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婦科玉尺》~ 卷五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3)

1. 帶下

若傷足厥陰肝經,色如青泥。傷手少陰心經,色如紅津。傷手太陰肺經,形如鼻涕。傷足太陰脾經,色如爛瓜。傷足少陰腎經,黑如衃血。人有帶脈橫於腰間,如束帶之狀,病生於此,故名為帶。

東垣云,血崩久則亡陽,故白滑之物下流,未必全拘於帶脈,亦有濕痰流注下焦,或腎肝陰淫之濕勝,或因驚恐而木乘土位,或思慕為筋痿。戴人以六脈滑大有力,用宣導之法,此瀉其實也。東垣以脈微細沉緊,或洪大而虛,用補陽調經,乃兼責其虛也。丹溪用海石、南星、椿根皮之類,乃治其濕痰也。

竊謂前症皆當壯脾胃升陽氣為主,佐以各經見症之藥。色青屬肝,小柴胡加山梔、防風。濕熱壅滯,小便赤澀,龍膽瀉肝湯。肝血不足,或燥熱風熱,六味丸。色赤屬心,小柴胡加山梔、當歸。思慮過傷,妙香散。色白屬肺,補中益氣湯加山梔。色黃屬脾,六君子加山梔、柴胡。不應,歸脾湯。色黑屬腎,六味丸。氣血俱虛,八珍湯。氣血下陷,補中益氣湯。濕痰流注,前湯加茯苓、半夏、蒼朮、黃柏。氣虛痰飲下注,四七湯送六味丸。不可拘肥多痰瘦多火,而以燥濕瀉火藥輕治之。

張從政曰,聖惠方以帶下由風冷。巢氏內篇,又以為寒則多白,熱則多赤。二家之說皆非也。蓋以衝任督三脈,皆統於篡戶循陰氣,行廷孔溺孔之端,以帶脈束之。因諸經上下往來遺熱於帶脈之間,熱者血也。血積多日不流,火則從金之化而為白,乘少腹間冤熱,白物滑溢,隨溲而下,綿綿不絕。或有痛者,則因壅礙而成痛也。

內經曰,少腹冤熱,溲出白液。冤者屈帶也。病非本經,為他經冤抑而成此疾也。猶之赤白痢,赤者新積屬心火,白者舊積從肺金。故赤白痢不可曲分寒熱。又如癰癤,始赤血,次潰白膿,又豈為寒哉。且赤白痢者,是邪熱傳於大腸,下廣腸,出赤白也。帶下者,傳於小腸,入脬經,下赤白也。據此二症,皆可同治濕法以治之。先以導水丸、禹功散瀉訖。次以淡劑降心火,益腎水,下小溲,分水道,則自愈。

然有此法,又不可偏執,更宜詳其虛實而用之。內經惟腸澼便血,血溫身熱者死。赤白帶下,白液白物,蠱病腎消,皆不能死。人有死者,藥之過也。室女同。戴思恭曰,赤白帶下,皆因七情內傷,或下元虛冷,感非一端。大率下白帶多,間有赤者,並宜順氣散吞震靈丹,仍佐艾附丸。或米飲調沙參末。帶下不止成尫羸者,四物加煅牡蠣五分,吞固真丸,多服取效。

有帶疾愈後,一二月或再發,半年一發,先血而後下帶,來不可遏,停蓄未幾,又復傾瀉,此名漏帶,最難治者也。下截之血,小腹主之,有因血虛而虛熱陷下小腸,致小便澀痛,色白如泔,或成砂粒,不可作淋治,用冷劑。宜四物五苓各半帖和煎。

李梴曰,瘦人多熱,脈數,外症潮熱,乃陰虛火盛也。芩柏樗皮丸不止,用地骨皮一兩、生地五兩、酒十盞煎三盞,分三服。肥人多濕,身黃脈緩,陰戶如冰或痛,白帶。升陽燥濕湯。濕痰流下,滲入膀胱,二陳加二朮、升、柴。因日久淋瀝不已,或崩中暴下,或產後去血過多,以致陰虧陽竭,榮氣不升,經脈凝注,衛氣下陷,精氣累滯於下焦,蘊積而成。白滑如涕,下流腥臭者,黃耆建中湯。去桂加當歸煎,吞苦楝丸。

始因亡血,復亡其陽,陽氣虛極,帶下腥臭,多悲不樂。附桂湯。常用酒煮當歸丸。風邪入胞門,或中經脈,流傳臟腑,俱宜胃風湯,或單地榆散。平時陰陽過多,及產後亡血下虛,風邪乘虛入於胞絡,暖宮丸加薑、附、吳萸。

白話文:

帶下,如果傷到足厥陰肝經,分泌物會像青泥一樣的顏色;如果傷到手少陰心經,分泌物會像紅色液體;如果傷到手太陰肺經,分泌物會像鼻涕;如果傷到足太陰脾經,分泌物會像爛掉的瓜;如果傷到足少陰腎經,分泌物會黑得像血塊。人體腰間有一條帶脈,像束帶一樣,疾病發生在這裡,所以叫做帶下。

李東垣說,血崩太久會導致陽氣耗損,所以會流出白色黏滑的物質,不一定完全是因為帶脈的問題,也可能是濕痰流到下焦,或是腎、肝陰濕過盛,或因為驚嚇恐懼導致肝木剋脾土,或因為思慮過度而導致筋脈痿弱。戴人認為如果脈象滑大有力,要用疏導的方法,這是瀉實邪;李東垣認為如果脈象微弱細沉,或是洪大而虛,要用補陽氣、調理經絡的方法,這是補虛;朱丹溪用海螵蛸、南星、椿樹根皮之類藥物,這是治療濕痰。

我認為,以上這些症狀都應該以健壯脾胃、提升陽氣為主,再配合各經絡出現的症狀來用藥。分泌物顏色青色屬於肝,用小柴胡湯加梔子、防風;濕熱壅滯,小便赤澀,用龍膽瀉肝湯;肝血不足,或燥熱風熱,用六味丸。分泌物顏色紅色屬於心,用小柴胡湯加梔子、當歸;思慮過度,用妙香散。分泌物顏色白色屬於肺,用補中益氣湯加梔子。分泌物顏色黃色屬於脾,用六君子湯加梔子、柴胡,如果沒效,用歸脾湯。分泌物顏色黑色屬於腎,用六味丸。氣血兩虛,用八珍湯。氣血下陷,用補中益氣湯。濕痰流注,用之前的藥方加茯苓、半夏、蒼朮、黃柏。氣虛痰飲下注,用四七湯配六味丸。不要只因為肥胖就認為是痰多,瘦弱就認為是火旺,而輕易使用燥濕瀉火的藥物來治療。

張從政說,《聖惠方》認為帶下是因為風冷,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》又認為寒則多白,熱則多赤,這兩種說法都不對。帶脈統管衝脈、任脈、督脈,這些脈絡都循行於陰部,經過尿道口,帶脈就像帶子一樣將它們束在一起。因為各經的熱氣上下來往,遺留在帶脈之間,熱就是血。血積久了不能流動,就會化成火,火會使金化成白色,再加上少腹部位的積熱,白色黏滑的分泌物就會從陰道流出,綿綿不斷。如果疼痛,是因為氣血壅塞造成的。

《內經》說,少腹積熱,小便會排出白色液體。積熱是因為帶脈屈曲造成的,疾病不是本經的問題,而是其他經絡的鬱結所導致的。就像赤白痢疾,紅色是新積的熱屬於心火,白色是舊積的熱屬於肺金,所以赤白痢疾不能單純以寒熱來區分。又像癰瘡,剛開始是紅色血液,接著潰爛流出白色膿液,難道能說是寒症嗎?赤白痢疾是邪熱傳到大腸,從肛門排出赤白膿血;帶下是邪熱傳到小腸,進入膀胱,從陰道排出赤白分泌物。根據這兩種病症,都可以用同樣的祛濕方法來治療。先用導水丸、禹功散瀉掉邪熱,再用清淡的藥物來降低心火、滋養腎水,使小便順暢,分清水道,疾病自然會好。

雖然有這些治療方法,也不能偏執,更應該詳細辨別虛實來用藥。《內經》說,只有腸道出血,身體發熱才會死亡,而赤白帶下、白色液體、蟲病、腎虛消瘦,都不會致死。有人會死,是因為用藥過度。未婚女子也是一樣。戴思恭說,赤白帶下都是因為七情內傷,或是下元虛冷,病因不止一種。一般來說,白帶多,偶爾有赤帶,都應該用順氣散搭配震靈丹吞服,再佐以艾附丸,或是用米湯調沙參末服用。帶下不止,導致身體消瘦虛弱,用四物湯加煅牡蠣五分,吞服固真丸,多服用可以見效。

有些人帶下病痊癒後,一兩個月或半年又會復發,先出血然後才出現帶下,來勢洶湧難以遏制,停了一段時間後,又再次大量分泌,這種情況叫做漏帶,最難治療。下體出血的問題,主要和下腹部有關,有因為血虛導致虛熱下陷到小腸,引起小便澀痛,顏色白得像米湯,或是形成砂粒,不能當作淋病來治療,也不能用寒涼的藥物。應該用四物湯和五苓散各半帖一起煎服。

李梴說,瘦的人多熱,脈象快,外症有潮熱,這是陰虛火旺。如果用芩柏樗皮丸沒有效果,要用地骨皮一兩、生地五兩,用酒十盞煎成三盞,分三次服用。肥胖的人多濕,身體發黃,脈象緩慢,陰戶像冰一樣冷或疼痛,並且有白帶,要用升陽燥濕湯。濕痰流到下方,滲入膀胱,用二陳湯加二朮、升麻、柴胡。因為長期淋漓不斷,或是崩中突然大量出血,或是產後失血過多,導致陰虛陽衰,榮氣不能上升,經脈凝滯,衛氣下陷,精氣積滯在下焦,蘊積而成。分泌物白色黏滑像鼻涕,流出時有腥臭味,要用黃耆建中湯,去掉桂枝加當歸煎服,再吞服苦楝丸。

一開始是因為失血,接著陽氣也耗損,導致陽氣虛弱到極點,帶下腥臭,經常悲傷不快樂,用附桂湯。常用酒煮當歸丸。風邪侵入胞門,或是中傷經脈,傳到臟腑,都應該用胃風湯,或是單用地榆散。平時房事過多,或是產後失血導致下虛,風邪乘虛侵入胞絡,用暖宮丸加薑、附子、吳茱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