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十六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六 (1)

1. 治法

小兒泄瀉證非一端,有冷瀉,有熱瀉,有傷食瀉,有風瀉,有驚瀉,當詳辨其證而治之。

冷瀉者,脾胃受冷,肚痛,穀不化,小便清,大便黃白或如糟粕,手足厥冷,當服理中湯、益黃散、人參藿香等散。

熱瀉者,大便黃赤,小便赤少,口渴煩躁。醫者不明,但用豆蔻、訶子等服之,如水澆石,用錢氏白朮散去木香、五苓散去桂服之。熱甚者,四逆散、黃連丸、調中湯去大黃加黃連、枳殼治之,如挾熱而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黃芩湯,嘔加半夏。又挾熱瀉痢而小便閉澀赤甚者,加減四順清涼飲服之。

傷食瀉者,由乳食過飽,坐臥風冷之所,傷食油膩之物遂成食瀉,宜先服紫霜丸,取下其積,不可便補。經云:食瀉重,當取疳。虛用補虛進食丸、感應丸、紫霜丸。量虛實先取其積盡,次以加減益黃散、異功散、四君子湯調理之。

驚瀉者,由慢驚病後,或吐胃虛,或氣弱因驚,眼白如淡墨,大便青黃,此瀉宜至聖保命丹、鉤藤飲主之。或乳隨糞下,消乳熱,進食丸主之。或微渴,心脾喘燥狂熱,此瀉尤難治,硃砂五苓散主之。冷者,定命飲子,服後與溫驚朱君散、睡驚太乙丹等藥治之。大要散風邪,消積滯,開胃進食,養脾之藥。

惟傷食泄瀉者必惡食,發熱,心腹脹痛,下酸臭,先以疏利其食,服消積丸、鶴頂丹微疏導,不可峻取,後消食藥治之。

食積泄瀉者,積聚停飲,痞膈中滿,脅肋疼痛,夜熱晝涼,口吐酸水,嘔逆注瀉,脈實者,先利而後補,服消積丸、鶴頂丹,下後服消導藥,虛者先補而後下。

傷風泄瀉者,脾臟虛怯也。當初若脾實者,先解風熱,服藿香散。風熱已退,微熱者,參朮散、褐丸子。脾虛者,服醒脾散、實脾散。

假令春月間多有傷風、咳嗽、泄瀉者,表裡俱虛,服藿香正氣散,倍加茯苓去皮、白朮、生薑、棗去核同煎。痰嗽發熱微瀉者,服人參羌活散,加半夏曲同煎,後服加味四君子湯、參朮散止瀉治之。

夏月傷暑泄瀉者,其證面垢,煩躁作渴,飲水漿,頭熱,嘔吐泄瀉,服丁香丸,定吐紫金核先定吐,後用參朮散。發熱,渴不止者,參朮散加天水散,滾白湯調。

秋月痰嗽泄瀉者,六和湯。

冬月感寒泄瀉者,助胃膏、益黃散加肉豆蔻、生薑、棗去核煎服。寒極者附子理中湯。吐瀉,脾胃俱虛,欲作慢驚,服烏蠍四君子湯,生薑、棗去核煎服,或實脾散、全蠍觀音散治之。

中濕泄瀉者,著冷腸鳴,肚腹痛,手足寒,服理中湯、大養脾丸、藿香正氣散,腹痛加桂、乾薑,伏暑加藿香,寒暑同用。

白話文:

小兒腹瀉的病因不只一種,有因寒冷的冷瀉,有因燥熱的熱瀉,有因飲食不當的傷食瀉,有因受風的風瀉,還有因驚嚇的驚瀉,要詳細辨別病因來治療。

冷瀉是因為脾胃受寒,導致肚子痛、食物不消化、小便清澈、大便黃白色或像糟粕,手腳冰冷。應服用理中湯、益黃散、人參藿香散等藥方。

熱瀉是大便黃赤、小便少而紅、口渴煩躁。如果醫生不了解病因,只用豆蔻、訶子等藥來治療,就像用水澆石頭一樣沒有效果,應該用錢氏白朮散去除木香,或用五苓散去除桂枝來服用。如果熱勢很嚴重,就用四逆散、黃連丸、調中湯去除大黃並加入黃連、枳殼來治療。如果同時有熱症且太陽經與少陽經合病而導致腹瀉,可用黃芩湯;如有嘔吐,可加入半夏。另外,如果同時有熱性腹瀉且小便閉塞、顏色深紅,可用加減四順清涼飲來服用。

傷食瀉是由於乳食過飽,或坐臥在有風寒的地方,或吃了油膩的食物而造成的。應先服用紫霜丸,排出積食,不可馬上進補。古書說:「傷食引起的腹瀉很嚴重,應當先清除積食。」虛弱時,再用補虛進食丸、感應丸、紫霜丸來調理。要衡量虛實情況,先盡量清除積食,再用加減益黃散、異功散、四君子湯等藥方來調理。

驚瀉是因為慢驚病後,或嘔吐導致胃虛,或氣虛而受驚嚇,眼睛的白色部分像淡墨,大便青黃色。這種腹瀉宜用至聖保命丹、鉤藤飲來治療。如果出現乳汁隨糞便排出,要消除乳熱,可用進食丸來治療。如果稍微口渴,心脾煩躁、喘息、燥熱、甚至狂躁,這種腹瀉尤其難治,宜用硃砂五苓散來治療。如果是受寒導致的,可用定命飲子,服藥後再用溫驚朱君散、睡驚太乙丹等藥來治療。總的來說,治療此類腹瀉的重點是驅散風邪、消除積食、開胃進食,以及使用滋養脾胃的藥物。

只有傷食引起的腹瀉才會厭食、發熱、心腹脹痛、排出的糞便酸臭,要先疏通腸胃,使積食排出,服用消積丸、鶴頂丹等藥物來輕微疏導,不可過於猛烈地清除積食,之後再用消食藥來治療。

因積食引起的腹瀉,會出現積聚停飲、胸膈脹滿、脅肋疼痛、晚上發熱白天涼、口吐酸水、嘔吐腹瀉等症狀。如果脈象強盛,應先通利積食,然後再進補,可服用消積丸、鶴頂丹等藥。待積食排出後,再服用消導藥。如果身體虛弱,應先補益身體,然後再疏導積食。

傷風引起的腹瀉,是因脾臟虛弱。如果剛開始脾臟比較強健,應先解除風熱,服用藿香散。如果風熱已經消退,只剩微熱,可服用參朮散、褐丸子。如果脾臟虛弱,可服用醒脾散、實脾散。

假設在春天,小兒多有傷風、咳嗽、腹瀉,這表示表裡都虛弱,應服用藿香正氣散,加倍使用茯苓(去除外皮)、白朮、生薑、紅棗(去核)一起煎服。如果同時有咳嗽、發熱、輕微腹瀉,可服用人參羌活散,加入半夏曲一起煎服,之後再服用加味四君子湯、參朮散等藥來止瀉。

夏天因中暑引起的腹瀉,症狀是臉色污垢、煩躁口渴、想喝水,頭部發熱,嘔吐腹瀉。應服用丁香丸,用紫金核來止吐,之後再用參朮散。如果發熱、口渴不止,則可服用參朮散,再加入天水散,用滾開的白開水調服。

秋天因痰嗽引起的腹瀉,可用六和湯來治療。

冬天因感寒引起的腹瀉,可用助胃膏、益黃散,加入肉豆蔻、生薑、紅棗(去核)一起煎服。如果寒症嚴重,可用附子理中湯。如果同時有嘔吐腹瀉,脾胃都虛弱,可能發展成慢驚,可服用烏蠍四君子湯,加入生薑、紅棗(去核)一起煎服,或用實脾散、全蠍觀音散來治療。

因濕氣引起的腹瀉,會感到寒冷、腸鳴、肚子痛、手腳冰冷。應服用理中湯、大養脾丸、藿香正氣散等藥。如果腹痛,可加入桂枝、乾薑;如果是伏暑引起的,可加入藿香;寒暑並存的情況下,應寒暑藥一起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