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推求師意》~ 卷之下 (11)
卷之下 (11)
1. 脫肛脫囊
脫肛因下痢腸虛冷兼用驅氣故也。脫囊者,陰核腫大墜下即潰也。小兒多因啼怒驅氣(云云),陰氣結聚不散所成也。陰氣者,厥氣也。二氣下流納於厥陰,與大人之㿉治法無異。大抵囊因寒則縮,因熱則縱,因濕則重也。
白話文:
脫肛是因為腹瀉導致腸道虛弱寒冷,同時氣往下跑的緣故。脫囊,是指陰囊腫大下墜,甚至潰爛。小孩子多半是因為哭鬧發怒,導致氣往下跑(等等原因),使陰氣鬱結不散所造成的。陰氣,指的就是厥氣。這兩種氣往下流,進入到足厥陰肝經,和大人患病時的治療方法沒有不同。大致來說,陰囊遇到寒冷會收縮,遇到熱會鬆弛,遇到濕氣則會感覺沉重。
2. 木舌
心氣蘊熱,上氣隨脈上至於舌,則血脈脹起,漸腫滿口塞喉。若不急治,便至危殆。宜先砭射,用紫雪、朴硝、蒲黃之屬飲之。
白話文:
心臟的熱氣積聚,熱氣隨著血脈往上跑到舌頭,會使舌頭的血管膨脹鼓起,慢慢腫大到塞滿口腔,堵住喉嚨。如果不趕快治療,就會有生命危險。應該先用砭石放血,再服用紫雪、朴硝、蒲黃等藥物來治療。
3. 解顱
錢仲陽用地黃丸補其腎,與此不同而實同也。
白話文:
錢仲陽使用地黃丸來補養他的腎,和這種狀況看起來不同,但實際上道理是相同的。
4. 夜啼
即驚啼。由風邪乘心,心臟精神不定,故臥不安也;夜啼,臟冷故也。夜,陰氣盛,與冷相搏,則冷,動,與臟氣相併,或煩或痛,故夜啼。亦有觸犯禁忌而啼,可以法術斷之。軀啼者,胎傷風冷,邪氣與正氣相搏則腹痛,故軀脹蹙而啼。大率治驚啼,則以清肝心、鎮神安魂之劑;治夜啼,則以溫平和利氣血之劑;治軀啼亦然。
《三因》以夜啼有四:曰寒,曰熱,曰重舌口瘡,曰客忤。腹痛,其啼面青白,口有冷氣,腹亦冷,曲腹而啼,此寒症也;心燥面赤,小便赤,口中熱,腹暖,啼或有汗,仰身而啼,此熱症也;客忤見生人之氣,忤犯而啼也。治冷症以大蒜、乳香和丸服,熱症以燈花散;重舌以炒蒲黃摻舌,口瘡以牡蠣、甘草摻口中;客忤以灶中土、蚯蚓糞,水和塗兒頭上及五心。由此而言,方不在備也。
白話文:
嬰兒夜間啼哭,通常是受到驚嚇而哭鬧。可能是因為風邪侵入心臟,導致心神不寧,所以睡不安穩;夜間啼哭,也可能是因為體內臟腑虛寒。夜晚陰氣旺盛,與體內的寒氣相衝,就會感到寒冷、躁動,與臟腑之氣交雜,導致煩躁或疼痛,所以夜間啼哭。也有可能是觸犯了禁忌而啼哭,可以透過法術來制止。身體蜷縮啼哭,是因為胎兒時受到風寒,邪氣與正氣相搏,導致腹痛,所以身體蜷縮而哭。
總的來說,治療驚嚇啼哭,要用清肝火、安定心神的藥物;治療夜間啼哭,要用溫和、調和氣血的藥物;治療身體蜷縮啼哭也是如此。
《三因方》認為夜間啼哭有四種原因:寒、熱、重舌口瘡、客忤。腹痛啼哭,面色青白,口中有冷氣,腹部也冷,彎著身體啼哭,這是寒症;心煩躁熱,面色發紅,小便赤黃,口中發熱,腹部溫熱,啼哭時可能出汗,仰著身體啼哭,這是熱症;客忤是指受到陌生人的氣息沖犯而啼哭。治療寒症,用大蒜、乳香製成藥丸服用;治療熱症,用燈花散;治療重舌,用炒蒲黃塗抹舌頭;治療口瘡,用牡蠣、甘草塗抹口中;治療客忤,用灶土、蚯蚓糞,用水調和塗在嬰兒頭部及手心、腳心。由此可知,治療方法不必拘泥於單一方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