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十五 (1)
卷之十五 (1)
1. 病機
錢氏曰:凡小兒身、皮、目皆黃者,黃病也。身痛,膊皆強,大小便澀,一身皆黃,面目指爪皆黃,小便如屋塵色,著物皆如黃染,此黃疸也。二證多病於大病後。又有一證,生下百日及半年,不因病後,身微黃者,胃熱也,大人亦同。又有面黃、腹大、食土,渴者,脾疸也;又有自生而身黃者,胎疽也。
經云:諸疸皆屬於熱,色深黃者是也。若淡黃者兼白,胃怯,胃不和也。丹溪云:不必分五,同是溫熱,如盦曲相似,此理甚明。《全嬰方論》云:夫發黃者,皆由寒濕之氣蘊結於脾胃,蒸發而成也。陽明病無汗,小便不利,心中熱壅,必發黃。巢氏曰:小兒百日、半歲,非傷寒疸病,而身微黃者,亦是脾胃熱,不可灸,火灸之則熱甚。此是將息過度所為。
微薄其衣,欲與除熱丸散投之自歇。不得妄與湯劑及灸,為害不淺淺也。
白話文:
錢乙說:凡是小孩子身體、皮膚、眼睛都發黃的,就是黃病。如果身體疼痛,肩膀都僵硬,大小便不順暢,全身都發黃,臉色、眼睛、指甲都發黃,小便像屋簷灰塵的顏色,沾到東西都像被黃色染過一樣,這就是黃疸。這兩種情況多發生在大病之後。還有一種情況,剛出生一百天到半年之間,不是因為生病才發黃,只是身體微微發黃,這是胃熱引起的,大人也會有這種情況。另外,臉色發黃、肚子大、喜歡吃土、口渴,這是脾疸;還有一種是天生就全身發黃的,這是胎毒引起的。
醫書說:各種黃疸都屬於熱症,顏色深黃的就是這樣。如果顏色是淡黃色,而且帶有白色,那是因為胃氣虛弱,胃不和。朱丹溪說:不必細分五種黃疸,它們都是溫熱引起的,就像麴黴發酵一樣,這個道理很明白。《全嬰方論》說:發黃都是因為寒濕之氣積聚在脾胃,蒸發而形成的。陽明病如果沒有汗,小便不順暢,心中悶熱,一定會發黃。巢元方說:小孩子出生一百天或半年,不是因為傷寒才得黃疸,只是身體微微發黃,也是因為脾胃有熱,不能用艾灸,用火灸會使熱更嚴重。這是因為調養過度造成的。
應該減少穿衣服,可以用除熱的藥丸或散劑來治療,自然就會好。不能隨便使用湯藥和艾灸,這樣做害處很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