说:患有大风病,骨节沉重,眉毛脱落,针刺肌肉,出汗百日。

王注:泄掉卫气的郁热,针刺骨髓,出汗百日。王注:泄掉荣气的郁热,共二百日,眉毛再生后停止。《灵枢》说:癧风患者,多次针刺肿块的上方,用锋利的针刺入患处,按压排出恶气,肿块消散即可,应该吃药方上的食物,不要吃其他食物。经书论述荣卫之分,与古代方剂一样,只是将泄风热混淆于荣卫,也没有先后之分,只有《活法机要》用桦皮散治疗卫分,二圣散治疗荣分。二圣散就是再造散,出自《三因方》。

先生言再造用鬱金半兩,白醜六錢(半生半炒),皂角刺(經年黑大者)。今選二方,分氣血上下先後而用。蓋以氣為陽為衛,血為陰為榮。身半以上,陽先受之:身半以下,陰先受之。再造治其病在陰者,用皂刺出風毒於榮血中。肝主納血,惡血留止屬於肝也。蟲亦主於厥陰風木所化,須是治其臟氣,殺蟲為主,以大黃引入腸胃榮血之分,利下惡血蟲物。

醉仙散治其病在陽者,用鼠黏子出風毒遍身惡瘡,胡麻逐風、補肺、潤皮膚,蒺藜主惡血、身體風癢、通鼻氣,防風治諸風,栝蔞根治瘀血、足熱胕腫,枸杞消風毒熱、散瘡腫,蔓荊子主賊風,苦參治熱毒風、皮肌煩躁生瘡、赤癩眉脫,八味治風至矣!然必銀粉為使,乃下膈通大腸要劑,用其驅藥入陽經,開風熱怫鬱痞結,逐出惡氣臭穢之毒,殺所生之蟲,隨經上行至牙齒嫩薄之分,出其臭毒之涎水。

白話文:

先生說,治療再造病需用鬱金半兩,白醜六錢(一半生用,一半炒熟),皂角刺(選用經年、顏色深黑、個頭大的)。現在選用兩個方劑,根據氣血的不同部位和先後順序使用。因為氣屬陽,為衛氣;血屬陰,為榮血。身體上半部分,陽氣先受影響;身體下半部分,陰血先受影響。

再造方專治陰血病變,用皂角刺將風毒從榮血中逼出。肝臟主管納血,惡血停留屬於肝臟病變。蟲病也屬於厥陰風木所化,必須治療臟腑之氣,以殺蟲為主,用大黃引導藥力進入腸胃,使榮血中積聚的惡血和蟲物排出體外。

醉仙散專治陽氣病變,用鼠黏子將風毒從全身的惡瘡中逼出,胡麻驅風、補肺、滋潤皮膚,蒺藜主治惡血、身體風癢、通鼻氣,防風治療各種風症,栝蔞根治療瘀血、足熱胕腫,枸杞消散風毒熱氣、散解瘡腫,蔓荊子主治賊風,苦參治療熱毒風、皮膚肌肉煩躁生瘡、赤癩眉脫,八味藥物合用,治療風症已臻完善!然而,必須用銀粉作為引子,才能下達膈膜,通達大腸,這才是驅藥進入陽經的重要藥物。藥力通過銀粉的引導,進入陽經,開通風熱鬱結、痞塞之症,驅逐出惡氣、臭穢之毒,殺滅所生之蟲,順著經脈上行至牙齒嫩薄處,將臭毒的涎水排出體外。

此藥傷齒,則以黃連末揩之,或先固濟以解銀粉之毒,銀粉在醉仙散有奪旗斬將之功,遂成此方之妙用,非他方可及。餘邪未除,但調和榮衛藥中少加驅逐耳!

一人面浮油光,微腫色變,眉脫,癢。二世癘風死者三人。與醉仙散,出涎水如盆而愈。

一人面腫,色變黑,燥癢,眉須脫落,手足皮燥厚折,痛癢無全膚,有時癢入骨髓,抓至血出,稍止復作,晝夜不眠,與二藥則愈。

一婦兩足脛瘡潰,眉落,與再造散一服愈。年少不能斷欲、忌口,一年復發。其前二人不復發者,非能如法調攝,由病得之未深,鼻柱未壞,瘡未潰胕故耳!故人抱病,不可不早治也。

白話文:

這藥會傷牙齒,就用黃連末擦拭,或先用藥物固護牙齒,解除銀粉的毒性。銀粉在醉仙散中具有克敵制勝的功效,因此成為此方妙用所在,其他方藥無法比擬。如果還有餘邪未除,只需在調和氣血的藥方中少加驅逐邪氣的藥物即可。

有一人面部浮腫油光,略微腫脹,面色改變,眉毛脫落,並且感到瘙癢。他家裡有兩個因癘風病去世的人。服用醉仙散後,流出大量的口水,病就好了。

另有一人面部腫脹,面色變黑,乾燥瘙癢,眉毛鬍鬚脫落,手腳皮膚乾燥厚實,容易折斷,疼痛瘙癢,全身無完膚,有時癢到骨髓裡,抓撓出血,稍微止住又會復發,晝夜難眠。服用兩種藥物後痊癒。

還有一位婦女,雙腿脛骨處的瘡潰爛,眉毛也掉光了,服用再造散一劑就痊癒了。她年輕時不能控制慾望,也不忌口,一年後又復發了。前面兩個人沒有復發,是因為他們能夠按照方法調養,疾病尚未深入,鼻樑沒有損壞,瘡也沒有潰爛到肌肉層。所以人患病後,不可不早點治療。

2. 痛風

即《內經》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痹也。雖言寒為痛痹,然三者皆能作痛,但寒勝者痛甚如掣,濕者痛著如腫,風者其痛行動無常處,悉因凝滯之痹與流行榮衛真氣相擊搏,則作痛痹,若不幹其流行出入之道,則不痛但痿痹耳!隨其痹所在,或陽多陰少則為痹熱,或陰多陽少則為痹寒,或骨重,或筋攣不伸,肌肉不仁,或血脈凝而不流,或在皮則寒,或逢熱則縱。後人就中摘出為痛者分六條,具數百方。

夫藥在乎明道,不在多言。苟明其道,雖一言一方亦可類推;道若不明,奚適於用而取擇焉?今六條中,有謂由風寒濕氣,則血凝澀不得流通,關節諸筋無以滋養,真邪相搏,歷節痛者;有謂風百節痛者;有謂風氣走注,痛無常處者,有謂白虎風者,或在骨節,或走四肢,晝靜夜發,發則痛徹入骨;有風腰痛者:豈非悉是風寒濕三氣痹而痛乎?曰:《痹論》止言寒為痛痹,未聞行痹亦痛。曰:《靈樞·周痹篇》有眾痹,有周痹,即此云也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說風寒濕三種氣候因素一起入侵,就會導致痺症。雖然書中提到寒氣會導致痛痺,但實際上三種氣候因素都能引起疼痛,只是寒氣引起的疼痛最為劇烈,像是被針扎一樣;濕氣引起的疼痛則沉重、腫脹;風氣引起的疼痛則位置不定,移動頻繁。這些疼痛都是因為氣血凝滯而引起痺症,進而與身體的氣血運行產生衝擊,導致疼痛。如果這些病邪沒有影響到氣血的運行流通,就只會出現痿痺,不會疼痛。

痺症的症狀會依據部位不同而有所差異,陽氣盛於陰氣則會出現痺熱,陰氣盛於陽氣則會出現痺寒。可能出現骨頭沉重、筋脈攣縮無法伸展、肌肉麻木不仁、血液凝滯不流通等症狀。痺症可能出現在皮膚表面,遇寒加重,遇熱減輕。後人根據痺症的疼痛表現,歸納出六條症狀,並整理出數百個方劑。

用藥關鍵在於理解病理,而非只是背誦藥方。只要明白病理,即使一個藥方也能類推其他情況;若不明白病理,即使有很多藥方也無用武之地。在六條症狀中,其中一條提到風寒濕氣會導致血液凝滯,無法正常循環,關節和筋脈得不到滋養,真邪互相搏擊,導致關節疼痛;另一條提到風氣會導致全身各個關節疼痛;還有一條提到風氣運行無常,導致疼痛位置不定;另外,白虎風會造成骨節疼痛,並蔓延至四肢,白天安靜,晚上發作,發作時疼痛深入骨髓;還有腰部風寒濕痺引起的疼痛。這些症狀不都是風寒濕三種氣候因素引起的痺症導致疼痛嗎?有人會說《痹論》只提到寒氣會導致痛痺,沒有提到行痺也會導致疼痛。其實,《靈樞·周痹篇》中就提到了眾痺和周痺,這也就是行痺的症狀。

又《內經·四時刺逆從論篇》於六經皆云有餘不足悉為痹。注曰:痹,痛也。此非人氣之邪亦作痛耶?今以一條而舉眾病何也?蓋因是集有所未備耳!且人身體痛,在外有皮肉脈筋骨之異,由病有不同之邪,亦各欲正其名,名不正將何以施治?如邪是六淫者,便須治邪;是人氣者,便須補瀉其氣;病在六經四屬者,各從其氣。故制方須宜分別藥之輕重緩急,適當其所,庶得經意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·四時刺逆從論篇》中提到六經皆有餘不足,皆會導致痺症。註解說:痺,就是疼痛。這是否表示人氣的邪氣也會造成疼痛呢?為何用一條原則概括眾病?是因為這個理論並未涵蓋所有細節。

而且,人體疼痛,外在有皮肉、脈、筋、骨的不同,導致疾病的邪氣也有不同,應該各自正名。名不正,如何施治?例如邪氣是六淫所致,就必須治療邪氣;如果是人氣所致,就要補瀉其氣;疾病在六經四屬之內,就要根據其氣來治療。

因此,制定方劑時,必須區分藥物的輕重緩急,適當配伍,才能達到經文的旨意。

3.

《內經》謂任脈為病,男子內結七疝,女人帶下瘕聚;衝脈為氣逆裡急(云云)。又云:少陰脈滑,肺風疝;太陰脈滑,脾風疝;陽明,心風疝;太陽,腎風疝;少陽脈滑,肝風疝。由外邪入於木,木陽臟,起動風也,故滑脈曰風。然連稱疝者,蓋腎肝同居下焦,而足厥陰佐任脈之生化,固肝腎之氣並逆,所以腎之陰氣為疝,肝之陽氣為風。

又有莖垂者,身中之機,陰陽之候,津液之道,或飲食不節,喜怒不時,津液內溢,下流於睪,血道不通,血道不通則俯仰趨翔不便,又巢氏(云云)。而張戴人非之曰:此俗工所立謬名也。蓋環陰器,上抵少腹,屬足厥陰肝經部分,此是受病之處。或在泉寒勝木氣,攣縮禁於此經;或司天燥勝木氣,抑鬱於此經;或忿怒悲哀,憂抑頓銼;或藥淋外固,閉尾縮精壅於此經,與膀胱、腎、小腸了不相干也。且疝者,非肝木受邪,則肝木自甚也。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》提到,當任脈出現問題時,男性可能會出現七種內部結滯的疝氣病症,女性可能會有帶下及腹部積塊的情況;當衝脈出現問題時,可能會有氣逆和裡急後重的症狀。另外,《內經》還說到,如果少陰脈滑,可能是肺風疝;太陰脈滑,可能是脾風疝;陽明脈滑,可能是心風疝;太陽脈滑,可能是腎風疝;少陽脈滑,可能是肝風疝。這是因為外邪侵入肝臟,肝屬於木性陽臟,容易引發風症,因此脈象滑就是風的表現。然而,之所以連帶著提到疝氣,是因為肝腎位於下焦,而足厥陰經協助任脈的生化功能,肝腎二氣同時逆亂,因此腎的陰氣會導致疝氣,肝的陽氣會引發風症。

還有一種情況是生殖器下垂,這是身體機能失調的表現,與陰陽變化及津液運行有關。可能是由於飲食沒有節制,情緒起伏不定,導致津液在體內過多,向下流入睪丸,使得血液循環不暢,進而影響活動自如。巢氏對此也有相關論述。但是張戴人認為,這是世俗醫生誤導的說法。實際上,圍繞著生殖器官,向上至小腹部位,屬於足厥陰肝經的範疇,這裡才是疾病發生的地方。可能是因為寒冷過度抑制了肝氣,使得肌肉收縮;或是乾燥過度抑制了肝氣;或是因為憤怒悲傷等情緒影響;或是外部用藥導致尿道閉塞,這些都與膀胱、腎、小腸無關。而且疝氣的產生,要麼是肝木受到外邪侵犯,要麼是肝木本身的問題過於嚴重。

由是於陰疝中亦立七名,曰寒疝、水疝、筋疝、血疝、氣疝、狐疝、㿗疝也。寒疝,囊冷結縮如石,陰莖不舉,或連控丸而痛,得於坐臥濕地及磚石,或冬月涉水,或值雨雪,或風冷處,使內過勞,宜以溫劑下之,久而無子。

水疝,腎囊腫痛,陰汗時出,囊腫如水品,或囊癢搔出黃水,或小腹按之作水聲,得之飲水醉酒,使內過勞,汗出而遇水寒,濕氣聚於囊中,故水多令人為卒疝,宜以逐水之劑下之。筋疝,陰莖腫脹,或潰,或膿,或痛而裡急筋縮,或莖中痛,痛極則癢,或挺縱不收,或白物如精隨溲而下,得之於房室勞傷及邪術所使,宜以降心火之劑下之。

白話文:

因此在陰疝中也列出了七種名稱,分別是寒疝、水疝、筋疝、血疝、氣疝、狐疝、㿗疝。寒疝,其特徵是阴囊冷硬結縮如同石塊,陰莖不能舉起,有時會連帶睾丸疼痛,這是因為坐在濕地或者磚石上,或者冬天涉水,或者遇到雨雪天氣,或者在風冷的地方過度勞累所致,適合用溫熱的藥物治療,長此以往可能會導致不孕。

水疝,特徵是腎囊腫脹且疼痛,並且會有汗水流出,腫脹的部位像含有水分,或者陰囊瘙癢抓後會流出黃色液體,或者按壓小腹會發出水聲,這是因為飲水過多或醉酒後過度勞累,出汗後又遇到水寒,導致濕氣聚集在陰囊中,所以水分聚集會使人突然發生疝氣,適合用利尿的藥物治療。筋疝,特徵是陰莖腫脹,可能會潰爛、流膿或者疼痛並且內部肌肉緊縮,或者莖部疼痛,痛到極點會轉為瘙癢,或者陰莖持續勃起無法收回,或者有類似精液的白色物質隨著尿液排出,這是因為性生活過度或者受到邪術影響所致,適合用清心火的藥物治療。

血疝,狀如黃瓜,在小腹橫骨兩端約中,俗云便癰,得於重感春夏大燠,勞於使內,氣血流溢滲入脬囊不去,結成癰腫,膿少血多,宜以和血之劑下之。氣疝,其狀上連腎區,下及陰囊,或因號泣忿怒,鬱而脹,怒號罷則氣散是也,宜以散氣之劑下之。小兒亦有此疾,俗曰偏氣,得於父已年老,或年少多病,陰痿精怯,強力入房,因而有此,乃胎病也,此病不治。

狐疝,其狀如丸,臥則入腹,行立則出小腹入囊中,狐則晝出穴而溺,夜則入穴不溺,此疝出入上下往來,與狐相似,亦與氣疝大同小異,今人帶鉤鈐是也,宜以逐氣疏經之藥下之。

㿗疝,囊腫縋如升斗,不癢不痛是也,得之地氣卑濕,故江淮湫溏之間多此,宜以去濕之劑下之,諸下去後,可調則調,可補則補,各量病勢,勿執俗法,經謂陰盛腹脹不通者,㿗癃疝也,不可不下。雖然戴人既用《內經·靈樞》、《明堂》之論,止從足厥陰分,而不及任脈,蓋因力辨陰器屬厥陰部分受病,故未暇及任脈也。其治法因病在下皆先下之,不問虛實,欠於周悉。

白話文:

血疝像黃瓜,位於小腹橫骨兩端中間,俗稱便癰,是由於春夏酷熱,勞累过度,氣血流溢滲入膀胱,無法排出,形成腫塊,膿液少而血多,需要用活血化瘀的藥物治療。氣疝則向上連接到腎區,向下延伸到陰囊,可能是由於哭喊或生氣導致氣血鬱結而引起的,發泄完怒氣後,氣血就會散去,需要用散氣的藥物治療。小孩也會得這種病,俗稱偏氣,原因是父親年老或小孩多病,導致陽痿精氣不足,過度房事,造成胎病,這種病無法治癒。

狐疝像丸子一樣,躺下時會縮回肚子,站立或行走時會從肚子裡出來,進入陰囊。就像狐狸白天外出,晚上躲進洞穴一樣,這種疝氣在肚子和陰囊之間來回移動,與氣疝十分相似,現在人們用吊帶來固定。需要用行氣通經的藥物治療。

㿗疝的陰囊腫胀像升斗一樣,不癢不痛,原因是當地氣候潮濕,所以江淮地區多發。需要用祛濕的藥物治療。各種疝氣治療完畢後,要根據病情進行調養或補益,不要一味遵循傳統方法。經書上說陰盛導致腹脹不通的,就是㿗癃疝,必須治療。雖然古代醫書從足厥陰經分治疝氣,没有提到任脉,是因為他们认为阴器属于厥陰經,所以没有考慮到任脈。治疗方法都是先用泻下藥,不論虛實,欠缺全面。

丹溪常論睪丸連小腹急痛者,或有形無形,或有聲無聲,人皆為經絡得寒則收引不行而作痛,不知此痛始於濕熱鬱遏至久,又感外寒,濕熱被鬱而作痛也。初致濕熱之由,蓋大勞則火起於筋,醉飽則火起於胃,房勞則火起於腎,大怒則火起於肺,火鬱之久,濕氣便盛,濁液凝聚,併入血隧,流於厥陰,肝木性急,火又暴烈,為寒所束,宜其病甚而暴也。此則發明戴人之未至。

又㿗疝不離三者之邪,熱則縱,寒則痛,濕則腫,須分三者多少而治之。兩丸俱病固然也,更有偏於一者。腎有兩,分左右,左屬水,水生肝木,木生心火,三部皆司血,統納左之血,肝木之職也;右屬火,火生脾土,土生肺金,三部皆司氣,統納右之氣,肺金之職也。是故諸寒收引則血泣,所以寒血從而歸肝,下注於左丸:諸氣膹鬱則濕聚,所以氣濕從而歸肺,下注於右丸。

白話文:

丹溪常常讨论到睾丸连著小腹急痛的情况,有的是有形的,有的是无形的,有的有声音,有的没有声音,人们通常认为这是因为经络受寒导致收缩不通而引起的疼痛,却不知道这种疼痛最初是因为湿热长期郁积,再加上感受了外寒,湿热被抑制而引发的疼痛。最初导致湿热的原因,大致是因为过度劳累会使筋产生火气,酒后饱食会使胃产生火气,房事劳损会使肾产生火气,大怒会使肺产生火气,火气长期郁积,湿气就会增多,浑浊的液体聚集,混入血液中,流向厥阴部位,而肝木的性质急躁,火气又猛烈,受到寒气的约束,因此病情会非常严重且突然。这是对戴人的理论的进一步发展。

另外,疝气的发病离不开三种邪气的影响,热邪会导致松弛,寒邪会导致疼痛,湿邪会导致肿胀,必须根据这三种情况的程度来进行治疗。两个睾丸都患病当然是这样,但也有可能只是一侧的问题。肾脏有两个,分别在左右两侧,左侧属水,水生肝木,木生心火,这三个部位都主管血液,统管左边的血液是肝木的职责;右侧属火,火生脾土,土生肺金,这三个部位都主管气息,统管右边的气息是肺金的职责。因此各种寒气的收缩会导致血液凝滞,所以寒血会归于肝,下注到左边的睾丸;各种气的郁结会导致湿气聚集,所以气湿会归于肺,下注到右边的睾丸。

且睪丸所絡之筋非盡由厥陰,而太陽、陽明之筋亦入絡也,往往見患偏左則痛多腫少,偏右則痛少腫多,可驗也。

一人病後飲水,病左丸痛甚,灸大敦,以摩腰膏摩囊上,上抵橫骨,炙溫帛覆之,痛即止,一宿腫亦消。予舊有甘橘積,後山行飢甚,食橘、芋,橘動舊積,芋復滯氣,即時寒熱,右丸腫大。先服調胃劑一二帖,次早注神使氣至下焦,覺積動,嘔逆,吐之復吐,後和胃氣、疏通經絡而愈。

白話文:

睪丸經絡不僅僅連接著厥陰經,太陽經和陽明經的筋絡也參與其中。通常左側睪丸疼痛較多,腫脹較少;右側睪丸疼痛較少,腫脹較多,可以驗證。

有一人病後喝水,左側睪丸疼痛嚴重,灸大敦穴,並用摩腰膏塗抹在睪丸上方,一直塗到橫骨,用溫熱的布覆蓋,疼痛立刻止住,一夜之間腫脹也消退。我以前就有橘子積食,後來山裡行走飢餓難耐,吃了橘子和芋頭,橘子激發了舊積,芋頭又滯留了氣,於是就出現寒熱,右側睪丸腫大。先服用調胃的藥劑一兩帖,第二天早上用神志導引氣至下焦,感覺積食被激發,出現嘔逆,吐了好幾次才止住。之後調和胃氣,疏通經絡,就痊癒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