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二十九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十九 (1)

1. 治案

滄州翁治一人,病下利完穀,眾以洞泄中寒,服理中、四逆輩,轉劇。脈兩尺寸俱弦長,右關浮於左關一倍,自外皆如草滋,知肝風傳脾,因成飧泄,非臟寒也,以小續命湯損麻黃加白朮,服三五升利止。續命非止利之藥,飲不終劑而利止者,以從本治故也。

又治一夫人,病飧泄彌年,醫以休息利治之以苦堅卒燥之劑,弗效。時秋半,脈弦而浮。曰:夫人之病蓋病驚風,非飲食勞倦所致也。肝主驚,故虛風自甚,因乘脾而成泄。今者金氣正隆,尚未至明春,則病將益加,法官平木之太過,扶土之不及,而瀉自止。夫人曰:儂寓南閩時,平章燕公以銅符密授,因失心懼,由是疾作。

公言信然。以黃犉牛肝,和以攻風健脾之藥愈。

張子和治一人,瀉利不止如傾。眾以為寒,治近二十載。脈之,兩寸皆滑,予不以為寒,所以寒者,水也。以茶調散湧寒水五七升,又以無憂散瀉水數十行,次以淡劑利水道,後愈。此通因通用法也。

丹溪治一老人,右手風攣,瀉泄,百方不效。左脈洪滑,此太陰經有積,肺氣壅遏,不能下降,大腸虛而作瀉,當治上焦,用蘿蔔子擂和漿水,密探吐大塊膠痰碗許,隨愈。

一老人厚味傷脾,常常瀉泄,亦是脾瀉,用白芍酒炒白朮各二兩、神麯、山楂各一兩、黃芩半兩、炒半夏一兩為末,荷葉煨飯為丸服。

一老人稟厚形瘦,夏未患瀉利,至秋深治不愈。神不瘁,溺澀少不赤,脈澀頗弦,膈微滿悶食減。因悟曰:必多年陳積,僻在腸胃。詢知嗜鯉魚,三年無一日缺。予曰:此痰積在肺,肺為大腸之臟,宜大腸之不固也。當澄其源而流自清,以茱萸、陳皮、青蔥、鹿苜根、生薑濃煎和砂糖,飲一碗,探吐痰半升加膠,利減半,再飲而利止。與平胃散加白朮、黃連調理。

治一富兒,面黃善啖易飢,非肉不食,瀉泄一月,脈大。以為濕熱,當脾困而食少;今反形健而多食不渴,此必疳蟲也。驗其大便,果有蛔,治蟲而愈。次年夏初,復瀉,不痛而口乾。予曰:昔治蟲而不治疳故也。以去疳熱之藥白朮湯下,三日而愈。後用白朮為君,芍藥為臣,川芎、陳皮、黃連、胡黃連入蘆薈為丸,白朮湯下,禁肉防再舉。

白話文:

案例一

滄州有位老翁,治療一位腹瀉不止、排泄物中帶有未消化完整食物的病人,大家認為是體內虛寒導致的嚴重腹瀉,於是使用理中湯、四逆湯之類的溫熱藥方,反而病情加重。把脈後發現,兩手寸關尺的脈象都呈現弦長,而且右手關脈的浮起程度是左手關脈的一倍,其他脈象都像雜草一樣散亂,判斷這是肝風傳到脾臟,導致了食物不經消化就排出的腹瀉,並不是體內虛寒。因此使用小續命湯,但減少了麻黃的用量,並加入了白朮。病人服用了三五劑,腹瀉就停止了。續命湯並不是止瀉的藥,之所以服用不到完整的療程腹瀉就停止,是因為從病因根本去治療的緣故。

案例二

又治療一位婦人,腹瀉不止多年,醫生用治療休息痢的苦寒燥濕藥來治療,沒有效果。當時正值秋季,把脈發現脈象弦而浮。醫生說:「這位夫人的病應該是驚風引起的,不是飲食或勞累造成的。肝主驚,所以虛風特別嚴重,因此侵襲脾臟導致腹瀉。現在秋季金氣旺盛,還沒到明年春天,病情將會更加嚴重。治療方法應該平息過旺的肝木,扶助衰弱的脾土,腹瀉自然會停止。」婦人說:「我住在南閩時,平章燕公曾給我一個銅符,我因為害怕而失心,因此發病。」醫生認為她說的沒錯。於是使用黃牛肝,配上祛風健脾的藥物,病就好了。

案例三

張子和治療一位病人,腹瀉不止,像傾倒一樣。大家都認為是體寒造成的,治療了將近二十年。把脈後,發現兩手寸脈都滑,張子和認為不是體寒,之所以感到寒是因為體內有水濕。於是使用茶調散來嘔吐出寒水五七升,再用無憂散排出體內數十次的積水,接著用清淡的藥物來疏通水道,病就好了。這就是使用與病因相反的藥物來治療的方法。

案例四

丹溪治療一位老人,右手筋脈攣縮,並且腹瀉,用了很多方法都沒效。把脈後發現左脈洪滑,這是因為太陰經有積滯,肺氣鬱結,不能下降,導致大腸虛弱而引起腹瀉,應該治療上焦。於是使用蘿蔔子搗碎和漿水,讓老人吐出像碗那麼大塊的膠狀濃痰,隨即病就好了。

案例五

一位老人因為經常吃油膩食物傷了脾胃,常常腹瀉,也是脾虛腹瀉,用白芍酒炒、白朮各二兩、神麴、山楂各一兩、黃芩半兩、炒半夏一兩,研磨成粉,用荷葉包著米飯蒸熟後做成藥丸服用。

案例六

一位老人體格壯實但身體消瘦,夏天沒有腹瀉,到了秋天深了腹瀉卻治不好。精神沒有衰弱,小便澀滯且量少但不發紅,脈象澀滯且有些弦緊,胸膈有些悶脹,食慾減少。醫生因此領悟到,一定是多年積滯在腸胃,經過詢問知道他喜歡吃鯉魚,三年來每天都吃。醫生說:「這是痰積在肺部,肺臟是與大腸相表的臟腑,所以會導致大腸不固而腹瀉。應當清除源頭,水流自然會清澈,用吳茱萸、陳皮、青蔥、鹿苜根、生薑濃煎,加上砂糖,喝一碗,吐出了半升痰液和膠狀物,腹瀉減少了一半,再喝一碗,腹瀉就停止了。然後用平胃散加上白朮、黃連來調理。

案例七

治療一位富家子弟,面色發黃,很能吃而且容易餓,不吃肉就不行,腹瀉了一個月,脈象洪大。大家認為是濕熱導致,但正常來說脾胃困頓應該是食慾減少;現在反而身體健壯而且很能吃,也不口渴,這一定是體內有寄生蟲。檢查他的大便,果然有蛔蟲,治療蛔蟲後就好了。第二年夏天初,又再次腹瀉,不痛但是口乾。醫生說:「上次只是治療了蛔蟲而沒有處理疳病。」於是使用祛疳熱的藥物白朮湯來治療,三天就好了。後來使用白朮為主藥,芍藥為輔,加上川芎、陳皮、黃連、胡黃連,並加入蘆薈做成藥丸,用白朮湯送服,並且禁止吃肉,以防再次復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