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十五 (1)
卷之十五 (1)
1. 病機
巢氏曰:濕者水氣也。《活人書》云:風雨襲虛,山澤蒸氣,豈止大人中濕,小兒亦有受濕者。緣小兒入夏以來,脾胃虛弱,腠理開疏,或因連日陰雨,或地上蒸濕,小兒坐臥於上,便受熱氣。脈見沉緩,身體煩痛,發熱惡寒,或多汗惡風,精神昏悶,或小便不利,大便溏瀉。
若久不愈,則手足垂嚲,入臟則喑啞不言。治法大要疏利小水,其濕自除,不可發汗及峻攻之。
參苓散,治小兒受濕身痛面浮,發熱惡風,多汗作嘔,小便不利。
人參,白朮,豬苓,澤瀉,乾薑(炮。各二錢),赤茯苓,木通(各二錢),
上咀,入燈心十莖,車前子一撮,水煎,食前服。
除濕湯,治小兒寒濕所傷,手足軟弱,吐瀉,不能抬舉疼痛。
人參,白朮,蒼朮,茯苓,半夏,厚朴(姜炒),陳皮,藿香,大腹皮(洗),甘草(炙。各等分),
上咀,水煎,不拘時服。
白話文:
巢元方說:所謂的「濕」,就是指水氣。《活人書》中提到:風雨侵襲身體虛弱的人,或是山林沼澤蒸發的濕氣,不只是大人會受到濕氣影響,小孩子也會。因為小孩子進入夏天後,脾胃功能比較虛弱,皮膚的毛孔也比較疏鬆,有時是因為連日下雨,或是地面潮濕,小孩子如果坐在或躺在上面,就容易受到濕熱之氣的侵襲。症狀表現為脈象沉緩,身體覺得煩躁疼痛,發熱怕冷,或是多汗怕風,精神昏沉,也可能小便不順暢,大便稀溏。
如果這種情況持續很久都沒有好轉,就可能導致手腳無力下垂,如果濕氣侵入內臟,就會變得無法說話。治療的原則是疏通小便,讓濕氣排出,不可以發汗或是用很強烈的藥物去攻邪。
「參苓散」可以用來治療小孩子因為受濕氣而引起的身體疼痛、臉部浮腫、發熱怕風、多汗想吐、小便不順暢。
藥方組成:人參、白朮、豬苓、澤瀉、炮薑(各二錢),赤茯苓、木通(各二錢)。將藥材切碎,加入燈心草十根、車前子一小撮,用水煎煮,在飯前服用。
「除濕湯」可以用來治療小孩子因為寒濕侵襲而引起的手腳軟弱無力、吐瀉、無法抬起手腳、疼痛。
藥方組成:人參、白朮、蒼朮、茯苓、半夏、薑炒厚朴、陳皮、藿香、大腹皮(洗淨)、炙甘草(各等分)。將藥材切碎,用水煎煮,不拘泥於時間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