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十六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六 (1)

1. 治法

經曰:形不足者,溫之以氣;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。

虞氏謂:味,陰味也,補精以陰,求其本也。然味乃如谷粟菜果,出於天賦自然沖和之味,故有養人補陰之功,非醯醬烹飪之厚味,出於人為者。經曰:陰之所生,本在五味,非天賦之味乎。曰:陰之五宮,傷在五味,非人為之味乎?善攝生者,不可以味為補精,而遂恣於口腹,以自速其禍也。謂溫之以氣,溫存以養,使氣自充,則形完矣。

曰補曰溫,各有其旨。《局方》悉以溫熱藥佐輔,名曰溫補,豈理也哉?又曰:人年老或虛損,精血俱耗,陰不足以配陽,孤陽幾於飛越,天生胃氣尚爾留連,又藉水穀之陰,故羈縻而定耳。《局方》用溫劑劫虛,蓋脾得溫而食進,故亦暫可。夫質有厚薄,病有淺深,設或失手,何以取救?吾寧稍遲,計出萬全,溫劑補虛,決不敢用。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》說:身體的形體不足,就要用氣來溫養它;精氣不足,就要用食物的味道來補充它。

虞氏認為:「味」指的是滋養陰的食物味道,用陰性的味道來補充精氣,這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。這裡說的「味」,是指像穀物、蔬菜、水果等天然平和的味道,這些食物有滋養人體、補充陰氣的功效,而不是指用醋、醬油等烹飪出來的濃重味道,那是人為加工出來的。

《黃帝內經》說:陰氣的產生,根本在於五味的攝取,這難道不是指天然的食物味道嗎?又說:陰氣所屬的五個臟腑,受損是因為五味的過度攝取,這難道不是指人為加工的味道嗎?

善於養生的人,不應該認為可以用食物的味道來補充精氣,就放縱自己的口腹之慾,這樣反而會加速招致禍患。所謂用氣來溫養,是指要溫和地保存並滋養身體,使氣自然充盈,形體自然就會完整。

經文中說的「補」和「溫」,各自有不同的含義。《局方》(指宋代醫方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卻全都用溫熱的藥物來輔助,稱之為溫補,這實在是不合道理。

又說:人年紀大了或是身體虛弱,精血都耗損了,陰氣不足以與陽氣相平衡,孤獨的陽氣幾乎就要浮散。幸好天生的胃氣還能維持,又藉助於水穀食物的陰氣,所以才能勉強使陽氣穩定下來。《局方》使用溫熱的藥物來劫掠虛弱的身體,或許是因為脾胃得到溫熱就能促進食慾,所以暫時可能有效。但是,人的體質有強弱之分,病情有輕重之別,萬一用藥失誤,又該如何補救?我寧願稍微慢一點,也要考慮周全,用溫熱藥物來補虛,我絕對不敢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