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推求師意》~ 卷之上 (8)
卷之上 (8)
1. 溫病
方中有治法者三:以人中黃療時行熱毒為主;蒼朮、香附散結郁為臣,芩、連降火,人參補虛,桔梗、防風利氣行經為佐;熱毒鬱結則內外氣液不通成燥,大黃苦寒而能盪滌燥熱,滑石性滑味淡,將以利竅解結通氣液以潤燥,二者一陰一陽,故用之為使。此三治法,非特通治諸溫也。
《內經》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,與冬不藏精病溫者,有虛實之異,有四時不正勝氣鬱之者,有君相二火加臨者,即分君客之殊,有五運六氣當遷,正值所勝抑之,不得升降,又當辨其所發之氣以治,豈守三法俱用以治溫乎?先生曰:凡亢陽霖淫,暴風冰雹非常之變,必記以驗發於何時以為治源也。
白話文:
溫病治療方法有三種:
第一種,以人中黃為主藥,治療時行性的熱毒。第二種,以蒼朮、香附為輔藥,疏散結聚的鬱氣;再用黃芩、黃連來降火,人參補氣虛,桔梗、防風疏通氣機,引導藥力運行。第三種,若熱毒鬱結導致內外氣液不通而乾燥,則用大黃苦寒的藥性來清除燥熱,滑石性滑味淡,能疏通竅道、解開鬱結,使氣液流通以潤燥,這兩味藥一陰一陽,所以作為使藥。
這三種治療方法,並非能通治所有溫病。
《內經》說,冬天受寒,春天就會發生溫病。還有冬天不藏精而發溫病的,這些溫病有虛實之分。還有因為四時不正之氣鬱結而發的,或因君火、相火兩火同時加重而發的,所以要區分君火、客火的不同。另外,還有因五運六氣變化,正值被剋制之時,氣機不能正常升降,這時也要辨別所發之氣的特性來治療。難道都要用這三種方法來治療溫病嗎?
先生說:凡是出現亢陽過盛、連日下雨、暴風冰雹等異常的氣候變化,一定要記錄下來,以此來判斷病發的時間,並以此作為治療的依據。
2. 手心熱
手心者,心之營名勞宮,手少陰脈入掌中,故心所生病,掌中熱痛。心主手厥陰包絡脈入掌中,是動則病手心熱,所生病者,煩心,掌中熱。是知手心熱者,皆二經之火,為病百端,豈一症一方可言哉?原其方旨,必是當時為憂慮過節,津液不布,停聚成痰,溫鬱伏心,火不得發越,故用此方,因集於此。
白話文:
手心這個部位,在中醫上叫做「勞宮穴」,是心臟的營氣所行的經脈。手少陰心經的脈氣也進入手掌中,所以心臟產生的疾病,會導致手掌發熱疼痛。心包絡經的脈氣也進入手掌中,如果心包絡經的氣機躁動,就會出現手心發熱的症狀,還會伴隨心煩,以及手掌發熱的狀況。由此可知,手心發熱通常是心經和心包絡經這兩條經脈有火氣的表現,引發的疾病非常多樣,不可能用單一的症狀或單一個藥方就能概括處理。如果追溯這個問題的根源,多半是因為當時的人過度憂慮,導致身體的津液無法正常輸布,停留在體內形成痰,痰鬱積在心中,使得火氣無法正常發散,所以才會使用這個藥方。這些論述都是當時針對這個問題而提出的。
3. 發熱
陰血虛而熱者,敘之太略。陰陽之在人身,猶權衡之不可高下。陽盛則熱,陰盛則寒。況天地之氣,陽大而陰小,人稟之以生,故陽易勝、陰易乏,陰不敵陽則熱發於內而徹於外,故百病皆生於陰陽之勝負也。陽為強盛或客邪入害其正,則皆隨其勝負處發為熱病,故《內經》諸篇,屢書不一。
仲景明六經五臟之治法,河間明水火陰陽之微旨,東垣有內傷治火分經之藥。今先生參用三家之說,嘗謂相火易起,遇五性為物所感,不能不動,動則厥陽之五火從而相扇,是相火起於妄,妄則煎熬真陰,陰虛則病,陰絕則死,此水火陰陽為病之源。先生治血虛發熱,而血亦分陰陽。
若血之陰不足,如芎、歸辛溫亦在不用;若血之陽不足,雖薑、桂辛熱,而亦用之。與瀉火之法有正治,有從治,皆在臨機應變,其不執方也如此。
白話文:
因為體內陰血不足而發熱的情況,之前的描述太過簡略了。人體的陰陽,就像天平一樣,不能有高低偏差。陽氣過盛就會發熱,陰氣過盛就會發冷。何況天地的氣,陽氣大而陰氣小,人秉承天地之氣而生,所以陽氣容易過盛,陰氣容易不足。陰氣無法抵抗陽氣,熱就會從體內發出而遍及全身,所以各種疾病都是因為陰陽的盛衰失衡所造成的。陽氣過於強盛,或是外來的邪氣侵犯導致體內正氣受損,都會因為陽氣的過盛而引發熱病。《黃帝內經》的各篇章,才會屢次提到各種不同的情況。
張仲景闡明了六經和五臟的治療方法,劉河間闡明了水火陰陽的精微奧義,李東垣則有針對內傷而引起的火氣,以不同經絡用藥的方法。現在先生綜合採用這三家的學說,曾經說過相火容易被引動,遇到五種屬性的外物刺激,就會無法不妄動。一旦妄動,厥陽的五種火氣就會跟著相互煽動,這就是相火因為虛妄而發動,虛妄就會煎熬真正的陰液,陰液虛少就會生病,陰液枯竭就會死亡,這就是水火陰陽失衡是疾病的根源。先生治療血虛發熱,但血也有陰陽之分。
如果血的陰液不足,像川芎、當歸等辛溫藥就不能使用;如果血的陽氣不足,即使是生薑、桂枝等辛熱藥,也可以使用。對於瀉火的方法,有正治法和從治法,都要根據當時的情況靈活應變,而不拘泥於固定的藥方,就是這個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