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婦科玉尺》~ 卷一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3)

1. 月經

月水不調,陳自明曰。婦人月水不調。由風邪乘虛客於胞中。而傷衝任之脈。損手太陽少陰之經。蓋衝任之脈皆起胞中。為經血之海。與小腸心為表裡。乳汁下為月水。然月水乃經絡之餘。苟能調攝得宜。則經以時應矣。劉完素曰。月水不調。則風熱傷於經血。故血在內不通。或內受邪熱。脾胃虛損。不能飲食。榮衛凝澀。或大腸虛。變為下利。流入關元。致絕子嗣。李杲曰。經不調。右尺脈按之空虛。是氣血俱脫大寒症。輕手其脈數疾。舉指弦緊或澀。皆陽脫症。陰火亦亡。見熱症於口鼻眼。或渴。此皆陰躁陽欲去也。用升陽舉經湯。大升浮血氣。補命門之下脫也。戴思恭曰。月水或前後。或多少。或欲來先病。或來而斷續。皆曰不調。和氣飲加香附五分。經來或不來。皆腹痛。皆血不調也。欲調血先調氣。四物加吳萸五分。痛甚。延胡索湯。然又恐感外邪食積。宜詳審。和氣飲卻能兼治。李梴曰。以期言之。對期者。性和血足易受孕。差一二日不為害。以色言之。心主血。陰從陽。故紅為正。雖不對期。而色正者易調。或前後多少。或逾月不至。或一月再至。當歸散、調經散、單丹參散。經前後痛。通用交加地黃丸、七制香附丸。萬全曰。經不調有三。一脾虛。二衝任損傷。三痰脂凝塞。胃為水穀之海。血氣之母也。惟憂愁思慮。心氣受傷。則脾氣失養。鬱結不通。腐化不行。飲食減少。斯有血枯血閉。及血少色淡。過期。或數月一行也。又脾為血海衝任之系。或嫉怒褊急。以傷肝氣。致衝任失守。血氣妄行。或血未行而妄合以動其血。或經未斷而即合。衝任內傷。血海不固。為崩為漏。有一月再行者矣。肥碩之人。膏脂充滿。元室之戶不開。或痰涎壅滯。血海之波不流。故有過期而經始行。或數月而經一行。及為濁為帶為經閉。為無子之病者矣。

月閉,陳自明曰。或醉飽入房。或勞役過度。或吐血失血。傷損肝脾。但滋其化源。其經自通。若小便不利。頭眩腰背痛。足寒時痛。久而血結於內。變為癥瘕。若血水相併。脾胃虛弱。壅滯不通。變為水腫。若脾氣衰弱。不能制水。水浸肌肉。變為腫滿。當益津液。大補脾胃。方可保生。張從政曰。月不通者。經曰。胞脈閉也。胞脈者屬火。而絡於脬中。今氣上迫肺。心氣不得下通也。茶調散吐之。吐訖。玉燭散、三和湯、桂苓白朮散。量虛實選用。慎勿服峻熱藥。致變肺痿骨蒸潮熱。咳嗽咯膿嘔血喘逆。尿澀寢汗不已。漸至脈大形瘦。必不救。李杲曰。二陽之病發心脾。女子不月。其傳為風消。為息賁。死不治。婦人脾胃久虛。形羸氣血衰。致經不行。病中消。胃熱善食。漸瘦液枯。夫經者血脈津液所化。為熱所爍。肌肉消瘦。時燥渴。血海枯竭。病名血枯經絕。宜瀉胃之燥熱。補益氣血。經自行矣。此症或經適行而有子。子不安。為胎病者有矣。或心包脈洪數。躁作。時見大便秘澀。小便雖清不利。而經閉絕。此乃血海乾枯。宜調血脈。除包絡中火邪。而經自行。內經所謂小腸移熱於大腸。為癥瘕。為沉。脈澀不利。則月事沉滯而不利。故云為癥瘕為沉也。或因勞心。心火上炎。月事不來。安心和血瀉火。經自行矣。故經云胞脈閉也。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。今氣上迫肺。心氣不得下。故月不來也。又曰。凡婦女之病。經水適斷。俱作少陽治之。傷寒雜病皆同。經云。身有病而有邪。經脈閉也。經脈閉者。尺中不至。胞脈閉者。生化源絕。二者皆血病也。厥陰主之。厥陰病則少陽病矣。治法或實作大熱。或變成癆。脈有浮中沉之不同。故藥有表裡和之不一。察其在氣在血。定其行陰行陽。使大小得宜。輕重各當。則可萬全。此少陽一治不可不知也。朱震亨曰。陰虛。經脈久不通。尿澀體痛。四物加蒼朮、牛膝、陳皮、甘草。又用蒼莎丸料加蒼耳、酒芍藥為丸。就用前藥吞下。經候微少。漸漸不通。手足煩疼漸瘦。潮熱。脈微數。四物去芎、地、加澤蘭三倍、甘草半分。王倫曰。經不行。有由脾胃損傷者。不可便為經閉死血。輕用攻破藥。須審脾胃如何。若因飲食勞倦。損傷脾胃。少食惡食。泄瀉疼痛。或因誤服汗下攻伐藥。傷其中氣。致血少不行。只宜用白朮為君。苓芍為臣。佐以黃耆、甘草、陳皮、麥芽、柴胡、芎、歸等。脾旺自能生血。而經自行。又有飲食積滯。致損脾胃。亦宜消積補脾。若脾胃無病。果有血結。方可行血通經。李梴曰。經行時。余血一點未盡。或外被風寒。濕冷暑熱。或內傷生冷。七情鬱結。為痰為瘀。曰血滯。或經止後。用力太過。入房太甚。及食燥熱。以致火動邪盛而精血衰。曰血枯。經後被驚。血氣妄行。上逆則從口鼻出。逆於身則水血相搏。變為水腫。恚怒則氣血逆於腰腿心腹背脅手足間。重痛。經行則發。過期則止。怒極傷肝。則有眩暈嘔血瘰癧血風瘡瘍等病。加之經血滲漏於其間。遂成竅穴生瘡。淋瀝不斷。濕熱相搏。遂為崩帶。血結於內。變為癥瘕。凡此變症百出。不過血滯血枯而已。但血滯血枯。俱有虛熱。故重則經閉不通。以滯枯分言之。輕則經不調。止言虛與熱而已。總而言之。經水不通。不出虛熱痰氣四症。不調亦相似。則飲食調和。自然血氣流通。更有凝滯。然後可用紅花當歸散、紫葳散、通經丸、導經丸之類。虛者只用當歸散。通後又須養血益陰。使津液流通。若以毒藥攻逐。必死。又曰。經閉腹大。僅一月間便能動作。乃至過期不產。或腹痛。必是蟲症。雄砂丸主之。李時珍曰。經閉有有餘不足二症。有餘者血滯。不足者傷肝。素問云。少時有所大脫血。或醉入房中。氣鬱肝傷。故月來衰少。或不來。治之以烏賊骨四蘆茹一。此正血閉不足之病也。萬全曰。經閉而骨蒸潮熱。脈虛。用增損八物柴胡湯。熱甚。服此不平者。加乾薑灰神效。經閉發熱咽燥。唇乾脈實者。四物涼膈散。張介賓曰。血枯血隔本不同。蓋隔者阻隔。枯者枯竭。阻隔者邪氣隔滯。血有所逆也。枯竭者衝任虧敗。源斷其流也。凡婦女病損。至旬月半載之間。未有不經閉者。正因陰竭所以血枯。枯之為義。無血而然。故或羸弱。或困倦。或咳嗽。或血熱。或飲食減少。或亡血失血。及一切無脹無痛無阻無隔。而經有久不至者。皆血枯經閉之候。欲其不枯。無如養榮。欲以通之。無如充之。(此誠要義)但使血行。則經脈自至。乃醫者不論有滯無滯。多兼開導之藥。其有甚者。則專以桃仁、紅花之類通利為事。豈知血滯者可通。血枯者不可通乎。是宜知之矣。

白話文:

月經

月經不調,根據陳自明所說,婦女月經不調,是因為風邪趁虛侵入子宮,傷害了衝脈和任脈,也損害了手太陽經和手少陰經。衝脈和任脈都起於子宮,是經血匯聚的地方,與小腸和心臟互為表裡。乳汁下降就形成月經。而月經是經絡多餘的精華,如果能好好調養,月經就能按時來。劉完素認為,月經不調是由於風熱傷害了經血,導致血液在體內不暢通,或者因為體內受到邪熱侵擾,加上脾胃虛弱,無法正常飲食,導致榮衛之氣凝滯。或者大腸虛弱,導致下痢,流到關元穴,甚至會導致不孕。李杲認為,月經不調,如果右尺脈按下去感覺空虛,就是氣血都脫落的大寒症,如果輕按脈搏卻快速且頻繁,手指感覺脈弦緊或澀,都是陽氣脫失的症狀,陰火也會跟著消亡,可能在口鼻眼出現發熱症狀,或者感到口渴,這些都是陰氣躁動,陽氣要離去的表現。可以用升陽舉經湯,大補提升浮散的血氣,補回命門下面脫落的氣。戴思恭說,月經週期或提前或延後,量或多或少,或者快來之前就生病,或者來了之後斷斷續續,都稱為月經不調。可以服用和氣飲,再加五分香附。月經來或不來都會腹痛,都是血不調的緣故。要調血必須先調氣。可以用四物湯加五分吳茱萸,如果痛得很厲害,可以用延胡索湯。但又要擔心是外感風邪或者食積,要詳細審視。和氣飲其實能兼治這些情況。李梴認為,從週期來看,週期準確,氣血充足,就容易受孕,差個一兩天沒關係。從顏色來看,心主血,陰從陽,所以紅色是正常的,即使週期不準,但顏色正常也容易調理。或者提前延後、量多量少、超過一個月沒來、或者一個月來兩次,可以用當歸散、調經散、單味丹參散。經期前後腹痛,可以用交加地黃丸、七制香附丸。萬全認為,月經不調有三種原因:一是脾虛,二是衝脈和任脈受損,三是痰脂凝結阻塞。胃是水穀的海洋,也是血氣的母親。如果憂愁思慮,導致心氣受損,脾氣就得不到滋養,鬱結不通,腐化功能無法正常運作,飲食就會減少,這樣就會出現血枯血閉,或者血少顏色淡,月經過期,或者幾個月來一次。脾臟又是血海和衝脈、任脈的根基,如果因為嫉妒憤怒而傷害了肝氣,導致衝脈和任脈失守,血氣就會妄行;或者月經還沒來就發生性行為,導致血氣妄動;或者月經還沒結束就發生性行為,導致衝脈和任脈內傷,血海不穩固,就會出現崩漏,甚至一個月來兩次月經。肥胖的人,體內充滿脂肪,元氣的門戶無法打開,或者痰液阻塞,血海的波浪無法流動,所以會出現月經過期才來,或者幾個月來一次,或者出現白帶、帶下、月經閉止、不孕等疾病。

月閉

月經閉止,根據陳自明所說,可能是因為酒醉飽食後行房,或者勞累過度,或者吐血失血,損傷了肝脾。只要滋養化生氣血的源頭,月經自然會通。如果小便不利、頭暈、腰背痛、腳冷且時有疼痛,時間久了血液就會在體內結成腫塊。如果血水同時存在,加上脾胃虛弱,氣血壅滯不通,就會變成水腫。如果脾氣衰弱,無法控制體內水液,水液浸潤肌肉,就會變成腫脹。應該增補體液,大補脾胃,才能保住性命。張從政說,月經不通,是因為胞脈閉塞。胞脈屬於火,連接著膀胱。現在氣往上衝迫肺部,心氣就無法向下流通。可以用茶調散來催吐,吐完後,再根據情況選用玉燭散、三和湯或桂苓白朮散。千萬不要服用過於燥熱的藥,以免轉變成肺痿、骨蒸潮熱、咳嗽咯膿、嘔血、喘逆、小便澀痛、夜間盜汗等,漸漸導致脈搏變大、身體消瘦,最終無法救治。李杲認為,二陽的病會影響心脾,女子月經不來,可能會轉變為風消症、息賁症,都是無法治癒的。如果婦女脾胃長期虛弱,身體消瘦、氣血衰弱,就會導致月經不來,病名為中消。如果胃有熱,食慾好卻逐漸消瘦,體內津液枯竭。月經是血脈津液所化生的,因為熱而消耗,就會肌肉消瘦、時常口渴,血海枯竭,病名為血枯經絕。應該瀉胃的燥熱,補益氣血,月經自然會來。這種病有時會在月經來潮時懷孕,但會造成胎兒不安,變成胎兒疾病。也可能出現心包脈洪數、躁動、時常便秘、小便清澈但不利,月經卻閉止,這是血海乾枯的表現。應該調和血脈,去除心包絡中的火邪,月經自然會來。內經說的小腸的熱傳到大腸,會形成腫塊,導致脈象澀不利,則月事就會沉滯而不利,所以說會導致腫塊。也可能是因為勞心,心火上炎,導致月經不來。應該安心和血、瀉火,月經自然會來。所以說,胞脈閉塞是因為胞脈屬於心而連接著子宮,現在氣往上衝迫肺部,心氣無法向下流動,所以月經不來。還說,凡是婦女的疾病,在月經剛停止時,都應當用少陽症來治療。傷寒和雜病都是一樣。內經說,身體有病有邪氣,經脈就會閉塞。經脈閉塞,是寸關尺的脈象摸不到;胞脈閉塞,是生化氣血的源頭斷絕。這兩種都是血病,歸厥陰經所主。厥陰經有病就會影響少陽經。治療的方法有時候要用大熱藥,有時候會變成勞病,脈象有浮中沉的不同,所以用藥有表裡和解的不同。要觀察是氣病還是血病,決定是行陰藥還是行陽藥,讓藥量大小適宜,輕重得當,才能萬無一失。這個少陽症的治療是必須知道的。朱震亨認為,陰虛,導致經脈長期不通,小便澀痛,身體疼痛,可以用四物湯加蒼朮、牛膝、陳皮、甘草。還可以服用蒼莎丸,加蒼耳、酒芍藥製成藥丸,用前面的藥湯送服。如果月經來潮很少,漸漸不來,手腳煩熱疼痛、逐漸消瘦、潮熱、脈搏微弱且快,可以用四物湯去掉川芎、熟地,加上三倍的澤蘭和少許甘草。王倫認為,月經不來,有可能是脾胃損傷造成的,不可以馬上當作經閉死血,輕易用攻破藥。必須審視脾胃的情況。如果是因為飲食勞累損傷脾胃,導致食慾不佳、腹瀉疼痛;或者因為誤服發汗或瀉下的藥,損傷了中氣,導致血少而不來。應該用白朮為主藥,茯苓和芍藥為輔藥,再佐以黃耆、甘草、陳皮、麥芽、柴胡、川芎、當歸等藥物。脾胃強壯自然能生血,月經就會來。也有可能是因為飲食積滯損傷脾胃,也應該消積健脾。如果脾胃沒有疾病,確實是血結,才能用活血通經的藥。李梴認為,月經來的時候,如果還有一點點餘血未盡,或者外感風寒濕冷暑熱,或者內傷生冷食物,或者七情鬱結,就會形成痰或瘀血,稱為血滯。或者月經停止後,用力過度、性行為過度,或者吃了燥熱的食物,導致火動邪盛而精血衰弱,稱為血枯。經期後受到驚嚇,血氣妄行,往上逆行就會從口鼻出血,在體內逆行就會水血相搏,變成水腫。如果憤怒,氣血就會逆行到腰腿心腹背脅手足之間,導致疼痛,月經來的時候會發作,月經過後就停止。如果過於憤怒會傷害肝臟,就會出現眩暈、嘔血、瘰癧、血風瘡瘍等疾病,加上經血滲漏其中,就會形成竅穴生瘡,淋漓不斷,濕熱相搏,就會形成崩漏。血液在體內結成腫塊,就會變成癥瘕。這些變化很多,但不過是血滯和血枯而已。血滯和血枯都有虛熱的現象,嚴重的話就會導致月經閉止不通。輕微的則會月經不調,只是表現為虛和熱而已。總的來說,月經不通,不出虛、熱、痰、氣這四種原因,月經不調也是類似的。應該調和飲食,自然氣血流通。如果還有凝滯,才能用紅花當歸散、紫葳散、通經丸、導經丸等藥物。虛弱的只能用當歸散。通經之後還要養血益陰,讓津液流通。如果用有毒的藥來攻逐,一定會死。還說,月經閉止導致腹部腫大,但僅一個月就能活動,或者超過預產期不生產,或者腹痛,一定是蟲症,可以用雄砂丸來治療。李時珍認為,經閉有餘和不足兩種情況。有餘是血滯,不足是傷肝。《素問》說,年輕時有大量失血,或者酒醉後行房,導致氣鬱肝傷,所以月經量少,甚至不來。可以用烏賊骨四份、蘆茹一份來治療,這是屬於血閉不足的情況。萬全認為,經閉且出現骨蒸潮熱、脈虛的,可以用增損八物柴胡湯。如果熱很厲害,服藥後沒有改善,可以加上乾薑灰,效果很好。如果經閉且發熱咽喉乾燥、嘴唇乾裂、脈實的,可以用四物涼膈散。張介賓認為,血枯和血隔本來就不同。血隔是因為邪氣阻隔,導致血液逆行。血枯是衝脈和任脈虧敗,源頭斷絕。凡是婦女患病,到幾個月半年之間,沒有不月經閉止的,正是因為陰液枯竭所以血也枯竭。枯的意思是沒有血了。所以有時候會身體羸弱,有時候會疲倦,有時候會咳嗽,有時候會血熱,有時候會食慾減少,有時候會失血,以及一切沒有腹脹腹痛,沒有阻礙阻塞,而月經長期不來的情況,都是血枯經閉的徵兆。要防止血枯,沒有比養血更好的辦法,要讓經血通行,沒有比充實血氣更好的辦法。(這句話非常重要)只要血液運行,月經自然會來。但是醫生往往不論是否有阻滯,都用開導的藥物,有些甚至專用桃仁、紅花之類的通利藥,難道不知道血滯的可以通,血枯的不可通嗎?這是應該知道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