戴思恭

《推求師意》~ 卷之下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下 (10)

1. 小兒門

小兒脈當以大指按三部,一息六七至為平和,十至為發熱,五至為內寒,緊為風癇,沉緩為傷食,促急為虛驚,弦急為氣不和,沉細為冷,浮為風,大小不勻為惡候、為鬼祟,浮大數為風、為熱,伏結為物聚,單細為疳勞。凡腹痛、喘、嘔而脈浮者,為有蟲;浮而遲潮熱者,胃寒也,溫之則愈。

歌曰:小兒脈緊風癇候,沉緩食傷多吐嘔,弦急因知氣不和,急促虛驚神不守,冷則沉細風則浮,牢實大便因秘久,腹痛之候緊而弦,脈亂不治安可救?變蒸之時脈必變,不治自然無過謬。單細疳勞洪有蟲,大小不均為惡候,脈浮而遲有潮熱,此必內寒求內寇。瀉利浮大不可醫,仔細酌量宜審究。

小兒未可辨脈者,俗醫多看虎口中紋顏色,與四肢冷熱驗之,亦有可取。

歌曰:紫風紅傷寒,青驚白色疳,黑時因中惡,黃則困脾端。鼻冷定知是瘡疹,耳冷因知風熱症,遍身皆熱是傷寒,上熱下冷傷食病。人若以此色、脈參佐驗之,所得亦過半矣!

小兒病多是食積、痰熱、傷乳,大抵肝與脾病多。又云:小兒多肝病,大人亦然。肝只是有余,腎常是不足。

白話文:

小兒的脈象,應該用大拇指按壓手腕的三個部位來診斷。一分鐘跳動六到七次是正常平和的,十次表示發燒,五次表示體內寒冷。脈象繃緊表示風癇,脈象沉而慢表示消化不良,脈象急促表示受到驚嚇,脈象像琴弦一樣繃緊急促表示氣機不調和,脈象沉而細表示寒冷,脈象浮在表面表示有風邪。脈象大小不均勻表示病情嚴重,可能是被鬼怪纏身;脈象浮而大且跳動快速表示有風邪和熱邪;脈象伏而結表示體內有東西積聚;脈象單獨細微表示疳積勞損。凡是腹痛、喘息、嘔吐,而脈象浮在表面,表示體內有蟲;脈象浮而遲,並且有潮熱,表示胃寒,用溫熱藥物治療就能痊癒。

歌訣說:小兒脈象繃緊是風癇,脈象沉緩多是消化不良或嘔吐,脈象像琴弦繃緊急促,就知道是氣機不調,脈象急促是虛驚導致心神不寧,脈象沉細是寒冷,脈象浮在表面是有風邪,脈象堅硬有力表示大便秘結很久。腹痛的脈象是繃緊像琴弦一樣,脈象紊亂則病情危險難以救治。變蒸期間脈象一定會改變,不治療也會自然痊癒,不必過於擔心。脈象單細是疳積勞損,脈象洪大表示體內有蟲,脈象大小不均勻表示病情嚴重。脈象浮而遲,並且有潮熱,這一定是體內寒冷,應該治療體內的寒邪。腹瀉且脈象浮大是無法醫治的,要仔細衡量病情,審慎治療。

對於還無法辨別脈象的小兒,民間醫生多會觀察虎口處的紋路顏色,以及四肢的冷熱來判斷,也是有可取之處。

歌訣說:紫色表示有風邪,紅色表示受到寒邪侵襲,青色表示受到驚嚇,白色表示有疳積,黑色表示中了邪,黃色表示脾胃虛弱。鼻子冰冷一定是出疹子,耳朵冰冷一定是風熱症,全身發熱一定是受到寒邪侵襲,上半身熱下半身冷是消化不良。如果能夠參照這些顏色和脈象來診斷,就能夠掌握一半以上的病情。

小兒的疾病多是食物積滯、痰熱、乳食積滯,大多是肝和脾的疾病。又說:小兒多是肝病,大人也是如此。肝臟通常是功能有餘,腎臟常常是功能不足。

2. 蛔蟲

或臟腑虛弱,或食甘肥則蟲動,動則腹中痛,發作腫聚,往來上下,痛不休止,上攻心痛,口喜吐涎及清水,貫傷心者死。其脈凡腹痛法當沉弱而弦。今反洪大則是蟲也。仲景用烏梅丸治之。諸殺蟲藥皆可療,使君子尤良。蛔蟲束行,吳茱萸根尤勝。

一人年十八,自小面帶微黃,五月間腹大痛。醫以小建中加丁香兩帖,不效,加嘔吐清汁;又與十八味丁香透膈湯兩帖,食全不進,痛無休止,如此者五、六日;又與阿魏丸百餘粒,至夜發熱不睡,口卻不渴,脈左二部沉弦而數實,痛處不可按;遂與大柴胡湯四帖加甘草下之,痛嘔雖減,食猶未進;遂與小柴胡湯去黃芩、人參,加芍藥、陳皮、黃連、生甘草,二十帖而愈。

一人年十七,家貧多勞,十一月病惡寒而吐血兩三日,六脈緊澀,一月後食減中痞。醫投溫膽湯、枳殼湯,三日後發熱,口乾不渴,口中有痰。予曰:此感寒也。詢之,八日前曾於霜中渡水三、四次,心下有悲泣事,腹亦飢。遂以小建中湯去芍藥,加桔梗、陳皮、半夏,四帖而愈。

白話文:

蛔蟲: 可能是因為內臟虛弱,或是吃了太多甜膩肥厚的食物,導致蟲子躁動,一旦躁動就會腹痛,發作時腹部會腫脹聚集成塊,在腹部上下移動,疼痛持續不止,如果向上侵犯到心臟,就會引起心痛,口中喜歡吐出唾液或清水,如果蟲子穿破心臟就會死亡。一般來說,腹痛的脈象應該是沉弱而弦細,如果反而是洪大有力,那就表示是蟲子引起的。張仲景用烏梅丸來治療蛔蟲病。各種殺蟲藥都可以治療,其中使君子的效果特別好。如果蛔蟲成群結隊的移動,用吳茱萸的根效果更好。

有一個人十八歲,從小臉色就微微發黃,五月的時候肚子劇烈疼痛。醫生用了小建中湯加丁香兩帖,沒有效果,反而開始嘔吐清澈的汁液;又用了十八味丁香透膈湯兩帖,還是吃不下東西,疼痛沒有停止,這樣持續了五、六天;又給了他一百多顆阿魏丸,到了晚上開始發燒睡不著,但口中並不覺得渴,把脈發現左手的關、尺兩脈沉弦而脈象急數有力,疼痛的地方不能按壓;於是給他開了大柴胡湯四帖並加甘草讓他服用,疼痛和嘔吐雖然減輕,但仍然吃不下東西;最後給他開了小柴胡湯,去掉黃芩、人參,加入芍藥、陳皮、黃連、生甘草,吃了二十帖後就痊癒了。

另一個人十七歲,家裡貧困,經常勞動,十一月的時候生病怕冷而且吐血兩三天,六脈都緊澀,一個月後食慾減少,腹中脹滿。醫生給他開了溫膽湯、枳殼湯,三天後開始發燒,口乾但不覺得渴,口中有痰。我說:這是感受寒邪的症狀。問了他,才知道他八天前曾在霜中渡水三、四次,而且心中有悲傷的事情,肚子也覺得餓。於是就用小建中湯去掉芍藥,加入桔梗、陳皮、半夏,吃了四帖後就痊癒了。

3. 丹瘤

即《內經》丹熛,由其丹之流走,故名丹瘤。古方所謂赤遊腫,因肌肉虛,為風毒熱氣所乘,搏於氣血,則肌膚赤而腫起,其風隨氣行不定,故名。赤遊腫俗謂之瘤,由風熱發丹,流走經絡,散發肌表,如丹之赤,如火之燒也。若遍身發赤,曰天火丹之類三十餘條。治法隨其所在而鐮之,泄去毒氣;不爾,則丹毒入腹近心則死。

但初發心痛者,不可鐮爾!用藥內飲、外敷各有方,大抵散風熱、和氣、活血、涼肌而已。《原病式》亦曰:赤溜熱勝氣也,火之色,相火主之。遊腫一熛一赤溜一也。

白話文:

這種病就是《內經》裡說的丹熛,因為它的紅色會像流動一樣擴散,所以叫做丹瘤。古代醫書說的赤遊腫,是因為肌肉虛弱,被風邪、毒熱之氣侵襲,與體內的氣血搏鬥,導致皮膚紅腫起來。這種紅腫會隨著風邪到處遊走不定,所以才叫赤遊腫。赤遊腫俗稱瘤,是由於風熱引起發丹,在經絡中流竄,散發到皮膚表面,呈現像丹砂一樣的紅色,如同火燒一般。如果全身都發紅,就屬於天火丹之類的病,大約有三十多種。治療方法要根據病發的部位來用針刺放血,排出毒氣,否則丹毒會侵入腹部,如果靠近心臟就會導致死亡。

但剛發病時出現心痛的,就不能用針刺放血!要用內服藥和外敷藥,各有不同的藥方,大致上都是要疏散風熱、調和氣血、活血化瘀、清涼肌膚。《原病式》也說:赤溜是熱氣太盛所導致,紅色屬火,而相火主管它。遊腫、一熛、赤溜說的都是同一種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