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婦科玉尺》~ 卷五 (10)
卷五 (10)
1. 崩漏
崩漏原由症治,素問曰。陰虛陽搏謂之崩。又曰。少陽司天。初之氣。風勝乃搖。候乃大溫。其病血崩。陳自明曰。婦人血崩而心痛甚。名曰殺血心痛。由心脾血虛也。若小產去血過多而心痛甚者亦然。用烏賊骨炒為末。醋湯調下妙。失笑散亦妙。嚴用和曰。婦人平居。經脈調適。衝任二脈。互相涵養。陰陽二氣不相偏勝。則月事時下。若將理失宜。喜怒勞役。過度傷肝。肝為血庫。傷之則不能藏血於宮。宮不能傳血於海。所以崩漏。漏下者。淋瀝不斷。病之輕者也。崩中者。忽然暴下。乃漏症之甚者也。倘久不止。面黃肌瘦。虛煩口乾。臍腹冷痛。吐逆不食。四肢虛困。甚則為脹為腫者不治。李杲曰。婦人脾胃虛損。致命門脈沉細而數疾。或沉弦而洪大有力。寸關脈亦然。皆由脾胃虧。下隔於腎。與相火收合。溫熱下迫。經漏不止。其色紫黑而臭。中有白帶者。脈必弦細。寒作於中。中有赤帶者。其脈洪數疾。其熱明矣。必腰痛。或臍下痛。臨經欲行。先見寒熱往來。兩脅急縮。兼見脾胃症。如四肢困熱。心煩不臥。心下急。宜以大補氣血之藥。舉養脾胃。微加鎮墜心火之藥治其心。補陰瀉陽。經自止矣。又曰。婦人血崩。是腎水陰虛。不能鎮守包絡相火。故血走而崩也。涼血地黃湯。朱震亨曰。東垣治法。洵不容易。但學者尤當尋思急則治標。用白芷湯調百草霜末。甚者用棕灰。後用四物加炒乾姜調理。因勞用參耆帶升補藥。因寒用乾薑。因熱用黃芩。崩過多。先用五靈脂末一服。當分寒熱。蓋五靈脂能行能止。紫色成塊者熱也。四物加黃連之類。李梴曰。崩漏之由。虛與熱而已。治法多端。隨症制宜。如經行犯房。勞役過度。氣血俱虛。忽然暴下者。宜大補氣血。氣虛。四物加參、耆。血虛。四物加膠、艾、炒乾姜。虛寒臍腹冷痛。伏龍肝散。膏粱厚味。致脾濕下流於胃。與相火合為濕熱。迫經下漏者。解毒四物湯、四物坎離丸。飲食失節。火乘脾胃下陷。容顏似無病。而外見脾氣困倦。煩熱不臥者。宜補陰瀉陽。升陽調經湯、升陽舉經湯。子宮為四氣相搏。血亦難停者。風搏。不換金正氣散加川芎、官桂。四物加荊芥。寒搏。及年老久崩。伏龍肝散加附子、鹿茸、阿膠蒲黃丸。暑搏。單芩心丸。或益元散加百草霜。濕搏。升陽除濕湯。悲哀甚而包絡絕。包絡絕而陽氣內陷。發則心下崩。數溲血者。備金散、四制香附丸。徐春甫曰。崩漏最為大病。年少之人。火熾血熱。房事過多。經行交感。俱致斯疾。大都涼血固澀。升氣益榮。而可愈也。中年以上人。及高年寡婦。多是憂慮過度。氣血俱虛。此為難治。必須大補氣血。養脾升胃固血。庶保十之二三。若不早治。正如圯廈之難支也。蓋血崩症。有因虛。有因熱。虛則下陷。熱則流溢。視其緩急標本治之。緩用四物加條芩、附子。急用神效丸。有因血臟虛冷。宜四物加黃芩、阿膠、參、耆。東垣謂崩帶下久。有屬於寒。不可一論。王肯堂曰。冷者。脈緊細。手足寒。紅而淡黑。或五色。當歸建中湯加龍骨、血竭、附子。送下紫石英丸。熱者脈洪。四肢溫。心煩。口苦燥。血沸而成。黃芩湯、清心蓮子飲。加竹瀝、生地。甚者生地汁、磨京墨、百草霜冷服。虛者膠艾湯加麥冬、鹿茸、龍骨、棗仁。實者腹中痛。四物加香附。心虛者。恍惚多夢。健忘。舌強盜汗。小便多而紅。柏子仁湯。酸棗仁湯加龍骨、京墨、百草霜。若崩中。作麝香、當歸、香者。(者疑為附之誤)心氣已散。急服靈砂、龍骨等。又曰。血者心之色也。血見黑即止。腎水制心火故也。又曰。凡血崩。脈沉弦而洪。或沉細而數。或崩而又兼久瀉者。皆胃氣下陷也。故以升舉為要。萬全曰。崩中多因中氣虛。不能收斂其血。加以積熱在裡。迫血妄行。故令暴崩。崩久不止。遂成下漏。治法。初病宜止血。四物調十灰散。以血止為度。次則清熱。用涼血地黃湯。如血未盡。再吞十灰丸。血已盡止。裡熱盡除。然後補其虛。宜加味補中益氣湯、地黃丸、參朮大補丸。以平為度。武之望曰。丹溪云。涎郁胸中。清氣不升。故經脈壅遏而降下。非開涎不足以行氣。非氣升則血不能歸隧道。此論血泄之義甚明。蓋開胸膈濁涎。則清氣升。清氣升則血歸隧道。不崩矣。故其症或腹滿如孕。或臍腹㽲痛。或血結成片。或血出則快。止則悶。或臍上動。其治法。宜開結痰。行滯氣。消瘀血。余嘗謂丹溪先生善治痰。觀此另得一種見解。不益信哉。
白話文:
崩漏的成因與治療
《素問》說,陰虛導致陽氣亢盛,就會引起崩漏。又說,少陽當令時,初氣若風氣太盛就會使身體搖動,氣候就會變得非常溫熱,這時可能會發生血崩。陳自明說,婦女血崩時如果心痛得很厲害,就叫做「殺血心痛」,這是因為心脾血虛的緣故。如果是小產後失血過多導致心痛,也是一樣的道理。可以用烏賊骨炒過磨成粉,用醋湯調服,效果很好。「失笑散」也很好用。
嚴用和說,婦女平時經脈正常,衝脈和任脈互相滋養,陰陽二氣不偏盛,月經就會按時來。如果調養不當,過度喜怒、勞累,傷了肝,肝是藏血的,傷了肝就不能把血藏在子宮裡,子宮也不能將血運到全身,就會引起崩漏。漏下指的是血淋漓不斷,是比較輕微的病症。崩中則是突然大量出血,是漏症比較嚴重的狀況。如果崩漏持續不止,就會面黃肌瘦、虛煩口乾、肚臍腹部冷痛、想吐吃不下、四肢無力,嚴重的話會出現腫脹,這種情況就很難治好。
李杲說,婦女脾胃虛弱,導致命門脈搏沉細而快,或沉弦而有力,寸關脈也是這樣,這些都是因為脾胃虧損,使腎氣受阻,與相火結合,溫熱之氣向下迫使,導致月經持續不止,血色紫黑而且有腥臭味,如果帶有白色分泌物,脈象一定是弦細的,這是因為體內有寒氣。如果帶有紅色分泌物,脈象一定是洪數而快的,很明顯是體內有熱。這種情況一定會腰痛,或肚臍下方疼痛。月經要來的時候,會先出現忽冷忽熱的情況,兩脅也覺得緊縮,還會出現脾胃虛弱的症狀,如四肢困倦發熱、心煩睡不著、心下急迫等。應該用大補氣血的藥物,來調養脾胃,稍微加一些鎮靜心火的藥物來治療心,並用補陰瀉陽的方法,月經自然就會停止。
李杲又說,婦女血崩,是因為腎水陰虛,不能抑制包絡相火,所以血才會外溢而崩。可以用「涼血地黃湯」治療。
朱震亨說,李東垣的治療方法確實不容易,但學習的人應該考慮,急症要先治標,可以用白芷湯調服百草霜粉末,嚴重的話可以用棕櫚灰,之後再用四物湯加炒乾薑調理。因勞累導致的崩漏,要用人參黃耆等補氣升提的藥物;因寒冷導致的,要用乾薑;因熱導致的,要用黃芩。如果血崩量過多,先用五靈脂粉末服用一劑。要注意區分寒熱,因為五靈脂既能活血又能止血。如果血塊顏色呈現紫色,代表是熱症,要用四物湯加黃連之類的藥物治療。
李梴說,崩漏的原因,不外乎虛和熱而已。治療方法很多,要根據症狀來決定。例如,月經期間行房事、過度勞累、導致氣血俱虛,突然大量出血的,要大補氣血;氣虛的,用四物湯加人參、黃耆;血虛的,用四物湯加阿膠、艾葉、炒乾薑。虛寒導致肚臍腹部冷痛的,用「伏龍肝散」。經常吃肥膩的食物,導致脾濕下流到胃,與相火結合形成濕熱,迫使經血下流的,可以用「解毒四物湯」、「四物坎離丸」治療。飲食不節制,火熱侵犯脾胃導致下陷,雖然外表看起來沒病,但會覺得脾氣虛弱、困倦、煩熱睡不著,這種情況要用補陰瀉陽的方法,可用「升陽調經湯」、「升陽舉經湯」治療。
子宮是因為四種邪氣互相搏擊,導致血也難以停止:如果是風邪引起的,用「不換金正氣散」加川芎、肉桂,或用四物湯加荊芥;如果是寒邪引起的,或是年老久病導致的崩漏,用「伏龍肝散」加附子、鹿茸,或用阿膠蒲黃丸;如果是暑邪引起的,用「單芩心丸」,或用「益元散」加百草霜;如果是濕邪引起的,用「升陽除濕湯」。如果因為過度悲傷導致包絡受損,包絡受損使陽氣內陷,就會出現心下崩漏、頻繁小便出血的情況,可用「備金散」、「四制香附丸」治療。
徐春甫說,崩漏是非常嚴重的疾病。年輕人通常是因為火氣旺盛、血熱、房事過度、月經期間交合等原因導致。治療原則通常是涼血固澀、升氣益榮,就可以治好。中年以上的人,或年紀大的寡婦,多半是因為過度憂慮,導致氣血俱虛,這種情況比較難治,必須大補氣血、養脾升胃固血,才有兩三成的治癒機會。如果不及早治療,就像是快要倒塌的房子一樣難以支撐。總之,血崩症有因為虛引起的,也有因為熱引起的。虛導致下陷,熱導致外溢。要根據病情緩急來治療。緩慢的病情用四物湯加黃芩、附子,急症則用「神效丸」。也有因為血臟虛冷引起的,可以用四物湯加黃芩、阿膠、人參、黃耆治療。李東垣認為,崩帶下病久了,有些是屬於寒症,不能一概而論。
王肯堂說,寒症導致的崩漏,脈象緊細、手腳冰冷、血色淡紅或紫黑,或五色混雜,可以用「當歸建中湯」加龍骨、血竭、附子,送服「紫石英丸」。熱症導致的崩漏,脈象洪大,四肢溫熱、心煩、口苦乾燥,血液沸騰而成,可以用黃芩湯、清心蓮子飲,加竹瀝、生地。嚴重的話可以用生地汁、磨京墨、百草霜冷服。虛症導致的崩漏,用「膠艾湯」加麥冬、鹿茸、龍骨、棗仁。實症導致腹痛的,用四物湯加香附。心虛導致的恍惚多夢、健忘、舌頭僵硬、盜汗、小便頻繁且顏色紅的,用「柏子仁湯」、「酸棗仁湯」加龍骨、京墨、百草霜。如果是崩中,感到心氣已散,要趕快服用靈砂、龍骨等藥物。另外,血是心的顏色,血色發黑就表示快要止住了,因為腎水能克制心火。
王肯堂又說,凡是血崩,脈象沉弦而洪,或沉細而快,或崩漏又兼有久瀉的,都是胃氣下陷的緣故,所以治療要以升提為主。
萬全說,崩中多是因為中氣虛弱,不能收斂血液,加上體內有積熱,迫使血液妄行,所以才會突然血崩。崩漏久治不好,就會變成下漏。治療方法是,初期要止血,用四物湯調服「十灰散」,以止血為度。之後要清熱,用「涼血地黃湯」。如果血還沒止住,再服用「十灰丸」。血止住,體內熱也清除了,然後再補虛,可以用「加味補中益氣湯」、「地黃丸」、「參朮大補丸」,以恢復平衡為目標。
武之望說,朱丹溪認為,痰涎鬱積在胸中,清氣無法上升,導致經脈壅塞而向下流,如果沒有開泄痰涎就不能使氣運行,沒有氣上升就不能使血回到正常的管道。這個理論把血崩的原理說得很清楚。開泄胸膈的濁痰,就能使清氣上升;清氣上升,血就能回到正常的管道,就不會發生崩漏了。這種病症可能會出現腹部脹滿如懷孕、肚臍腹部疼痛、血結成塊、血出來就覺得舒服、止住就覺得悶、肚臍上方跳動等情況。治療方法應該開解痰結、疏通行滯的氣、消除瘀血。我認為丹溪先生很擅長治療痰,從這個觀點來看,對他的認識又更深了一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