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十五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五 (1)

1. 病機

仁齋云:痞者,塞也。結者,實也。熱氣蘊於胸膈之間,留飲聚於腰脅之內,於是榮衛不得流行,臟腑不得宣通,腹滿而致痞結,勢使然耳。此實熱之證也,或發為壯熱是也。癖者,血膜包水,癖側於脅旁,時時作痛。惟癖為能發潮熱,為能生寒熱,故瘧脈家中脘多蓄黃水,日久而後結癖,寒熱之起。

小兒臟腑和平,榮衛調暢,則津液自然流通,縱使多飲水漿,不能為病。惟乳哺失調,三焦關膈,以致水漿停滯腸胃,不得宣行,冷熱相搏,於是結聚而成癖也。

白話文:

仁齋說:「痞,就是阻塞不通的意思;結,就是實在的、有東西積聚的意思。熱氣鬱積在胸腔和橫膈膜之間,積液停留在腰部和脅肋裡面,這樣一來,營衛之氣就不能順利運行,臟腑也不能正常疏通,導致腹部脹滿而形成痞結,這是情勢必然的結果。這屬於實熱的症狀,有時會發為高燒。癖,是血和膜包覆著水液,癖的位置偏在脅肋旁邊,時常會感到疼痛。只有癖會引發像潮水一樣的發熱,也會產生忽冷忽熱的症狀,所以瘧疾的脈象,在中脘部位大多積蓄著黃水,時間久了就會結成癖,然後就會出現寒熱的症狀。

小孩子的臟腑平和,營衛之氣調和順暢,那麼津液自然就能流通。即使喝很多水,也不會生病。只有餵奶不當,導致三焦和關膈受到阻礙,使得水液停滯在腸胃,無法正常運行,寒氣和熱氣互相搏鬥,這樣才會結聚而形成癖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