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婦科玉尺》~ 卷四 (6)
卷四 (6)
1. 產後
又婦人性情執著,不能寬解,多被七情所傷,遂遍身痛,肢節腫痛,或氣填胸滿,或如梅核塞喉,咽吐不出,或涎痰壅盛,上氣喘急,或嘔逆噁心,甚者渴悶欲絕。產婦多成此症,宜四七湯,先調滯氣,更用養血。若因憂思致小便白濁者,用此藥吞青州白丸子,屢效。
又血出過多,恆病睛珠痛不能視,羞明隱澀,眼睫無力,眉骨太陽痠痛,當歸養榮湯、當歸補血湯、除風益損湯,選用。有熱,加黃芩。脾胃不和,噁心不進食,加生薑。產漏,加阿膠,復其血,使有所養則愈,然要忌咸物。經曰:「咸走血,血病無多食鹹。」王肯堂曰:「凡婦人患風氣,臍下虛冷,皆產後未滿百日會合之故,慎之。」
張介賓曰:「凡產後氣血俱去,誠多虛症。然有虛者,有少虛者,有全實者,當隨人隨症,辨其虛實以治,不得有成心,概行大補,以致助邪。」又產婦虛症,素弱之人多有之,或於產後,氣血俱去,而更弱者亦有之。總當因人察脈,因脈察症,若脈氣形氣病氣俱不足,此當以全虛治之。
若形氣不足,病氣有餘,或兼火邪,或兼外邪,或以飲食停滯,此亦虛中有實,不可不審。此中委曲,未能言盡,惟明者悟之。產後不虛症,或因素日無病,或以年少,或以素耐辛苦貧勞之質。此輩無不足,一旦受孕,乃於無病腹中參入於此物,故致氣血壅塞,為脹為嘔,是皆添設有餘之病。
及其既產,始見通快,所留得去,仍復故吾。常人之產,此類極多,是何虛之有?然或內傷,或外感,產後之病,難保必無。倘有所犯,去之即愈。若概行大補,果能堪否?即臨盆帶去血氣未免暫見耗損,然以壅滯之餘,不過皆護胎隨從之物,去者當去,生者旋生,不出數日,必已來復。此生化自然之理,何至是產皆虛也?凡遇此類,固當因症用治。
產後全實症,有如外感風寒,頭痛身熱,便硬中滿,脈緊數洪大有力,此表邪之實症也。又火之盛者,必熱渴躁煩,或便結腹痛,口臭舌焦黑,酷喜冷飲,眼眵,尿管痛,脈見洪滑,此內熱之實症也。又鬱怒動肝,胸脅脹痛,大便不利,脈弦而滑,此氣逆之實症也。
又惡露未盡,瘀血上衝,心腹脹滿,疼痛拒按,大便難而小便利,此血逆之實症也。又凡富貴家保養太過,或過用人參、耆、術,以致血壅盛;過用糖酒炭火,以致內熱;或產本不虛,而妄用大補之藥,以致增病,此調攝之實症也。又或因產過食,並其勞困,固令勉強,以致停蓄不散,此內傷之實症也。
夫既有表症,則不得不解;既有火邪,則不得不清;既有內傷停滯,則不得不開通消導。丹溪但補氣血之言,豈可偏執?又病機機要云:「治胎產之病,當從厥陰症論之,當無犯胃氣及上二焦,是為三禁。」謂不可汗、不可下、不可利小便。但使不犯三禁,則營衛自和,而寒熱自止。
凡治法,如發渴則白虎,氣弱則黃耆,血虛則當歸,腹痛則白芍。大抵產病天行,從加減柴胡,雜症從增損四物,宜察脈症用之。按此雖為產育之大法,然病發不同,倘有是症不得不用是藥,所謂「有病則病受之也。」但此經常之法,固不可不知,而應變之權,亦不可執一。
又新產後有陽虛而寒從中生,或寒由外入,致心腹作痛,嘔吐不食,四肢厥冷者,大岩蜜湯或理陰煎。產後有脾虛腎虛而為腹痛者,此不由產而由臟氣不足。若脾氣虛寒,為嘔吐,為食少,而兼腹痛者,五君子煎、六君子湯、溫胃飲;腎氣虛寒,為瀉為痢,而兼腹痛者,胃關煎、理陰煎。若飲食停滯,及氣逆作痛,亦當因類而消去之,排氣飲、大和中飲。
白話文:
產後婦女的情緒常常比較固執,無法自我開解,容易因為情緒波動(七情)而導致全身疼痛、關節腫痛,或是胸悶、喉嚨像有梅核卡住,吞不下也吐不出,或者痰多、呼吸急促、喘不過氣,甚至噁心嘔吐、口渴煩悶到快要昏厥。產婦常常會有這些症狀,應該先用四七湯來疏通氣滯,再用補血的藥方調理。如果因為憂慮思慮過多導致小便混濁,可以搭配青州白丸子一起服用,效果很好。
另外,如果產後失血過多,常常會出現眼睛疼痛、看不清楚東西、怕光、眼睛乾澀、眼皮無力、眉骨太陽穴酸痛等症狀,可以選用當歸養榮湯、當歸補血湯或除風益損湯來治療。如果有發熱,可以加黃芩;如果脾胃不和、噁心吃不下東西,可以加生薑;如果有產後漏血不止,可以加阿膠來補血,讓身體得到滋養就會好轉。但是,要注意忌吃鹹的食物。古書說:「鹹味會使血妄動,所以血病的人不要吃太多鹹的東西。」王肯堂說:「婦女產後如果患有風邪、下腹部虛冷,都是因為產後未滿百日就同房的緣故,要特別注意。」
張介賓說:「產後婦女氣血大量流失,大多屬於虛弱的症狀。但虛弱有分虛、微虛、實,要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和症狀,辨別虛實來治療,不要有固定的想法,一概使用大補的藥物,以免反而助長邪氣。」產婦的虛症,體質本來就虛弱的人比較常見,或是產後氣血大量流失變得更虛弱的也有。總之,要根據每個人的情況來觀察脈象,根據脈象來了解症狀。如果脈象、氣色、身體狀況、病情都呈現不足的狀況,就應該以完全虛弱的方式來治療。
如果身體狀況不足,但病情有餘,或是兼有火邪、外邪,或是飲食停滯,這種情況屬於虛中夾實,需要仔細辨別。這些情況很複雜,難以一一說明,只有聰明的人才能領悟。產後不是所有人都虛弱,有些人本身就沒有疾病,或者因為年輕,或是體質耐勞,這些人本身就沒有不足的情況,一旦懷孕,在原本沒有疾病的肚子裡多了一個胎兒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出現脹氣、嘔吐等症狀,這些都是多餘的疾病。
等到生產完畢,身體才會感到通暢,原本積滯的東西排除後,又會恢復到原來的狀態。一般人的生產,這種情況很常見,又哪裡有虛弱的問題呢?但還是有可能因為內傷或外感,產後生病也是難免的。如果真的生病了,只要把病因去除就會好。如果一概使用大補的藥物,身體真的能承受嗎?即使生產時難免會暫時耗損氣血,但這些也只是保護胎兒而來的東西,該去的自然會去,新生的也會慢慢產生,過幾天就會恢復。這是身體自然的運作道理,為什麼一定要認為產後都是虛弱呢?遇到這種情況,應該根據症狀來治療。
產後完全是實證的情況,像是外感風寒,出現頭痛發燒、大便乾硬、腹部脹滿、脈象緊數洪大有力,這是外邪的實證。或是體內火氣旺盛,出現口渴煩躁、大便乾結腹痛、口臭舌苔焦黑、非常想喝冷飲、眼睛有分泌物、小便疼痛、脈象洪滑,這是內熱的實證。或是因為生氣發怒導致肝氣鬱結,出現胸脅脹痛、大便不通暢、脈象弦滑,這是氣逆的實證。
或是因為惡露還沒排乾淨,瘀血上衝,導致心腹脹滿、疼痛拒按、大便困難但小便正常,這是血逆的實證。另外,富貴人家因為過度保養,或者過量服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等補藥,導致血氣壅盛;過量食用糖、酒、炭火等食物,導致內熱;或是產婦本身不虛弱,卻亂用大補的藥物,導致病情加重,這是調養不當的實證。或是因為產後過食、勞累,勉強自己,導致食物停滯不散,這是內傷的實證。
既然有表證,就必須要解表;既然有火邪,就必須要清熱;既然有內傷停滯,就必須要疏通消導。丹溪只說補氣血,這種說法太片面了。另外,《病機機要》說:「治療胎產的疾病,要從厥陰經的角度來論治,不能侵犯胃氣和上焦,這是三禁。」也就是說,不可以發汗、不可以瀉下、不可以利小便。只要不犯這三禁,身體的營衛之氣自然會調和,寒熱也會停止。
一般的治療方法,像是口渴就用白虎湯,氣虛就用黃耆,血虛就用當歸,腹痛就用白芍。大致來說,產後疾病的治療方法,大多從加減柴胡湯來調整,雜症則從加減四物湯來調整,要觀察脈象和症狀來用藥。雖然這些是產後調養的大原則,但病情變化多端,如果出現這些症狀就必須使用相對應的藥物,所謂「有病就用藥治療」。這些是常用的方法,必須知道,但也要懂得應變,不要固執己見。
另外,產後有陽氣虛弱而寒邪從體內產生,或是寒邪從外侵入,導致心腹疼痛、嘔吐吃不下東西、四肢冰冷,可以用大岩蜜湯或理陰煎來治療。產後有因為脾虛腎虛而導致腹痛,這不是因為生產而是因為臟腑氣虛。如果是脾氣虛寒,出現嘔吐、食慾不振、兼有腹痛,可以用五君子煎、六君子湯或溫胃飲來治療;如果是腎氣虛寒,出現腹瀉或痢疾、兼有腹痛,可以用胃關煎或理陰煎來治療。如果是飲食停滯或氣逆導致疼痛,也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消導,可以使用排氣飲或大和中飲來治療。