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四十五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十五 (1)

1. 病機論

春甫考心風病,諸書鮮有載之,而多附癲癇門候,混同論治。心風雖出於世俗之稱,深中病情,誠為切當。古人謂:風善行而數變,風痹為不仁。此曰心風者,非若外風入中,甚言其變常無定,恍惚不仁。而心之病,誠若風之魔也。此皆七情五志久逆所生,而與癲癇則又不同矣。

癲狂癇證主於火熾,風痰之盛,而寢延及於心,屬實者多;心風則由七情五志久逆不遂,戴人所謂肝屢謀,膽屢不決,屈無所申,怒無所泄。心之官則思,甚則心血日涸,脾液不行,痰迷心竅,則成心風,屬虛者多。治法須以七情相勝,五志遂心,養血豁痰,引神歸舍,標本兼治,此疾可愈矣。

致若混同癲癇攻治,是謂虛虛,而速其死也,噫。

白話文:

關於心風這種病,許多醫書上很少記載,大多把它歸在癲癇的範疇,混在一起討論治療。雖然「心風」是民間的說法,但它很能點出病情的本質,確實很貼切。古人說:「風的特性是到處遊走且變化快速,風痹會造成肢體麻木不仁。」這裡說的「心風」,並不是像外來的風邪侵入體內那樣,而是強調這種病變化無常、恍恍惚惚、麻木不仁。心的病變,確實像被風邪侵擾一樣,這都是因為長期的情緒失調所引起的,這點和癲癇又不相同。

癲狂、癲癇等病症,主要是因為火氣旺盛、痰涎過多,進而影響到心臟,大多屬於實證;而心風則是由於長期的情緒壓抑、心願無法達成,就像戴人所說的「肝臟總是計畫謀略,膽囊卻總是猶豫不決,委屈無法伸張,怒氣無法宣洩」。心臟的功能是思考,思考過度就會導致心血日漸枯竭,脾臟的津液無法正常運行,痰涎阻塞心竅,進而形成心風,大多屬於虛證。治療方法必須從情緒方面著手,用相互克制的方法來調節七情,使五種情緒都能得到疏導,同時也要滋養心血、化解痰涎,引導精神回歸本位,標本兼治,這樣病就能痊癒了。

如果把心風和癲癇混淆,用攻伐的方式來治療,這就是虛證用虛法治療,反而會加速死亡,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