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推求師意》~ 卷之下 (13)
卷之下 (13)
1. 斑疹
當外發寒邪使令消散,內瀉二火不令交攻,其中又令濕氣上歸,復其本位,可一二服立已,曰消毒救苦湯。又謂斑疹皆營氣逆而寒覆其表,宜以四味升麻湯加歸身、連翹;如肺成膿,斑先顯,喘嗽,或氣高而喘促,加人參、黃芩以瀉伏火而補元氣;如心出小紅斑,先血溢、驚悸,加黃連;如命門出癮疹,先必骨疼身熱。其痛不敢動搖,少加生地黃、黃柏。
諸疹先因乳食傷,脾胃不足,營氣逆行,雖火勢內熾,陰覆其表,以四味升麻湯發之隨妥,皆本仲景分經絡,辨氣血,定表裡,如傷寒而用耳!戴人謂瘡疹從胎毒而出者,三焦少陽相火為也,症發與傷寒兼行,必先發熱惡寒,頭項痛,腰脊強,從太陽傳至四、五日始發,先從兩脅下有之,次及身表,漸及四肢。經曰:少陽客勝,丹熛外發;謂痛瘡癢,皆屬心火。
豈有寒乎?初頭痛,身熱惡寒,此發瘡疱之候,脈皆浮大有力;亦與傷寒、時氣、驚風、宿乳一概難辨。宜先解之,有二法:亢陽炎熱之時,以辛涼解之;久寒凝冽之時,以辛溫解之。辛涼,涼膈、通聖散之類,辛溫,升麻葛根之類。二法之後,次以白虎加人參,冷服之勿輟,蓋防瘡疹發喘,人參止喘,四時皆宜,用以救肺金受火邪致不足也。
或出不勻,大小不齊,以蟬殼燒灰,淡酒調服,不半日即勻,或用百祥丸、柴甘飲子皆可,服至六七日瘡疹出全,可用調胃涼膈下之。每治黑陷腹內,喘乏死病者,白虎加人參,涼膈加當歸、桔梗,連進數服,使臥涼處,以涼水灌其面目手足,使循經而入,如醉而醒,是亦開結散郁之端,如此救活甚多。宋陳文中以瘡疹發遲倒陷等病,用木香散、異功散。
大熱發之,豈宜例用?諸說不同,錢氏謂內外所傷;感其胎毒為當,李氏謂皆因內傷者,不若錢氏以先微寒入而成瘡疹之一語為該內外也。治是症者,果二火熱盛,瀉之分氣血表裡,辨時令寒熱、稟質壯怯、病狀輕重,隨宜用藥,初無執一之說。此篇所敘舉其大概耳!其祥非筆舌可盡。
白話文:
當外來的寒邪消散,體內虛火不互相侵擾,同時讓體內濕氣回到它原本的位置,大概吃一兩劑藥就可以立刻痊癒,這個藥方叫做「消毒救苦湯」。
還有人說,斑疹都是因為體內的營氣逆行,加上體表被寒氣覆蓋,應該使用「四味升麻湯」,並加上當歸身、連翹來治療;如果肺部化膿,斑疹先出現,同時伴隨喘息咳嗽,或者呼吸急促,則要加上人參、黃芩來瀉體內伏火,同時補元氣;如果心臟出現小紅斑,先有出血、驚悸,則要加上黃連;如果是命門(腰部)出現隱疹,一定會先有骨頭疼痛、身體發熱,痛到不敢動,這時要少量加入生地黃、黃柏。
各種疹子,通常是因為嬰兒時期吃太多乳食,導致脾胃虛弱,營氣逆行。雖然體內火熱旺盛,但是體表卻被陰寒覆蓋,用「四味升麻湯」來發散最合適。這些藥理都來自張仲景的理論,要區分經絡、辨別氣血、確定表裡。就像治療傷寒一樣!戴人認為瘡疹是從胎毒而來,是由三焦少陽相火引起的,發病時和傷寒類似,一定先發熱惡寒、頭頸疼痛、腰背僵硬,從太陽經傳到四五天後開始發作,先從兩脅下出現,然後蔓延到全身,最後到四肢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少陽之邪過盛,會使丹熛外發。所謂疼痛、瘡癢,都屬於心火旺盛。怎麼會是寒邪呢?
剛開始頭痛、身體發熱、怕冷,這是要出瘡疱的徵兆,脈象通常浮大有力;這和傷寒、時疫、驚風、消化不良難以區分。應該先疏解,有兩種方法:在陽氣旺盛、天氣炎熱時,用辛涼的藥來疏解;在寒氣凝結時,用辛溫的藥來疏解。辛涼的藥,像涼膈散、防風通聖散這類;辛溫的藥,像升麻葛根湯這類。使用以上兩種方法之後,再用白虎加人參湯,冰涼地服用,不要停止,這是為了預防瘡疹發作時出現喘息,人參可以止喘,四季都適用,可以用來治療肺金受火邪侵擾而不足的情況。
如果出疹不均勻,大小不一,可以用蟬蛻燒成灰,用淡酒調服,不用半天疹子就會均勻。或者用百祥丸、柴甘飲子都可以。服用六七天,等瘡疹都發出來了,就可以用調胃涼膈散來瀉熱。過去治療過很多黑色疹子凹陷在體內、呼吸困難瀕臨死亡的病人,都是用白虎加人參湯、涼膈散加當歸、桔梗,連續服用幾劑,然後讓病人躺在涼爽的地方,用涼水擦拭病人的臉、眼睛、手腳,讓涼氣順著經絡進入體內,就像酒醉後醒過來一樣,這也是打開鬱結、疏散鬱悶的方法,這樣救活了很多病人。宋朝的陳文中用木香散、異功散治療瘡疹發作遲緩、倒陷等病。
大熱的時候發作的疹子,怎麼可以照常使用這些藥呢?各種說法不同,錢氏認為是因為內外都有損傷;他認為是受到胎毒影響。李氏認為都是因為內傷引起的,不如錢氏說的先有輕微的寒邪侵入而形成瘡疹的說法更為全面。治療這種疾病,如果確實是體內火熱旺盛,就要瀉熱,區分氣血表裡,辨別時令寒熱、體質強弱、病狀輕重,隨機應變地用藥,沒有固定的方法。這篇文章只是簡略地說明一下大概的情況!其中的詳細情況不是用文字可以完全描述清楚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