戴思恭

《推求師意》~ 卷之下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下 (8)

1. 痰飲

《內經》有脾胃濕土太過,為積飲痞膈與飲積於中者數條,未有痰之名也。至仲景始分飲為四:一曰痰飲,二曰懸飲,三曰溢飲,四曰支飲。而痰之義始見河間,分五運六氣之病,於火淫條下則云:中風、風癩等病痰涎,因水衰熱甚,津液湧溢,聚於胸膈,熱燥以為痰涎,初虞世言涎者,乃遍身之脂脈津液。於濕土條下云:濕氣自甚,則為積飲痞膈、中滿霍亂。

又云:喘嗽之痰,為因外感風寒,寒化為熱,熱則生痰。張戴人謂留飲一症,不過蓄水而已。又謂四飲者,觀病之形狀而定名也。其來有五,有膹鬱而得之者,其氣抑鬱不伸,則肝氣乘脾,脾氣不濡,故為留飲;有勞役乘困飲水,脾胃力衰,因時睡臥,不能布散於脈,亦為留飲;肝主慮,久慮不決則肝氣不行,脾主思,久思不已則脾氣結,亦為留飲;飲酒過多,以乘燥金,胞不滲泄,亦為留飲;隆暑津液焦涸,喜飲寒水過多,逸而不動,亦為留飲。又謂痰有五:曰風痰,曰熱,曰濕,曰酒,曰食。

五者先生遵張、劉之說,謂痰飲之初起也,或飲食不謹,或外傷六淫,或內感七情,或食味過厚,皆致穀氣不升資發,榮衛先鬱滯而成膈熱,故津液不行,易於攢聚,因氣成積,積氣成痰。

痰飲既聚,展轉傳變,生病不一,為嘔吐,為反胃,為喘滿,為咳逆,為膈噫,為吞酸,為嘈雜,為膨脹,為痞,為痛,為泄利,為不食衝上,為頭痛,為眩運、嗌下,為足腫,為㿗疝;散於表為寒熱,為胕腫,為肢節痛,聚於心為狂,為癲昏僕,為不語。凡人之病,皆痰為邪,此數家敘痰為病之始末也。

後世論治痰飲,必得溫乃行,及有痰因火熱反見水化,而覺其冷乃不知其熱也。先生故多不取,獨稱長沙治四飲之法,可表者汗之,可下者利之,滯者導之,郁者揚之,熱者寒之,寒者溫之,塞者通之,虛者補而養之,深得《內經》各隨攸利所治之意。竊謂痰飲之生,有生於脾胃,有生於六經,所起不同,若論感邪與為病之形症則一也。

至於治之,必先從其邪之所起,而後及於病之所止。曰:痰飲因太陰濕土之化,生於脾胃,寧不生於六經乎?初虞世謂涎為遍身之脂脈津液也,此非六經中之津液灌注於內外者歟?原其在經脈之由,即《內經》所謂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散精於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。又謂水入於經,其血乃成。

謂五臟化五液:心為汗,肝為泣,肺為涕,脾為涎,腎為唾。故經脈之津液與血者,皆四布水精之所化。然經脈以胃氣為本,則其所化,亦六經中胃氣土德之沖和者以成之,由是同歸乎濕,滋育百體者矣。苟不善於化,則水積不行,亦如濕漂之為害。故其水盛與血雜混,而不滋榮氣之運,或不化液而不從衛氣之用,聚於經脈以為病,冷則清如其飲,熱則濁如其痰,設值風火之迫,則湧溢而起,無處不到,痰飲為病莫大於此。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》裡提到脾胃濕氣太重,會形成積飲、痞膈等問題,也說過飲水積聚在身體中間的情況,但沒有提到「痰」這個名稱。直到張仲景才把「飲」分為四種:痰飲、懸飲、溢飲、支飲。而「痰」的概念首次出現在劉河間的著作中,他分析五運六氣導致的疾病,在描述「火太過」時提到,中風、癩病等疾病產生的痰涎,是因為體內水液不足,熱氣過盛,導致津液湧出,積聚在胸膈,被熱烘乾就變成了痰涎。而初虞世認為「涎」是指全身的脂肪、經脈裡的津液。在描述「濕氣太過」時提到,濕氣太過會導致積飲、痞膈、腹脹嘔吐等問題。

劉河間又說,喘咳時產生的痰,是因為外感風寒,寒氣轉化為熱氣,熱氣就產生痰。張戴人認為「留飲」這種疾病,其實就是體內蓄積了水液而已。他也認為,之所以分為四種「飲」,是根據病症的表現來命名的。留飲的產生有五種原因:一是因為情緒抑鬱,肝氣鬱結,影響脾的運化,導致水液停留在體內;二是勞累過度,又喝水過多,脾胃功能虛弱,加上休息不夠,水液無法輸送到全身,也會形成留飲;三是過度憂慮,肝氣不暢,過度思慮,脾氣鬱結,也會形成留飲;四是飲酒過量,燥熱傷肺,導致水液代謝失常,也會形成留飲;五是天氣炎熱,體內津液耗損,又喝太多冷水,且缺乏運動,也會形成留飲。他還認為痰有五種:風痰、熱痰、濕痰、酒痰、食痰。

這五種說法,都是遵循張仲景、劉河間的理論,認為痰飲的產生,可能是因為飲食不注意,或是外感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,或是內傷七情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),或是飲食過於肥膩,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常,精華物質無法上升,反而停滯在體內形成熱,使津液無法正常運行,容易積聚,積久成痰。

痰飲積聚後,會不斷轉變,引發各種疾病,例如嘔吐、反胃、喘滿、咳嗽、打嗝、胃酸過多、心嘈雜、腹脹、痞塊、疼痛、腹瀉、食慾不振、頭痛、頭暈、喉嚨不適、腳腫、疝氣等。如果散布到體表,會出現發冷發熱、浮腫、肢體關節疼痛;如果積聚在心臟,會出現精神錯亂、癲癇、昏迷、失語等。總而言之,各種疾病的產生,大多與痰邪有關。以上是這幾位醫家描述痰病發生發展的過程。

後代醫家治療痰飲,大多認為要溫陽才能使痰液運行,也有人認為痰是因熱而產生的水液,反而會感到身體發冷,其實是沒有理解熱的本質。所以作者不太贊同這種觀點,他特別推崇張仲景治療四飲的方法,即「可以發汗的就用發汗法,可以瀉下的就用瀉下法,停滯的就用疏導法,鬱結的就用升提法,熱的就用寒涼藥,寒的就用溫熱藥,阻塞的就用通利藥,虛弱的就用補養藥」,這充分體現了《黃帝內經》根據不同情況採用不同治療方法的精神。我認為痰飲的產生,有的源於脾胃,有的源於六經,雖然病因不同,但從外感邪氣和疾病表現來看,卻是相同的。

至於治療,必須先從邪氣的根源入手,然後才能解決疾病的症狀。有人說:「痰飲是脾胃濕氣過重引起的,難道不會是六經的問題嗎?」初虞世認為「涎」是遍布全身的脂肪和經脈津液,這不就是六經中的津液,內外相互灌注嗎?追溯其在經脈中的由來,就像《黃帝內經》所說,食物進入胃後,精氣會流溢,精華會散布到脾,再上輸到肺,調節水道,下輸膀胱,水液精華會布散到全身,五經同時運行。還說水進入經脈,就能形成血液。

古人認為五臟會化生五種液體:心為汗,肝為淚,肺為涕,脾為涎,腎為唾。所以,經脈中的津液和血液,都是水液精華所化生的。然而,經脈以胃氣為根本,因此經脈所化生的津液,也是六經中胃氣平和的表現。它們最終都歸於濕,滋養全身。如果運化不好,水液積聚不行,就像濕氣一樣造成危害。所以,水液過多會與血液混雜,無法滋養身體;或者不能化為津液,不能被衛氣利用,積聚在經脈中就會形成疾病。如果身體發冷,痰就會像清澈的飲料;如果身體發熱,痰就會像渾濁的濃液。如果遇到風火的侵襲,痰液就會湧出,無處不到。痰飲造成的疾病危害非常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