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婦科玉尺》~ 卷五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9)

1. 崩漏

或憂思鬱結。勞傷心經。不能為血之主。遂令妄行。宜柏子仁湯。或緣卒然大怒。有傷肝臟。而血暴下。宜養血平肝散。以上皆勞傷所統之病也。何以見氣陷之所由也。或經漏不止。鮮血。項筋急。腦痛。脊骨強痛。不思飲食。宜柴胡調經湯。或露下惡血。月水不調。或暴崩不止。

多下水漿之物。皆由飲食不節。或勞傷形體。或素有心氣不足。因飲食勞倦。致令心火乘脾。必怠惰嗜臥。四肢不收。困倦乏力。無氣以動。氣短上氣。逆急上衝。其脈緩而弦急。按之洪大。得之脾土受邪也。脾主滋榮周身者也。心主血。血主脈。二者受邪。病皆在脈。脈者血之府也。

脈者人之神也。心不主令。胞絡代之。故曰。心之脈主屬心系。心系者。胞絡命門之脈也。主月事。皆由脾胃虛而心胞乘之。故漏下。血水不調也。況脾胃為血氣陰陽之根蒂。當除濕去熱益氣。氣上伸以勝其濕。又云。火鬱則發之。宜調經升陽除濕湯。(此條亦本東垣)或衝任氣虛。

經脈不調。崩中漏下。宜斷下湯。以上皆氣陷所統之病也。何以見血瘀之所由也。或血大至。純下瘀血成腐。勢不可止。甚則頭目昏暈。四肢厥冷腹痛。宜膠艾湯。或血崩不止。昏迷不省。宜五靈脂散。或瘀積血崩。所下皆成五色。宜香附子散。或瘀積久而血崩。臍腹㽲痛。

宜立效散。或室女二七之期。天癸未至而後至。亦有卒然暴下。淋瀝不止。有若崩漏者。其失血必多。宜加減四物湯。以上皆血瘀所統之病也。何以見虛弱之所由也。或崩中不止。結作血片。如雞肝色。碎爛。宜小薊根湯。或崩血無度。虛損羸瘦。宜鹿茸散。或諸虛不足。久不受孕。

骨熱形羸。而崩中帶下。宜補宮丸。或帶下漏血不止。及風寒冷熱勞損衝任。崩中暴下。腰重裡急。淋瀝不斷。宜芎藭湯。以上皆虛弱所統之病也。就此六者。而分類推之。以究其原。崩漏之病。寧有遺哉。然其治之。亦必有道矣。方氏云。血屬陰靜。則循經榮內。動則錯經妄行。

凡人七情過極。則動五志之火。五志之火亢盛。則經血暴下。久而不止。謂之崩中。如風動木搖。火燃水沸之類。治崩次第。初用止血以塞其流。中用清熱涼血以澄其源。末用補血以還其舊。若止塞流而不澄源。則滔天之熱不可遏。若止澄源而不復舊。則孤孑之陽無以立。故本末不遺。

前後不紊。方可言治。方氏此論。乃治崩要法。醫者深悉乎六者之由。而運之以塞流澄源復舊三法。則庶幾其得之矣。

脈法,仲景曰。寸口脈弦而大。弦則為減。大則為芤。減則為寒。芤則為虛。寒虛相搏。此名曰革。婦人則半產漏下。旋覆花湯主之。脈經曰。問曰。五崩何等類。師曰。白崩者。形如涕。赤崩者。形如絳津。黃崩者。形如爛瓜。青崩者。形如藍色。黑崩者。形如衃血也。又曰。診婦人下赤白。日下血數升。脈急疾者死。遲者生。婦人帶下。脈浮惡寒漏下者不治。又曰。尺脈急而弦大。風邪入少陰之經。女子漏白下赤。又曰。漏血下赤白不止。脈小虛滑者生。大緊實數者死。陳自明曰。寸脈微遲為寒在上焦。則吐血衄血。尺脈微遲。為寒在下焦。則崩血便血。大抵數小為順。洪大為逆。大法當調補脾胃為主。又曰。尺寸脈虛者。漏血脈浮者。俱不治。李梴曰。脈微弱為少氣。女子崩中漏下。致面色焦枯。心脈獨沉。主氣鬱下流。血崩去紅。腎脈浮芤。腎虛也。女人則經漏。後部彈手、陰蹺脈也。主裡急。

白話文:

崩漏

可能是因為憂愁思慮過度,導致情緒鬱結;或是因為過度勞累,損傷心臟,心臟無法正常掌控血液運行,使得血液不循常規而妄行。這種情況適合用柏子仁湯來治療。也可能是因為突然大怒,損傷肝臟,導致血液大量快速流失。這種情況適合用養血平肝散來治療。以上這些都是因為勞累損傷導致的疾病。

如何判斷是由於氣虛下陷所導致的呢?可能是經血持續不止,而且是鮮紅色的,同時伴隨頸部肌肉僵硬、頭痛、背脊骨強硬疼痛、食慾不振等症狀,這種情況適合用柴胡調經湯來治療。或者出現滴滴答答的惡露,月經不調,或突然大量出血不止,且多為水狀液體,這些都是因為飲食不節制,或過度勞累,或本身就有心氣不足的問題,加上飲食勞累,導致心火侵犯脾臟,進而出現疲倦、嗜睡、四肢無力、倦怠乏力、不想動、呼吸短促、氣喘、氣逆上衝等症狀。脈象會呈現緩慢但帶有弦急的感覺,按下去則感覺洪大,這是因為脾臟受到邪氣侵擾所致。脾臟負責滋養全身,心臟主管血液,血液運行於脈絡中,心脾兩者都受到邪氣侵擾,病症都會表現在脈搏上,因為脈絡是血液的府邸。

脈搏是人體精氣神的表現。當心臟失去主導功能時,胞絡就會代替其作用,所以說,心的脈絡屬於心系,心系就是胞絡與命門的脈絡,它主管月經。這些情況都是由於脾胃虛弱,導致心包絡功能異常所引起的,所以才會出現經血不止、血水不調等症狀。況且脾胃是氣血陰陽的根本,應當去除濕氣、熱邪,並補充氣血,讓氣上升來克服濕氣。古人也說過「火鬱則發之」,應該用調經升陽除濕湯來治療。(這條理論也出自李東垣)或是因為衝脈和任脈的氣虛,導致經脈不調,出現崩漏的情況,這時適合用斷下湯。以上這些都是因為氣虛下陷所導致的疾病。

如何判斷是由於血瘀所導致的呢?可能是經血大量湧出,而且排出的是瘀血形成的血塊,情況無法停止,嚴重時會出現頭暈目眩、四肢冰冷、腹痛等症狀,這種情況適合用膠艾湯來治療。或出現經血崩漏不止,導致昏迷不醒,適合用五靈脂散來治療。或因瘀血積聚導致崩漏,排出的經血呈現多種顏色,適合用香附子散來治療。或因為瘀血積聚很久導致崩漏,出現肚臍周圍和腹部疼痛,適合用立效散來治療。或是青春期少女,到了應該來月經的年紀卻還沒來,或者月經來潮後又突然大量出血,滴滴答答不止,就像崩漏一樣,這種情況失血量一定很大,適合用加減四物湯來治療。以上這些都是由於血瘀導致的疾病。

如何判斷是由於虛弱導致的呢?可能是經血崩漏不止,並且形成像雞肝一樣顏色、碎爛的血塊,適合用小薊根湯來治療。或因經血崩漏無度,導致身體虛弱消瘦,適合用鹿茸散來治療。或是因為各種虛弱不足,長期無法懷孕,出現骨蒸潮熱、身體消瘦的情況,同時伴隨崩漏和白帶,適合用補宮丸來治療。或是因為白帶和漏血不止,又因為感受風寒、冷熱、勞損,損傷衝脈和任脈,導致崩漏暴下,腰部沉重,腹部裡急,滴滴答答持續不斷,適合用芎藭湯來治療。以上這些都是由於虛弱導致的疾病。

將這六種情況分類推究,探討其病因,那麼崩漏這種疾病的病理就沒有被遺漏的了。當然,治療崩漏也一定有其方法。方氏說過,血屬陰,本來是靜止的,應該循著經脈運行,濡養臟腑。一旦受到擾動就會不循常規,導致血液妄行。人的七情(喜怒憂思悲恐驚)過度,就會引動五志之火(肝火、心火、脾火、肺火、腎火)。五志之火過於旺盛,就會導致經血大量快速流失,持續不止,這就叫做崩中。就像風吹動樹木搖晃,火燃燒水沸騰一樣。治療崩漏的順序,首先要止血,來阻止血液的流失;其次要清熱涼血,來清除病因;最後要補血,來恢復身體原狀。如果只止血而不清除病因,就會像滔滔洪水一樣無法遏制;如果只清除病因而不補血,就會讓陽氣孤立無援。因此,必須本末兼顧,前後有序,才能稱得上是有效的治療方法。方氏的這番理論,是治療崩漏的重要原則。醫生如果能深入了解這六種病因,並運用止血、清除病因、恢復身體原狀這三種方法來治療,就差不多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了。

脈法

張仲景說過,寸脈呈現弦而大的脈象,弦脈代表虛損,大脈代表空虛。虛損則代表寒症,空虛則代表虛症。寒虛相互搏擊,就形成了「革脈」。婦女如果出現這種脈象,則會發生流產或漏下。旋覆花湯可以治療這種情況。《脈經》中記載,有人問:五崩(白崩、赤崩、黃崩、青崩、黑崩)各是什麼樣的?醫生回答說:白崩,形狀像鼻涕;赤崩,形狀像深紅色液體;黃崩,形狀像腐爛的瓜果;青崩,形狀像藍色;黑崩,形狀像血塊。又說:診斷婦女排出紅、白分泌物,每天流血數升,如果脈象急促,則表示病情危險;如果脈象遲緩,則表示病情尚可治療。婦女如果出現白帶,脈象浮,且畏寒,伴隨漏下,則預後不良。又說:尺脈急促而弦大,代表風邪侵入少陰經,女性會出現白帶和紅帶。又說:漏血、紅帶、白帶不止,如果脈象微小、虛弱、滑利,則表示預後良好;如果脈象大、緊、實、數,則表示預後不良。陳自明說過,寸脈微遲,代表上焦有寒,會出現吐血、流鼻血;尺脈微遲,代表下焦有寒,會出現崩漏、便血。一般來說,脈象細小有數為順,脈象洪大為逆。治療大法應當以調補脾胃為主。又說:尺寸脈都虛弱的人,出現漏血;脈象浮的人,都不好治療。李梴說過,脈象微弱代表氣虛,女子出現崩漏,會導致面色憔悴,心脈獨自沉於下,代表氣鬱下流;血崩時排出鮮血,腎脈浮而空虛,代表腎虛。女性如果出現經漏,後部脈搏跳動明顯,這是陰蹺脈的表現,代表身體內部急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