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婦科玉尺》~ 卷五 (2)
卷五 (2)
1. 帶下
血氣不調。濕熱白帶。四肢倦怠。五心煩熱。痰鬱嘈雜也。宜解帶散。脈數而白帶不止。七情所傷也。宜側柏樗皮丸。女人癥瘕痃癖。腹脹胸滿。赤白帶下。久患血氣虛弱。萎黃無力。乃由寒濕也。宜大聖萬安散。赤白帶下不止。燥熱煩渴。由濕熱鬱於下焦之分也。宜宣明導水丸。
勞役過度。飲食不節。損傷脾胃。以致陽氣下陷。白帶久不止也。宜補中益氣湯。時時帶下。由胃虛有痰。飲食減少。中氣不和也。宜六君子湯。健忘怔忡。驚悸不寐。怠惰體困。不思飲食。時常白帶不止。由思慮過傷心脾也。宜歸脾湯。臍下冷。撮痛。陰冷大寒。而白帶時下也。
宜延胡苦楝湯。勞傷血脈。胞絡受寒。小便白濁。日夜無度。臍腹疼痛。腰膝無力也。宜內金鹿茸丸。㿗疝。白帶下注。腳氣。腰以下冷。尿數。與白帶長流而不禁固。肌瘦身重。面白。目無見。行步欹側。腿膝枯細。大便閉。心下痞悶。懊憹。飲食不下。背寒。此上中下三陽真氣俱竭也。
故噦嘔不止。為胃寒已極。脈沉緊而澀。按之空虛。為陰寒已竭。宜酒煮當歸丸。老年白帶白淫不止。日久淋瀝。皆氣多血少。虛寒力衰也。宜老年白帶方。十全大補湯加益智仁。室女帶下純白。衝任虛寒也。宜白蘞丸。寡婦師尼室女。鬱火盛熾。陰戶或癢或痛。而成赤淋。
乃血熱也。宜瀉膀胱之火。宜赤淋丸。其或白淋。則氣虛也。宜烏金丸、烏艾丸。如是以治帶病。寧有或遺哉。
脈法,脈經曰。診婦人漏血。下赤白。日下血數升。脈急疾者死。遲者生。又曰。診婦人漏下赤白不止。脈小虛滑者生。大緊實數者死。又曰。婦人帶下脈浮。惡寒者。不治。又曰。婦人帶下。六極之病。脈浮則為腸鳴腹滿。緊則為腹中痛。數則為陰中癢痛生瘡。弦則陰中掣痛。李梴曰。腎脈浮遲。主患帶濁。
帶下原由症治,孫思邈曰。諸方說三十六疾者。十二症。九痛。七害。五傷。三痼不通。是也。何謂十二症。是所下之物。一曰狀如膏。二曰如黑血。三曰如紫汁。四曰如赤肉。五曰如膿痂。六曰如豆汁。七曰如葵羹。八曰如凝血。九曰如清血。血似水。十曰如米泔。十一曰如月浣。乍前乍卻。十二曰經度不應期也。何謂九痛。一曰陰中傷痛。二曰陰中淋瀝痛。三曰小便即痛。四曰寒冷痛。五曰經來腹中痛。六曰氣滿痛。七曰汁出陰中如有蟲齧痛。八曰脅下分痛。九曰腰胯痛。何謂七害。一曰竅孔痛不利。二曰中寒熱痛。三曰小腹急堅痛。四曰臟不仁。五曰子門不端引背痛。六曰月浣乍多乍少。七曰害吐。何謂五傷。一曰兩腹支滿痛。二曰心痛引脅。三曰氣結不通。四曰邪思泄利。五曰前後痼寒。何謂三痼。一曰羸瘦不生肌膚。二曰絕產乳。三曰經水閉塞。病有異同。方亦不一。又曰三十六種疾。皆由子臟冷熱。勞損而下起於陰內也。陳自明曰。帶下有五因。經行產後。邪入胞門。傳於臟腑而致之。
白話文:
帶下
月經不調,體內濕熱導致白帶異常,同時感到四肢疲倦、心中煩熱、痰多嘈雜。這種情況適合服用解帶散來治療。如果脈象快而白帶不止,通常是情緒受到傷害所致,適合服用側柏樗皮丸。
女性若有腫塊、腹脹、胸悶、赤白帶下等症狀,且長期血氣虛弱,面色萎黃無力,多半是因為體內寒濕所引起,適合服用大聖萬安散。若是赤白帶下不止,伴隨燥熱、煩渴,則是濕熱鬱積在下焦所導致,適合服用宣明導水丸。
過度勞累、飲食不節制,損傷脾胃,導致陽氣下陷,也會造成白帶久治不癒,這種情況適合服用補中益氣湯。如果經常有白帶,是因為脾胃虛弱有痰、食慾不佳、中氣不調,適合服用六君子湯。若出現健忘、心悸、失眠、倦怠乏力、食慾不振、經常白帶不止,通常是思慮過度傷及心脾,適合服用歸脾湯。若是臍下發冷、抽痛、陰部發冷,且經常有白帶,適合服用延胡苦楝湯。
勞累損傷血脈,胞絡受寒,導致小便混濁、日夜頻繁、臍腹疼痛、腰膝無力,適合服用內金鹿茸丸。若有疝氣、白帶下流、腳氣、腰部以下發冷、頻尿、白帶不止且難以控制、肌肉消瘦但身體沉重、面色蒼白、視力模糊、走路搖晃、腿膝枯細、大便不暢、胸口悶脹、煩躁不安、吃不下東西、背部發冷,這些都是上中下三焦陽氣衰竭的表現,嘔吐不止是因為胃寒至極,脈象沉緊而澀,按下去感覺空虛,是陰寒衰竭的徵兆,適合服用酒煮當歸丸。
老年婦女若白帶、白淫不止,長期滴滴答答,多半是氣虛血少、虛寒體弱所致,適合服用老年白帶方,或十全大補湯加上益智仁。未婚女子白帶純白,多是沖任虛寒所引起,適合服用白蘞丸。寡婦、尼姑、未婚女子,如果體內鬱火旺盛,陰戶出現搔癢或疼痛,形成赤淋,這是血熱的表現,適合瀉膀胱火,可以服用赤淋丸。如果是白淋,則是氣虛,適合服用烏金丸或烏艾丸。如果能夠這樣對症下藥,治療帶下病應該不會有遺漏。
脈象
《脈經》記載,診斷婦女漏血、赤白帶下,如果每天下血數升,脈象急促,則病情危險;脈象遲緩則病情較輕。又說,診斷婦女漏下赤白不止,脈象微小虛滑,則病情較輕;脈象洪大、緊實、數疾,則病情危險。又說,婦女帶下,脈象浮且怕冷,則預後不佳。又說,婦女帶下是六極之病,脈象浮,則腸鳴腹脹;脈象緊,則腹痛;脈象數,則陰部搔癢疼痛,甚至生瘡;脈象弦,則陰部抽痛。李梴認為,腎脈浮遲,主患帶下混濁。
帶下病因與症狀
孫思邈認為,各種醫書上所說的三十六種疾病,包括十二症、九痛、七害、五傷、三痼不通等。所謂十二症,是指帶下物的形態,包括:像膏狀、黑血、紫汁、赤肉、膿痂、豆汁、葵羹、凝血、清血、血水樣、米泔水、月經不規律等。所謂九痛,包括:陰部受傷疼痛、陰部淋漓作痛、小便疼痛、寒冷疼痛、經期腹痛、腹脹疼痛、陰部有蟲咬痛感、脅下分痛、腰胯疼痛。所謂七害,包括:孔竅疼痛不通暢、忽冷忽熱疼痛、小腹急痛堅硬、臟腑功能失調、子宮位置不正導致背痛、月經時多時少、噁心嘔吐。所謂五傷,包括:兩側腹部脹滿疼痛、心痛牽引到脅肋、氣結不通、思慮過度導致腹瀉、前後身都感覺寒冷。所謂三痼,包括:身體消瘦不長肌肉、不孕不育、月經閉塞。疾病各有不同,治療方法也不同。又說,這三十六種疾病,都是由於子宮受寒熱、勞損等原因,從陰部內發生的。
陳自明認為,帶下有五個原因:月經期間、產後,邪氣侵入胞門,並傳播到臟腑所導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