戴思恭

《推求師意》~ 卷之上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上 (12)

1. 傷食

飲食入胃,多停中脘。中脘乃盛水穀之海、上脘只納食,行水穀,所化精悍之氣,上輸於肺,下脘消化糟粕,入大小之腸。如食入於腸胃有停留不化者,有食物已去而害其脾胃轉運之氣者,有因之而致其清濁不分者。三脘者,則皆惡食,其物停留三脘有輕重。重在中下,則大小承氣、備急丸之類;輕在中下,則枳朮丸之類。

食納上脘,未入中脘而傷之重者,而出之;其已入中脘,而食物塞之,其氣反壅於下脘,致氣口脈大於人迎二、三倍者,亦必吐之。經曰:上部有脈,下部無脈,其人當吐不吐者死。若物已去而脾胃中元氣受傷者,則東垣內傷補益之法是矣。所謂食傷胸中如有物者,非所食穀肉之物,由飲食過度,消化之氣清濁不分,溷亂之液自上脘至胸中,積成痰飲,乃傷之輕者,故宜分清濁、化痰飲、和中益胃、開鬱則鬱。

白話文:

食物進入胃部,大多會停留在中脘這個位置。中脘是儲存水穀精微的地方,上脘只負責接收食物,運送水穀,轉化成精微之氣,向上輸送至肺部;下脘則負責消化食物殘渣,送入大小腸。如果吃進去的食物在腸胃中停留不消化,或是食物雖然離開但損害了脾胃的運化功能,又或者因此導致清氣濁氣無法分辨,這三脘都會厭惡食物。食物停留在三脘的情況有輕重之分。如果積滯嚴重在中脘或下脘,就用大、小承氣湯、備急丸等藥物來治療;如果積滯較輕在中脘或下脘,就用枳朮丸等藥物來治療。

如果食物剛進入上脘,還沒到中脘就造成嚴重損傷,應該要讓它吐出來。如果食物已經進入中脘,卻阻塞了它,使得氣反而壅塞在下脘,導致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二、三倍,也一定要讓它吐出來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上部有脈,下部無脈,這種人如果應該吐卻不吐,就會死亡。如果食物已經排出,但脾胃的元氣受損,就應該用李東垣的內傷補益方法來治療。所謂「食傷胸中好像有東西」,並不是指吃進去的五穀肉類,而是因為飲食過量,導致消化之氣清濁不分,混濁的液體從上脘積到胸中,形成痰飲,這是屬於較輕微的損傷,所以應該分清清濁,化解痰飲,調和脾胃,開解鬱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