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二十九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十九 (1)

1. 治案

丹溪治一人舊有疳積,後因山行飢甚遇橘芋食之,即上丸腫大,寒熱。先服平胃劑一二帖,次早神思清,氣至下焦,嘔逆覺積動,復吐後,和胃氣,疏通經絡而愈。

一人虛損潮熱偏墜小腸氣,四物加小茴香、吳茱萸、胡蘆巴各五分,枳實、青皮、山楂,漸愈。

滑伯仁治一婦,病寒致疝,自臍下上心皆脹攻痛,而脅尤甚,嘔吐煩悶不進飲食,診其脈,二手沉結不調,曰由此寒在下焦,急攻之,與灸章門、氣海、中脘,服玄胡、桂、川楝、茴香、木香、青皮、白朮、茯苓等,一日一服,溫利丸藥,聚而散之也。

一老人病臍腹㽲痛,醫以溫中散寒無驗。視之,脈兩尺搏堅而沉者,曰此大寒由外入也,寒在外,故為疝,治宜在下。加沉降之劑引入下焦,數服而愈。

一人病氣在濟下築築漸至心下嘔湧痛滿,手足皆青,喉中淫淫而癢,眉末痠疼,口不欲食,頭不欲舉,神昏欲睡而不寐,惡食氣,睪丸控痛,小便數而欠,年未三十,尫瘠尤甚,人劣劣不自持,脈沉弦而澀。曰是得憂鬱憤怒,寒濕風雨乘之為肝疝也。張從正云:諸疝皆屬肝經,且肝欲急,以辛散之,遂以吳茱萸佐以薑、桂及治氣引藥,兼以茴、楝等丸,每日一服,利之,三月安。

白話文:

案例一:

朱丹溪治療一個人,他之前就有消化不良的問題,後來因為爬山肚子很餓,吃了橘子和芋頭,立刻導致上腹部腫大,還發冷發熱。先給他吃了幾帖平胃散,隔天早上,他的精神就清醒了,氣也往下走了,覺得想吐,感覺到肚子裡有東西在動,吐出來後,調理脾胃,疏通經絡就痊癒了。

案例二:

一個人身體虛弱,出現午後發熱、陰囊下墜、疝氣的症狀。給他服用四物湯,再加上小茴香、吳茱萸、胡蘆巴各少許,以及枳實、青皮、山楂,病情就逐漸好轉了。

案例三:

滑伯仁治療一位婦人,她因為受寒導致疝氣,從肚臍以下到心口都覺得脹痛,尤其兩側肋骨更嚴重,還會嘔吐、煩躁、吃不下東西。診斷她的脈象,兩手的脈都沉而結實、不協調,認為這是因為寒氣在下腹部,要趕快攻散寒邪。所以,就給她針灸章門穴、氣海穴、中脘穴,再搭配服用玄胡、桂枝、川楝子、茴香、木香、青皮、白朮、茯苓等藥材,每天服用一帖,並配合溫性的丸藥,讓藥力聚集後散開,病情就改善了。

案例四:

一位老人,肚臍腹部疼痛,醫生用溫中散寒的方法治療沒有效果。查看他的脈象,兩尺部位的脈搏強勁而沉,認為這是因為大寒從體外入侵,寒邪在外,所以導致疝氣,應該往下治療。於是,給他服用能夠使藥力下行的藥物,數帖之後就好了。

案例五:

一個人,他覺得肚子下面有氣在竄動,慢慢地往上到心口,接著就想嘔吐,肚子脹痛,手腳都發青,喉嚨覺得癢癢的,眉尾痠痛,不想吃東西,頭也抬不起來,神情昏沉想睡卻又睡不著,厭惡食物的氣味,睪丸也會覺得拉扯疼痛,小便次數多但量少,年紀不到三十歲,卻非常瘦弱,身體虛弱到無法自主,脈象沉而弦又澀。認為這是因為他憂鬱憤怒,又受寒濕風雨侵襲,導致肝疝。張從正說過,各種疝氣都跟肝經有關,而且肝氣需要疏通,所以要用辛散的藥物來治療,就用吳茱萸搭配薑、桂等藥材,以及引導藥性的藥物,加上茴香、川楝子等製成的藥丸,每天服用一帖,疏通氣機,三個月後就痊癒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