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十六 (1)
卷之十六 (1)
1. 治法
《明醫雜著》云:瘧是風暑之邪,有一日一發,有二日一發,有三日一發,有間一日連二日發,有日與夜各發,有汗無汗,有上半日發或下半日發,有發於夜者。治法,邪從外入宜發散之,然以扶胃氣為本,又須分別陽分、陰分而用藥。邪瘧及暫發者,可散可截;虛瘧及久者,宜補氣血。
若過服截藥,致傷脾胃則必綿延不休。凡熱多寒少,無汗者,桂枝麻黃各半湯;有汗多者,柴胡桂枝湯;汗多而渴者,白虎加桂枝湯;小便赤,熱多寒少者,小柴胡湯;寒多熱少者,清脾養胃湯;久未止者,鬼哭散止之。熱多汗出為瀉,腹痛者,大柴胡下之;久瘧不愈,腸下結塊者,木香丸、鱉甲飲子調之;甚則以神祐丸消之;煩渴者五苓。有小兒瘧疾用藥退熱太早,變作浮腫,外腎腫大,或食傷於脾胃。
浮腫者,脾之外應也,宜大腹皮湯、草果飲之類。
白話文:
《明醫雜著》說:瘧疾是風邪和暑邪引起的,發病時間不一定,可能一天發作一次,也可能兩天或三天發作一次,也有間隔一天連續兩天發作的,或者白天晚上都發作,發作時可能出汗也可能不出汗,可能上半天發作也可能下半天發作,也有晚上發作的。
治療方法,如果是外邪侵入,應該用發散的方法來驅除,但要以扶助脾胃的元氣為根本,還需要區分病邪是在身體的陽面還是在陰面來用藥。剛發病不久的瘧疾可以考慮發散或截斷病邪;身體虛弱或久病不癒的瘧疾,應該補養氣血。
如果過量服用截瘧的藥物,會傷害脾胃,導致病情遷延不癒。如果發熱多而怕冷少,又不出汗,可以用桂枝麻黃各半湯;如果出汗多,可以用柴胡桂枝湯;如果出汗多又口渴,可以用白虎加桂枝湯;如果小便發紅,發熱多而怕冷少,可以用小柴胡湯;如果怕冷多而發熱少,可以用清脾養胃湯;如果瘧疾很久都沒好,可以用鬼哭散來止住。發熱多出汗是身體瀉的表現,如果腹痛,可以用大柴胡湯來疏通;如果久病不癒,腸道裡有結塊,可以用木香丸或鱉甲飲子來調理;嚴重的話可以用神祐丸來消除;如果感到煩躁口渴,可以用五苓散。有的兒童患瘧疾,用藥退熱太早,可能會變成浮腫,陰囊腫大,或者因為飲食傷到了脾胃。
浮腫是脾虛在外的表現,應該用大腹皮湯、草果飲之類的藥物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