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十五 (1)
卷之十五 (1)
1. 病機
脾居中州,胃為水穀之海。乳哺入胃,脾能克化,然後水穀分其清濁,傳變得宜則無吐瀉之患。凡小兒上吐不止,下瀉不住,皆因內外傷侵,兼以調護失常,乳食不節,遂使脾胃虛弱,清濁相干,蘊作而成。有先瀉而後吐者,乃脾胃虛冷。其候先瀉白水,吐亦不多,口氣緩而神色慢,額前有汗,六脈沉濡,此為冷也。
先吐而後瀉者,乃脾胃有熱,氣促唇紅,吐來面赤,脈洪而數,渴飲水漿,此為熱也。冷熱之分,須要詳審。
傷風吐瀉,身溫,乍寒乍熱,多氣粗,大便黃白色,嘔吐乳食,完穀不消,時咳嗽,更五臟兼見證,宜先服鉤藤散,後用益黃散、香樸散主之。及有吐瀉,身熱,多睡,能食乳,飲水不止,吐痰,大便黃水,皆為胃虛熱渴瀉也。當生胃中津液,以止其渴,後服發散止渴,多服白朮散、鉤藤散。
吐瀉身涼,吐沫青白色,悶亂不渴,氣腫露睛,當補脾,宜加減四君子湯、藿香散、銀白散主之。夏月傷暑吐瀉,手足厥冷者,理中湯、藿香正氣散、五順散、車前子散、不換金正氣散可選而用之。如吐瀉之證有風搐欲成慢候,可看慢脾方論治之。
白話文:
脾臟位於身體的中部,胃是儲存食物的地方。嬰兒喝奶進入胃後,脾臟能夠消化吸收,然後將食物中的精華和糟粕分開,如果傳導變化順利,就不會發生嘔吐或腹瀉的問題。凡是小兒持續嘔吐或腹瀉不止,都是因為內外因素的傷害,加上照顧不當,飲食不規律,導致脾胃虛弱,精華和糟粕混亂,積聚而成。
有先腹瀉後嘔吐的情況,是脾胃虛寒的表現。症狀是先拉出清水,嘔吐不多,呼吸平緩、精神萎靡,額頭有汗,脈象沉細而弱,這是屬於虛寒的。
有先嘔吐後腹瀉的情況,是脾胃有熱的表現。症狀是呼吸急促、嘴唇發紅,嘔吐時臉色發紅,脈象洪大而快,口渴想喝水,這是屬於熱的。虛寒和實熱的情況,需要仔細分辨。
因感冒引起的嘔吐腹瀉,會出現身體發熱,忽冷忽熱,呼吸粗重,大便呈現黃白色,嘔吐物是未消化的乳汁或食物,時常咳嗽,甚至還會出現其他五臟的相關症狀,應該先服用鉤藤散,之後再用益黃散、香樸散來治療。如果嘔吐腹瀉時,身體發熱、嗜睡,但仍能吃奶,不停地喝水,嘔吐痰液,大便是黃色的水,這都是胃虛有熱引起的腹瀉。應該先滋生胃中的津液來止渴,之後再用發散的藥物來止渴,多服用白朮散、鉤藤散。
如果嘔吐腹瀉時,身體發涼,嘔吐物是青白色的泡沫,精神煩躁不喝水,身體腫脹、眼球突出,這應該補養脾臟,適合用加減四君子湯、藿香散、銀白散來治療。夏天因中暑引起的嘔吐腹瀉,如果出現手腳冰涼,可以使用理中湯、藿香正氣散、五順散、車前子散、不換金正氣散等方劑來選用。如果嘔吐腹瀉的症狀有發展成抽搐的趨勢,可以參照治療慢脾風的方劑來處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