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十六 (1)
卷之十六 (1)
1. 治法
錢仲陽云:夏至後十日吐瀉,身壯熱,此熱也。蓋小兒臟腑十分中九分熱也。或因傷熱,乳食不消,瀉深黃色,玉露散主之。大暑節後吐瀉,身溫以熱,臟腑中六分熱,四分冷也。嘔吐,乳食前少,服益黃散;食後多,服玉露散。立秋後七日吐瀉,身溫,臟腑中三分熱,七分冷也。
不能食乳,多睡,悶亂,哽氣,長出氣,露睛唇白,多噦,欲大便,不渴,食前多,服益黃散;食後少,服玉露散。秋分後吐瀉身冷,無陽也。不能食乳,乾噦,瀉青水,當以補脾,益黃散主之。
鄭氏云:小兒吐瀉,因外傷風冷,內傷乳食,或兒啼未定,氣息未調,以乳飼之。氣逆於上則停滯胸膈,致令嘔吐;氣逆於下則傷脾胃,致令泄瀉;上下氣逆,吐瀉俱作。凡小兒只吐不瀉者逆,其吐必有痰,發驚者,十無一生。若只瀉不吐,或吐瀉俱發者,日久不退,亦變陰癇,治之當暫斷其乳,輕者周時,重者三日,宜頻與稀粥,服藥速效,十全八九。或者不信是言,以小兒藉乳為命,不肯暫斷。
然乳固不可斷也,殊不知因乳所傷得之者,若再以所傷之乳乳之,如抱薪救火。而暴吐瀉者,脾胃俱虛,參朮散加薑、棗去核煎服,以正胃氣。大法吐瀉傷冷者,理中湯;傷熱者,五苓散。
白話文:
錢仲陽說:夏至後十天發生的吐瀉,身體發燙,這是熱證。因為小兒的臟腑十分中就有九分是熱的。可能是因為受熱,或是吃東西消化不良,導致腹瀉,拉出深黃色的便便,可以使用玉露散來治療。大暑節氣後發生的吐瀉,身體溫熱,臟腑中有六分是熱,四分是冷的。嘔吐方面,如果是吃奶前吐得比較少,就服用益黃散;吃奶後吐得比較多,就服用玉露散。立秋後七天發生的吐瀉,身體溫和,臟腑中有三分是熱,七分是冷的。
如果不能吃奶,嗜睡,感到煩悶、心神不寧,打嗝,長長地嘆氣,眼睛睜大、嘴唇發白,常常乾嘔,想大便,但不覺得口渴。吃奶前吐得比較多,就服用益黃散;吃奶後吐得比較少,就服用玉露散。秋分後發生的吐瀉,身體發冷,這是沒有陽氣的表現。如果不能吃奶,乾嘔,拉出青色的水便,應該用來補脾,使用益黃散來治療。
鄭氏說:小兒發生吐瀉,是因為外感風寒,或內傷於乳食,或是因為小孩啼哭不止,氣息不穩定時就餵奶。氣逆向上就會停滯在胸膈,導致嘔吐;氣逆向下就會傷及脾胃,導致腹瀉;如果上下都氣逆,就會同時出現吐瀉。一般來說,小兒如果只有吐沒有瀉是氣逆的表現,而且吐出來的肯定有痰,如果又出現抽搐,十個小孩裡面很難救活一個。如果只有瀉沒有吐,或是吐瀉一起發作,時間久了都沒好轉,也會轉變成陰癇,治療的時候應該暫時停止餵奶,症狀輕微的停一週,嚴重的停三天,要經常餵食稀粥,再配合吃藥,很快就能見效,大概有八九成的把握。有些人不相信這個說法,認為小孩子要靠吃奶才能活命,不肯暫時停止餵奶。
然而奶水固然不能完全斷絕,卻不知道是因為吃奶而導致的病症,如果再餵食導致病症的奶水,就像抱著柴火去救火一樣。而突然吐瀉的,是脾胃都虛弱了,可以使用參朮散加上薑、棗(去核)一起煎煮服用,來調整胃氣。總的來說,吐瀉是因受寒引起的,可以使用理中湯;因受熱引起的,可以使用五苓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