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十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二 (1)

1. 藥方

(仲景)桂枝湯,治病人發熱自汗,此胃氣不和。或傷風惡風,脈浮自汗。

桂枝(一錢),芍藥(二錢),甘草(一錢)

上水二盞,姜三片、棗一枚,煎八分,食前溫服。

建中湯,治表虛自汗。

官桂(五分),芍藥(二錢),甘草(一錢)

上水二盞,姜三片、棗一枚,煎八分服。

黃耆建中湯,治虛勞自汗。(即建中湯加黃耆。血虛者加當歸,名當歸建中湯。)

桂枝附子湯,治婦人血虛,自汗不止。(當歸建中湯加桂枝、附子各五分,空心服。)

柴胡桂枝湯,治發熱自汗,或寒熱自汗。

柴胡(一錢),桂枝,人參(各五分),甘草(炙二分),芍藥(八分),半夏,生薑(各六分),黃芩(五分)

上水盞半,棗二枚,煎七分,食前溫服。

黃耆湯,治喜怒驚恐房勞致陰陽偏虛者,或自汗盜汗不止。

黃耆(蜜炙,一錢),白茯苓,熟地黃(酒浸),肉桂,天門冬(去心),麻黃根,龍骨(各一錢),五味子,浮小麥(炒),防風(各八分),當歸(酒洗),甘草(炙,各七分)

上水二盞,姜三片,煎一盞,食遠服。發厥自汗,加附子二片;發熱自汗,加石斛一錢。

大補黃耆湯,治自汗;虛弱之人可服。

黃耆,防風,山茱萸肉,當歸,白朮(炒。各八分),肉桂,甘草(炙。各四分),五味子(十一粒),人參,白茯苓,熟地黃,肉蓯蓉(各一錢)

上水盞半,姜三片、棗一枚,煎七分,不拘時服。

玉屏風散,治表虛自汗。

防風,黃耆(蜜炙。各一錢),白朮(炒,二錢)

上水盞半,姜三片,煎七分服。

(《和劑》)牡蠣散,治諸虛不足,及大病後體虛,津液不固,常常自汗。

黃耆(蜜炙),麻黃根,牡蠣(煅淬醋中。各五錢)

上作二服。每服水盞半,加小麥百粒,煎至八分,食前溫服。

調衛湯,治濕勝自汗,補胃氣虛弱,表虛不任風寒。

麻黃根,黃耆(蜜炙。各一錢),羌活,生甘草,生地黃,生黃芩,半夏(各五分),麥門冬,當歸,豬苓,蘇木,紅花(各三分),五味子(九粒)

上水二盞,煎八分,熱服。

耆附湯,治氣虛,陽弱,虛汗,倦怠。

黃耆(蜜炙),熟附子(各等分)

每服四錢,水一錢,姜五片,煎六分,食遠溫服。

涼膈散,治胃中溫熱上蒸,自汗者宜此。

連翹(一兩),山梔,大黃,黃芩,薄荷葉(各半兩),甘草(一兩半),朴硝(三錢)

為散為飲,任服。

辰砂五苓散,治濕熱自汗,小便不利。

白朮,白茯苓,豬苓,澤瀉(各半兩),肉桂,辰砂(各二錢,另研)

為細末和勻,每服二錢。

硃砂安神丸,治心神不寧,煩躁自汗。(方見驚悸門。)

三建湯,治真氣不足,上盛下虛,面亦自汗,小便頻數。

白話文:

藥方

桂枝湯,用於治療病人發熱且出汗,這是胃氣不和的症狀。或是受風寒而怕風,脈象浮且出汗。

  • 桂枝(一錢)
  • 芍藥(二錢)
  • 甘草(一錢)

以上藥材加水兩碗,生薑三片、大棗一枚,煎煮至八分,飯前溫服。

建中湯,用於治療體表虛弱、出汗。

  • 官桂(五分)
  • 芍藥(二錢)
  • 甘草(一錢)

以上藥材加水兩碗,生薑三片、大棗一枚,煎煮至八分服用。

黃耆建中湯,用於治療虛勞出汗。(即建中湯加黃耆。血虛者加當歸,名為當歸建中湯。)

桂枝附子湯,用於治療婦女血虛,出汗不止。(當歸建中湯加桂枝、附子各五分,空腹服用。)

柴胡桂枝湯,用於治療發熱出汗,或寒熱交替並出汗。

  • 柴胡(一錢)
  • 桂枝、人參(各五分)
  • 甘草(炙,二分)
  • 芍藥(八分)
  • 半夏、生薑(各六分)
  • 黃芩(五分)

以上藥材加水一碗半,大棗二枚,煎煮至七分,飯前溫服。

黃耆湯,用於治療因喜怒、驚恐、房勞導致的陰陽偏虛,或出汗、盜汗不止。

  • 黃耆(蜜炙,一錢)
  • 白茯苓、熟地黃(酒浸)、肉桂、天門冬(去心)、麻黃根、龍骨(各一錢)
  • 五味子、浮小麥(炒)、防風(各八分)
  • 當歸(酒洗)、甘草(炙,各七分)

以上藥材加水兩碗,生薑三片,煎煮至一碗,離飯時較遠時服用。突然昏倒且出汗,加附子二片;發熱出汗,加石斛一錢。

大補黃耆湯,用於治療出汗;虛弱的人可以服用。

  • 黃耆、防風、山茱萸肉、當歸、白朮(炒,各八分)
  • 肉桂、甘草(炙,各四分)
  • 五味子(十一粒)
  • 人參、白茯苓、熟地黃、肉蓯蓉(各一錢)

以上藥材加水一碗半,生薑三片、大棗一枚,煎煮至七分,不拘時間服用。

玉屏風散,用於治療體表虛弱、出汗。

  • 防風、黃耆(蜜炙,各一錢)
  • 白朮(炒,二錢)

以上藥材加水一碗半,生薑三片,煎煮至七分服用。

(《和劑》)牡蠣散,用於治療各種虛弱不足,以及大病後體虛,津液不固,經常出汗。

  • 黃耆(蜜炙)、麻黃根、牡蠣(煅燒後醋淬,各五錢)

以上藥材分作兩次服用。每次加水一碗半,加小麥百粒,煎煮至八分,飯前溫服。

調衛湯,用於治療濕氣過盛導致的出汗,補益胃氣虛弱,體表虛弱不能抵禦風寒。

  • 麻黃根、黃耆(蜜炙,各一錢)
  • 羌活、生甘草、生地黃、生黃芩、半夏(各五分)
  • 麥門冬、當歸、豬苓、蘇木、紅花(各三分)
  • 五味子(九粒)

以上藥材加水兩碗,煎煮至八分,熱服。

耆附湯,用於治療氣虛、陽氣虛弱、虛汗、倦怠。

  • 黃耆(蜜炙)、熟附子(各等分)

每次服用四錢,加水一錢,生薑五片,煎煮至六分,離飯時較遠時溫服。

涼膈散,用於治療胃中溫熱向上蒸發,導致出汗者適宜此方。

  • 連翹(一兩)
  • 山梔、大黃、黃芩、薄荷葉(各半兩)
  • 甘草(一兩半)
  • 朴硝(三錢)

可以研成散劑或煮成湯劑,隨意服用。

辰砂五苓散,用於治療濕熱導致的出汗,小便不暢。

  • 白朮、白茯苓、豬苓、澤瀉(各半兩)
  • 肉桂、辰砂(各二錢,另外研磨)

研成細末混合均勻,每次服用二錢。

硃砂安神丸,用於治療心神不寧,煩躁出汗。(藥方見驚悸門。)

三建湯,用於治療真氣不足,上盛下虛,面部也出汗,小便頻繁。

  • 大川烏(制)、附子(制)、天雄(制,各二錢)

以上藥材加水兩碗,生薑五片,煎煮至八分,不拘時間服用。沒有效果,加黃耆、肉桂。

正元散,用於治療下元氣虛,心腹脹滿,時常出汗。(藥方見諸虛門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